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区公共性变迁及其治理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谷玉良
  • 关键词:转型社区 ; 公共性 ; 社区治理
  • 中文刊名:LXSK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
  • 机构: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07-15
  • 出版单位:宁夏社会科学
  • 年:2018
  • 期:No.210
  • 基金:2018年度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村改居社区公共性变迁与社区治理创新——以长株潭地区村改居社区为例”(项目编号:XSP18YBZ018);;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立项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项目编号:18VSJ065)
  • 语种:中文;
  • 页:LXSK201804023
  • 页数:8
  • CN:04
  • ISSN:64-1001/C
  • 分类号:165-172
摘要
转型社区是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形成的过渡形态社区,包括村改居社区、城乡接合部社区、城中村社区等多种类型。公共性是现代社区建设的价值依归,转型社区的变革最终也指向公共性的变迁。公共性变迁的性质和向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转型社区能否实现向现代社区的顺利转变。转型社区经历空间改造、集体经济转型、社区治理机制变革和人口重组后,容易陷入公民公共精神衰退与公民道德感弱化、居民互助体系瓦解和共同体衰落、公民社区公共参与不足和社区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而出现转型社区公共性的式微。公共性的重构是转型社区治理创新的突破点。不过,对转型社区公共性变迁的讨论,应该同时注意到社区公共性式微与公共性新的生长两个方面,并综合考虑不同类型转型社区变革过程与模式不同所导致的公共性不同维度上的变迁差异。唯有如此,才能够做到社区治理的精细化与科学化。
        
引文
[1]曹国栋.转制社区干部培训实用读本[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9.
    [2]张亚鹏,张建明.转型社区的治理困境与对策探微[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4):1-8.
    [3]李友梅,肖瑛,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J].中国社会科学,2012(4):125-138.
    [4]李明伍.公共性的一般类型及其若干传统模型[J].社会学研究,1997(4):108-116.
    [5]田毅鹏.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65-72.
    [6]高鹏程.公共性:概念、模式与特征[J].中国行政管理,2009(3):65-67.
    [7]吕方.再造乡土团结: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与“新公共性”[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41-145.
    [8]袁祖社.“公共性”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78-84.
    [9][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7.
    [10][美]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M].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6.
    [11][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M].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0.
    [12]寇东亮.公共理性及其道德意义:康德与罗尔斯的诠释[J].伦理学研究,2012(5):47-52.
    [13]崔月琴,张扬.村改居进程中农村社区公共性的重建及其意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151-158.
    [14][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8.
    [15]张广利.社会生活共同体就是社区组织吗[N].解放日报,2007-11-01.
    [16][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189.
    [17]Zygmunt Bauman.On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a historical note[J].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1985(2):7.
    [18][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9.
    [19]周萍.共同体:缘起·困境·再造——基于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理论的诠释[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74-78.
    [20][德]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8.
    [21][德]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M]//汪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70.
    [22]陈海平.公共领域与人的自由——汉娜·阿伦特的积极公民观及其启示[J].河北学刊,2006(3):68-72.
    [23][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445.
    [24]王晓升.“公共领域”概念辨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22-30.
    [25]黄成亮.社区公共性何以可能?——中国的论辩与拓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3):104-110.
    [26]陈立旭.论社会管理创新的文化精神基础[J].浙江学刊,2012(1):5-13.
    [27]崔月琴,袁泉.转型期社会组织的价值诉求与迷思[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17-125.
    [28]申建林,徐芳.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变异与回归[J].社会科学文摘,2016(4):41-42.
    [29]田毅鹏,齐苗苗.城乡接合部非定居性移民的“社区感”和“故乡情结”[J].天津社会科学,2013(2):53-58.
    [30]黄锐,文军.从传统村落到新型都市共同体:转型社区的形成及其基本特质[J].学习与实践,2012(4):75-82.
    [31]吴昊,郑永君,谷玉良.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转型社区的发展陷阱及其治理困境[J].城市发展研究,2017(5):85-90.
    [32]田鹏,陈绍军.“无主体半熟人社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行为研究——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6(4):53-61.
    [33]徐选国.从专业性、本土性迈向社区公共性:理解社会工作本质的新线索[J].社会科学战线,2016(8):184-193.
