我国区域财政农业支出非均衡性与优化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Non-equilibrium and optimiz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financial expenditure
  • 作者:李文军
  • 英文作者:Li Wenjun;
  • 关键词:财政农业支出 ; 支出总量 ; 支出力度 ; 收敛性 ; 转移支付
  • 中文刊名:JSNY
  • 英文刊名: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 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5-24 13:48
  • 出版单位:江苏农业科学
  • 年:2018
  • 期:v.46
  • 基金:广西哲学社会科学2017年项目(编号:17CGL001);; 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编号:[2016](26));; 广西社会工作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编号:桂学位办[2016]23)
  • 语种:中文;
  • 页:JSNY201809077
  • 页数:6
  • CN:09
  • ISSN:32-1214/S
  • 分类号:330-335
摘要
通过1996—2015年我国四大区域财政农业支出数据发现,在支出总量上前12年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后8年表现为西部>东部>中部>东北;从人均支出来看,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于均值,处于有利地位;除2009年外,支出力度表现为西部最高,东部最低,东北和中部居中的态势,2015年西部地区的支出力度最大,达13.35%,东部地区支出力度最小,为8.97%,区域间支出力度差距非常明显;从区域差距的分解来看,泰尔指数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2015年的数据小于1996年,说明区域差距呈缩小趋势;区域差距主要由区域内差距造成;财政农业支出未表现出δ收敛与β收敛。因此,须强化农业投入的政府责任,不断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水平;优化事权划分,不断提高中央政府财政农业规模;优化财政农业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种粮大省的投入;通过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财政农业的投入。
        
引文
[1]李雪松.中国式分权,标尺竞争与财政农业支出——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系统GMM实证[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4):38-43.
    [2]辛冲冲,陈志勇.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LMDI分解法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7(3):78-86.
    [3]吕诚伦,江海潮.财政农业支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1952—2012年的数据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37(204):90-95.
    [4]丁文恩.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理论阐释与政策优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93-96.
    [5]李祥云,陈建伟.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结构与绩效评估[J].农业经济问题,2010(8):20-25.
    [6]汪海洋,孟全省,亓红帅,等.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72-79.
    [7]姚旭兵,罗光强,吴振顺.市场化、财政支农与粮食产出——基于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3):160-168.
    [8]陈鸣,周发明.制度环境视阈下财政支农投入的减贫效应研究[J].财经论丛,2017(1):29-38.
    [9]时乐乐,赵军.地方财政支农投入区域差异分析——基于新疆南北疆差异的度量与分解[J].财会月刊,2015(24):52-57.
    [10]黄嘉俐,李洪涛.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11):208-210.
    [11]李文军,唐兴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时空分布与演进逻辑:1995—2010[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5):14-23.
    [12]林晨蕾,郑庆昌.福建省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公平度评价研究——基于泰尔指数的检验方法[J].东南学术,2015(1):126-132.
    [13]贾文哲.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财政支农转型路径探析[J].经济纵横,2015(12):95-98.
    [14]赵静.美国、日本和法国3国中央政府农业投资的主要做法和经验[J].世界农业,2015(4):91-95.
    [15]刘凤伟.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公私合作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6(4):105-1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