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而复生”到“起死回生”——论巫术与道教影响下的死而复生故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晶波
  • 关键词:巫术 ; 法力 ; 道教 ; 死而复生 ; 起死回生
  • 中文刊名:DJWH
  • 英文刊名: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
  • 机构: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6-01-15
  • 出版单位:中国典籍与文化
  • 年:2016
  • 期:No.96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文献与佛教地狱信仰的中国化研究”(编号:15BZS007)
  • 语种:中文;
  • 页:DJWH201601016
  • 页数:8
  • CN:01
  • ISSN:11-2992/G2
  • 分类号:105-112
摘要
中国古代的死而复生故事内容丰富,类型众多,生动体现了古代幽冥信仰和生死观念的构成与演变。本文结合古代传统社会信仰,考察了巫术与道教文化影响下的死而复生故事,深入分析了这一类型故事的内容特点与文化蕴涵,并对其产生、演变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引文
①王立《中国古代冥游母题几种类型及演变过程》,《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卷第3期;魏晓虹、姚晓黎《中国古代文学中死而复生故事的主题学分析》,《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②侯旭东《东晋南北朝佛教天堂地狱观念的传播与影响》,《佛学研究》1999年;夏广兴《冥界游行——从佛典记载到隋唐五代小说》,《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4期。
    ③韦凤娟《从地府到地狱——论魏晋南北朝鬼话中冥界观念的演变》,《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
    ④王晶波《中国古代“死而复生”故事的类型与演变》,《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敦煌写本研究年报》第八号,日本京都大学,2014年3月。
    ①《古文周书》已佚,该文见唐李善《文选·思玄赋注》所引,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文》卷一五据李善注所引收入。[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一五,中华书局,1977年,页215下;[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卷一五,中华书局,1958年,页109。
    ②何双全最早定名为《墓主记》。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文物》1989年第2期,页21—31。
    ③李学勤《放马滩简中的志怪故事》,《文物》1990年第4期,页43—47。
    ④李学勤说:“与后世众多志怪小说一样,这个故事可能出于虚构,也可能丹实有其人,逃亡至秦,捏造出这个故事,借以从事与巫鬼迷信有关的营生。”《文物》1990年第4期,页46。
    ①同属战国末期的屈原、宋玉的作品中,提到掌管生死的少司命、大司命,也提到幽都、土伯,但没有出现“公孙强”这个名字。
    ②《汉书》卷二七上《五行志》,中华书局,1962年,页1473。
    ③史书的记载虽然简略,但是我们由其他一些材料中知道,汉代有关生死及死后世界的想象已经相当充分,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帛画所展示的天堂、地狱的情形,以轪侯家丞名义写给地下冥府中主藏郎中的告地策,以及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中的告地策,都表明了公元前二世纪在中国流行的有关死后世界的想象的丰富性。
    ④[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五,中华书局,1979年,页180—182。
    ①《搜神记》卷一五,页182—183。
    ②[唐]句道兴《搜神记》,王重民、王庆菽等《敦煌变文集》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页869。
    ③由干宝为“发明神道之不诬”而撰写《搜神记》一书,即可看出在汉末魏晋时鬼神的地位确实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以至于干宝专门写书加以证明。[晋]干宝《搜神记·序》,中华书局,1979年。
    ①王晶波《敦煌文学中的死而复生故事及其内涵》,《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页95。
    ②周勋初《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740。
    ③[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十四引《十二真君传》,中华书局,1961年,页100。
    ④也正因如此,这类故事在《太平广记》中有的被归入“再生”类,也有很多被归入“神”“神仙”等类。
    ⑤《集异记》《广异记》《逸史》《纪闻》,以及敦煌话本《叶净能诗》等书中均有记载。
    ①《太平广记》卷三七八引《逸史》,页3012。
    ②《太平广记》卷二六引《纪闻》,页174—175。
    ①王庆菽《敦煌变文集》,页217—218。原抄本见S.6836号,《英藏敦煌文献》第11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②《太平广记》卷三○一引《广异记》,页2390—2392。
    ③《敦煌变文集》,页21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