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核算制与中国计划经济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oviet Economic Accounting System and China's Planned Economy
  • 作者:林超超
  • 英文作者:LIN Chao-chao;
  • 关键词:苏联经验 ; 经济核算 ; 计划管理 ; 鞍钢宪法
  • 中文刊名:LWBI
  • 英文刊名:Historical Review
  • 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6-02-20
  • 出版单位:史林
  • 年:2016
  • 期:No.158
  • 基金: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阶级身份与上海工人的物质生活研究(1949—1965)”(项目编号:14CZS022)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LWBI201601018
  • 页数:13
  • CN:01
  • ISSN:31-1105/K
  • 分类号:166-176+225-226
摘要
经济核算制是苏联(俄)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形成,并在计划经济时代发展成熟的经营和管理企业的基本方法。中国共产党政权从根据地时期就开始模仿苏联的经济核算制,但受限于主客观条件,经济核算制在中国始终未能得到切实落实。中国经济的非制度化管理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物力和人力损耗是计划经济难以实现资本大量良性积累的"短板",中国计划经济的低效增长也源于此。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mitated Soviet economic accounting system from the revolutionary base.However,the system was never really carried out in China. The non-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of China's economy brought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physical and human losses. It became the short plank of China's planned economy,restricted healthy capital accumulation on a grand scale and led to low efficiency.
引文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956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52页。
    (2)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0-61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137页。
    (2)朱志泰编《工业企业的经济核算制》,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53年版,第1页。
    (3)布列格里:《苏联经济核算制的本质》,松启仁、赵克成译,《国际经济》1949年第6期。
    (4)E.勃列格里:《苏联经济核算制度》,彭文华译,火星社1950年版,第5页。
    (5)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539-541页。
    (6)刘少奇:《论国家工厂的管理》,《斗争》第53期,1934年3月31日。
    (7)《苏维埃国有工厂管理条例》,《红色中华》第175期,1934年4月14日。
    (1)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1942年12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3页。
    (2)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三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2页。
    (3)《克服严重浪费和无组织状态,改善公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民日报》1948年7月29日,第1版。
    (4)《加强经济核算制度反对生产浪费现象,东北工业部发布决定》,《人民日报》1949年8月3日,第2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关于继续贯彻经济核算制的指示》,《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4日,第2版。
    (5)林超超:《生产线上的革命---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业企业的劳动竞赛》,《开放时代》2013年第1期。
    (6)宋劭文:《关于财经工作的讲话》(1949年1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业卷》,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3页。
    (7)陈云:《1951年财经工作要点》(1951年4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业卷》,第439页。
    (8)《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一九五一年国营工业生产建设的决定》(1951年4月6日政务院第79次政务会议通过),《人民日报》1951年4月30日,第1版。
    (1)《清理资产核定资金是实行经济核算制的第一步》,《人民日报》1951年6月4日,第1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布关于国营企业清理资产核定资金的决定》,《人民日报》1951年6月4日,第1版;《国营企业资产清理及估价暂行办法》,《人民日报》1951年8月3日,第2版;《国营企业资金核定暂行办法》,《人民日报》1951年8月3日,第2版;《全国国营企业清理资产核定资金会议确定国营企业当前中心工作》,《人民日报》1951年10月10日,第1版。
    (2)《国营企业提用企业奖励基金暂行办法》(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1952年1月15日发布),《人民日报》1952年1月26日,第2版。
    (3)《上海市工业生产委员会关于充分发挥经济专业人员作用如何调动其积极性问题的材料》,1963年,第42-43页,A38-2-660,上海市档案馆藏。
    (4)《国家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关于与苏联顾问合作、向苏联顾问学习情况的检查报告》(1953年12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版,第881页;《中央财政部一九五三年一至十月苏联专家工作检查报告》(1953年11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第883-885页。
    (5)薛暮桥:《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6)陈鸣岐:《优秀统计员---康积盛同志》,《统计工作通讯》1955年第1期;干无涉:《从一个炊事员到工作有成就的统计员》,《统计工作通讯》1955年第3期。
    (7)《谭震林同志关于上海第一批国营工厂组织劳动竞赛、进行生产改革的报告提纲》,《斗争》第151期,1952年6月20日。
    (8)定额,指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完成一定量的产品所规定的劳动消耗标准量,可用产量定额或者工时定额来表示。参见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劳动法词典》编辑委员会编《劳动法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页。
    (1)陈元燮编《工业企业原始记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2)《认真整顿原始记录工作》,《人民日报》1953年6月4日,第1版。
    (3)《国营第七三四厂关于基本生产车间整理原始记录工作总结》,1953年10月,第74页,A38-2-52,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共国营上海市第九棉纺织厂委员会关于纺部用棉量原始记录的检查报告》,1954年12月23日,第3页,A47-2-881,上海市档案馆藏。
    (4)《整顿车间原始记录---上海市织布工业史料初稿(专题史)》,1957年2月12日,第23页,B193-1-23,上海市档案馆藏。
    (5)《上海市工业生产委员会关于上海工业企业开展经济核算工作的情况汇报》,1963年3月15日,第146页,A38-2-660,上海市档案馆藏。
    (6)国营工业企业法调查组编《厂长负责制参考资料》,中国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246-247页;《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在国营、地方国营工厂企业中实行厂长负责制与一长制的意见(草案)》,1954年,第28页,A38-2-84,上海市档案馆藏。
    (7)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业卷》,第23页。
    (1)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编《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历史文献》,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第194-195页;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商体制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197页;《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转发孙冶方“有关厂长负责制问题致潘汉年的信”的通知》,1954年8月2日,第30-32页,A38-2-6,上海市档案馆藏。
