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机构资金空转成因机制及风险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汪舟远
  • 关键词:资金空转 ; 成因机制 ; 规模测度 ; 风险分析
  • 中文刊名:SHJR
  • 英文刊名:Shanghai Finance
  • 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出版日期:2018-07-15
  • 出版单位:上海金融
  • 年:2018
  • 期:No.456
  • 语种:中文;
  • 页:SHJR201807009
  • 页数:8
  • CN:07
  • ISSN:31-1160/F
  • 分类号:57-64
摘要
本文在辨析金融机构资金空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在HT(2011)模型中引入资金空转,分析了我国金融机构资金空转的成因机制及影响。模型表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资金空转的额外收益和流动性冲击发生概率都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空转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公开数据测度了2016年中国金融机构资金空转的规模,并结合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和VaR方法,估测了资金空转可能引致的信用风险。最后,结合目前我国监管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提出了应协调金融监管,完善监测统计体系,构建资金空转预警机制的政策建议。
        
引文
[1]Gambacorta L,Hofmann B,Peersman G.The Effectiveness of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at the Zero Lower Bound:A Cross-Country Analysis[C]//Ghent University,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11:615-642.
    [2]Hausken K,Ncube M.Quantitative Easing and Its Impact in the US,Japan,the UK and Europe[J].Springerbriefs in Economics,2013.
    [3]Holmstr觟m B R,Tirole J.Inside and Outside Liquidity[M].The MIT Press,2011.
    [4]Iasio,Giovanni Di,and Z.Pozsar.A Model of Shadow Banking:Crises,Central Banks and Regula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
    [5]Mangat,J.Global Finance:Running on Empty[J].Euromoney,2012,42,(14):513-514.
    [6]Ugai H.Effects of the Quantitative Easing Policy:A Survey of Empirical Analyses[J].Bank of Japan Working Paper,2006,25(1):1-48.
    [7]汪余浩.中国经济中资金空转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8]杨光,孙浦阳.流动性过剩是否造成了“钱荒”现象——基于异质性DSGE框架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5(5):59-73.
    [9]叶子荣,赵煜坚.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功能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货币空转”说法的新回应[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9-118.
    [10]张茉楠.美国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影响[J].宏观经济管理,2013(3):85-86.
    [11]周长富,张莅,冒建忠.“脱实向虚”的表现、成因及机制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6(3):69-76.
    [12]宗良,孙宇.我国金融热与实体经济偏冷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31):45-50.
    1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流动冲击既可以是市场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政策、监管引致。如2013年6月的“钱荒”事件,一定程度上是银监会将针对8号文的落实情况展开检查,迫使金融机构将表外非标资产转移至表内同业资产,直接挤压同业拆借额度导致的。
    2即流动性好的部分。
    3实际上,这里的资产是指在流动冲击发生时候,仍然存续的、具备流动性的资产。
    4该假设的目的是通过标准普尔相应的欧美数据类比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尽管国家的发展水平、经济金融制度均存在差异,但是该假设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即在样本足够多的情况下,信用违约、降级等信用事件同样服从大数定律。
    5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理财与资金信托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