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脏腑风湿学说解析雷诺病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xplanation of Raynaud's disease with the theory of zang-fu and wind-damp
  • 作者:张晓彤 ; 杨映映 ; 王若伊 ; 黄飞剑 ; 宋坪
  • 英文作者:ZHANG Xiao-tong;YANG Ying-ying;WANG Ruo-yi;
  • 关键词:雷诺病 ; 脏腑风湿 ; 伏邪 ; 阳虚 ; 寒邪 ; 散寒透邪
  • 中文刊名:BJZO
  • 英文刊名: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中研医院管理中心东城中医医院呼吸科;
  • 出版日期:2019-02-25
  • 出版单位:北京中医药
  • 年:2019
  • 期:v.38
  • 语种:中文;
  • 页:BJZO201902012
  • 页数:4
  • CN:02
  • ISSN:11-5635/R
  • 分类号:41-44
摘要
雷诺病是发生于肢端的一种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常因情绪紧张或遇冷而发作或加重,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寒湿内伏"与本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恰好也符合仝小林教授所提之"脏腑风湿"学说。其发病部位在四肢末端皮肤处,此时风寒湿邪虽尚未侵袭脏腑但形成脏腑风湿病,往往在阳气虚弱的情况下,反复感受风寒而发生,亦因感受风寒而反复或加重,此过程中伏留的寒邪与瘀、热、湿等病理产物胶着,寒邪内伏,痹阻血脉,进而与痰瘀相杂,损耗阳气,亦可在外邪的引动下使疾病复发。并结合朱仁康、赵炳南、黄春生等名家医案,从"脏腑风湿"的角度来阐释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散邪、透邪,温阳法加减化裁在该病治疗当中的重要意义。
        
引文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54-956.
    [2] 高秉钧.疡科心得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3] 李灿东.中医诊断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55.
    [4] 朱仁康.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74-376.
    [5] 张月,施展,何庆勇,等.雷诺病中医辨证论治五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4):537-539.
    [6] 仝小林,李济仁.《内经》五体痹证探讨[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6,5(1):1-5.
    [7] 杨映映,张海宇,沈仕伟,等.仝小林“脏腑风湿论”述要[J].北京中医药,2018,37(6):521.
    [8] 仝小林,刘文科,田佳星.论脏腑风湿[J].中医杂志,2013,54(7):547-550.
    [9]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220.
    [10] 任婷婷,于本性.针刺治疗雷诺氏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115-116.
    [11] 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
    [12]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3-235.
    [13] 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200-201.
    [14] 梁开发.温经汤加减治疗雷诺氏综合症23例[J].四川中医,2004,22(6):55.
    [15] 韩云,刘旭生.名中医黄春林教授治疗雷诺氏病经验[J].黑龙江中医药,2000,(6):2-3.
    [16]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M].第1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8-220.
    [17] 刘晓,何永生.读《伤寒论》探究雷诺综合征的病机[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0):1884-1885.
    [18] 潘颖,丰雪.阳和汤加味治疗雷诺病[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8):51.
    [19] 王顺,蔡玉颖.温针疗法治疗雷诺氏病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1):870-871.
    [20] 宋伟.李可扶阳托邪法浅述[J].光明中医,2017,32(2):178-17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