    (2)《中共中央转发华北局〈关于在国营厂矿企业中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决定〉》(1954年4月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259页。
    (3)《国棉十九厂党委关于推行一长制的初步总结》,1954年6月5日,第41页,A38-2-66,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共国营上海第一棉纺织厂委员会关于贯彻一长制初步情况报告》,1954年4月5日,第55页,A47-2-89,上海市档案馆藏。
    (4)《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第三办公室关于厂矿领导问题座谈会的报告》(1955年10月24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企业领导制度历史文献》,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963、980页。
    (6)华尔德(Andrew G.Walder):《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龚小夏译,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4年版,第127页。
    (7)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战士读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第1062页。
    (8)《中共中央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195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1957年5月15日,第1版。
    (1)毛泽东:《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1958年1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8-50页。
    (2)《中共中央批转黑龙江省委〈关于工业企业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及实行业务改革的报告〉》(1958年4月1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284页;中共黑龙江省国营庆华工具厂委员会:《关于干部参加生产、工人参加管理和业务改革经验的初步总结》,《人民日报》1958年4月25日,第3版;《企业管理的重大改革,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王鹤峰同志在省工业干部现场会议上的总结》,《人民日报》1958年4月26日,第3版。
    (3)毛泽东:《中央转发鞍山市委关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报告的批语》(1960年3月22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9-92页。
    (4)《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认真学习和推行庆华工具厂经验的通知》(1958年4月1日),《工业交通工作通讯》1958年增刊第1期。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第967页。
    (6)《改革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大创举》,《人民日报》1958年5月7日,第1版。
    (7)《共产主义精神蓬勃发展,建华机械厂实行“八无”新制度》,《人民日报》1958年8月20日,第3版。
    (8)《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认真学习和推行庆华工具厂经验的通知》(1958年4月1日),《工业交通工作通讯》1958年增刊第1期。
    (9)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编著《整风运动中上海工业企业管理的重大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7页。
    (10)《上钢二厂跟班参加劳动情况小结》,1958年3月27日,第19页,A46-2-30,上海市档案馆藏。
    (1)徐仁秋、陈崇武主编《三钢人的足迹---上海第三钢铁厂发展史(1913-1989)》,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40页。
    (2)中央工业工作部上海工作组:《上海烟草四厂改革机构,厂长跟班领导生产》,《工业交通工作通讯》1958年第7期。
    (3)徐仁秋、陈崇武主编《三钢人的足迹---上海第三钢铁厂发展史(1913-1989)》,第50页。
    (4)《中共上海市委工业政治部向华东局、国家经委关于上海市工业企业讨论和试行工业七十条的情况》,1962年1月25日,第5页,A36-1-243,上海市档案馆藏。
    (5)中央工业工作部上海工作组:《革掉陈规旧律,生产面貌一新》,《工业交通工作通讯》1958年第8期。
    (6)中共上海柴油机厂委员会:《依靠群众改革企业管理制度》,《人民日报》1958年11月27日,第2版。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第715-716、964页。
    (8)崔之元:《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读书》1996年第3期;崔之元:《制度创新与第二次思想解放》,《二十一世纪》(香港)1994年8月号;高华:《鞍钢宪法的历史真实与“政治正确性”》,《二十一世纪》(香港)2000年4月号。
    (9)徐仁秋、陈崇武主编《三钢人的足迹---上海第三钢铁厂发展史(1913-1989)》,第50-51页。
    (1)《中央工业工作部上海工作组:上海机床厂改革规章制度的调查报告》,《工业交通工作通讯》1959年第16期;《整顿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上海市委工业工作部向上海市委的报告),《工业交通工作通讯》1959年第23期。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第717页;《中央批转中央工业部关于目前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若干情况和问题的报告》(1959年6月1日),《工业交通工作通讯》1959年第17期;工人出版社编《厂矿企业开展技术革命的初步经验》,工人出版社1958年版,第113页。
    (3)沈逸静:《〈工业七十条〉在上海的贯彻》,徐建刚主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艰难探索:1956-196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346、350-351页。
    (4)《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央清仓核资领导小组〈关于结束清仓核资工作的请示报告〉》(1964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8-59页。
    (1)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社会主义建设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2)《上海市工业生产委员会关于上海工业企业开展经济核算工作的情况汇报》,1963年3月15日,第17-19页,A38-2-660,上海市档案馆藏。
    (3)《国家经济委员会办公厅关于下发“企业经济工作调查研究提纲”的通知》,1963年2月1日,第1-2页,A38-2-660,上海市档案馆藏。
    (4)《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工业、交通、建筑安装企业经济核算制条例(草案)》,1963年9月27日,第63页,A38-2-659,上海市档案馆藏。
    (5)《上海市工业生产委员会关于充分发挥经济专业人员作用如何调动其积极性问题的材料》,1963年,第42-43页,A38-2-660,上海市档案馆藏。
    (6)《上海工业战线革命派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紧紧掌握斗争大方向》,《人民日报》1967年7月3日,第3版;《以毛泽东思想为强大武器,彻底肃清中国赫鲁晓夫在各方面的修正主义流毒》,《人民日报》1967年7月17日,第3版。
    (7)《加强党的领导,搞好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上海吴淞化工厂的调查报告》,《文汇报》1972年3月28日,第1版。
    (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第957-958页。
    (1)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594-596页;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85页。
    (2)秦晖:《中国改革前旧体制下经济发展绩效刍议》,《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国家计划委员会投资研究所、国家统计局投资统计司编《1989中国投资报告》,中国计划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5页。
    (4)秦晖:《转轨前中东欧与中国经济体制的“可放弃性”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董志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的若干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5期;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