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约翰·罗默非劳动剥削论的反思——评《在自由中丧失》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杜曙光 ; 朱宝清
  • 关键词:非劳动剥削 ; 生产资料初始分配 ; 私有制 ; 微观基础
  • 中文刊名:GGZY
  • 英文刊名:Reformation & Strategy
  • 机构: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18
  • 出版单位:改革与战略
  • 年:2019
  • 期:v.35;No.308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技术革命与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18BJL021)
  • 语种:中文;
  • 页:GGZY201904001
  • 页数:7
  • CN:04
  • ISSN:45-1006/C
  • 分类号:6-12
摘要
《在自由中丧失》作为约翰·罗默的代表作,其核心思想围绕剥削和阶级展开,从道德的角度谴责资本主义对于生产资料(作为财产或财产权)初始分配的不均。罗默并没有"修正"马克思主义,更多的是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相悖:罗默思想的核心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分配不公的道德谴责,而剥削和阶级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来阐述其"不平等"思想;相对于阶级,非劳动剥削论是罗默研究的重点,而马克思所研究的是"剥削的资本主义现实",二者的研究对象并不同;在罗默进行剥削分析的起点即生产资料分配不平等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自我所有制",这其中涉及新古典概念的范畴,进一步说明政治经济学甚至经济学中的心理学基础应受到重视。
        
引文
[1]约翰·E·罗默.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M].段忠桥,刘磊,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左大培.弗赖堡学派的启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136-137.
    [4]蒋南平.怎样看待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7(10):17-22.
    [5]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9.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M].陈观烈,秦亚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311.
    [8]陈岱孙.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86.
    [9]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张玉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
    [10]杰弗·霍奇森.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一种激进理论[M].于树生,陈东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这里的有形资本就是指资本家的财产,退一步说,是生产资料。因此,这里出现一个错误:谈生产资料的扩大却不谈这一扩大的形式,而且这里的扩大仅仅是指“量”的增加,掩盖了背后的劳动过程,特别是剩余劳动。
    (1)事实上,罗默这种否定劳动价值论的非劳动的商品生产,本质类似于徐晋的“制度价值论”,即认为制度决定价值,在罗默这里表现为制度决定有形资产的创造。可参阅徐晋《后古典经济学原理:离散主义、量化理性与制度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9至20页。
    (2)这其中已假定不能存在偷窃和抢劫等反社会行为。然而,在现实中欺骗行为到处存在。可参阅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张军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33至48页。
    (1)斯威齐考虑了与复杂劳动相适应的“优越的天赋”或“训练”,参见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陈观烈、秦亚勇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6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