    [34]盛智明.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强人政治”与公共性困境[J].河北学刊,2016(6):160-164.
    [35]杨亮承,鲁可荣.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型农村社区治理困境与策略选择[J].农村经济,2015(5):98-102.
    [36]武中哲,韩清怀.农村社会的公共性变迁与治理模式建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5-21.
    [37]Sarason,S.B.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Prospects for a community psychology[M].San Frncisco:Jossey-Bass,1974:157.
    [38]Mc Millan,D.W.&Chavis,D.Sense of community:A definition and theory[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6(14):9.
    [39]孙远东.社区重建抑或国家重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公共治理[J].苏州大学学报,2011(5):67-72.
    [40]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7.
    [41]谷玉良,江立华.空间视角下农村社会关系变迁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L村村改居为例[J].人文地理,2015(4):45-51.
    [42]田毅鹏.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J].社会科学战线,2014(6):8-17.
    [43]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4):4-8.
    [44]王亚文.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治理困境研究——以河南省许昌市DX社区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6-20.
    [45]文军.“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7-11.
    [46]林莉,张劲松.过渡与协同:城镇化发展中城乡接合部新型社区治理[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65-71.
    [47]项继权.农村社区建设:社会融合与治理转型[J].社会主义研究,2008(2):61-65.
    [48]李学.公平观念与城市化过渡社区中居民的利益博弈——以X市PN社区为例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8(4):77-83.
    [49]王桢桢,何东升.转制社区治理结构的制度分析——以广州市天河区A村为个案[J].城市观察,2014(3):110-117.
    [50]杨贵华.城市化进程中的“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建设[J].社会科学,2012(11):76-84.
    [51]任中秀.质疑“撤村并居”[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5-8.
    [52]李意.边缘治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村社区治理——以浙江省T村社区为个案[J].社会科学,2011(8):84-91.
    [53]邓燕华.村庄合并、村委会选举与农村集体行动[J].管理世界,2012(7):76-82.
    [54]康之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转型社区与治理转型[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5):68-74.
    [55]夏建中.中国公民社会的先声——以业主委员会为例[J].文史哲,2003(3):115-121.
    [56]高红.城市基层合作治理视域下的社区公共性重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4(6):88-95.
    [57]庞绍堂.论社区建设中的公共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9(5):70-75.
    [58]高红,魏平平.公共性的产生与生产——兼评中国语境下的公共性生产问题[J].太平洋学报,2010(12):52-60.
    [59][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M].高晓玲,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337.
    [60]李山.社区文化治理:主体架构与实践行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24-29.
    [61]吴福平,范柏乃.文化的公共性与公共财政政策选择研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3:(4):42-52.
    [62]赵秀芳,王本法.社区文化与和谐社区公共性的建构[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50-54.
    [63]吴业苗.农村社会公共性流失与变异——兼论农村社区服务在建构公共性上的作用[J].中国农村观察,2014(3):57-64.
    [64]彭善民.社会工作与公共生活建构[J].学习与实践,2013(7):108-113.
    [65]Putman,R.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J].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181-186.
    [66]杨君,徐永祥,徐选国.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设何以可能——迈向经验解释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176-182.
    [67]郑南.东北草根组织的发展与地域社会建设——以日本“新公共性理论”为参照[J].学习与探索,2015(9):30-34.
    [68]黄锐.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共性构筑[J].人文杂志,2015(4):116-120.
    [69]朱健刚,陈安娜.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3(1):43-64.
    [70]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4):137-164.
    [71]郭于华,沈原,居住的政治——B市业主维权与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J].开放时代,2012(2):83-101.
    (1)新世纪以来,以一些日本学者为代表,在区分东亚和西方社会结构、公共性构造等区别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解释东亚社会特殊性的新公共性概念(山口定,2003;佐佐木毅、金泰昌,2009)。不过,从新公共性的内涵来看,新公共性的提出,并没有拓展传统公共性的新的维度。无论是主张“活私开公”还是实践层面的多元主体互动,都仍未超越公共道德、公共参与、交往共同体等维度。毋宁说,新公共性理论的提出,更倾向于是在个体化与传统公共性衰落背景下,寻求的一种建构公共性的新途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