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光礁一号沉船与宋代南海贸易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on Huaguang Reef Shipwreck Ⅰ and Overseas Trade o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in the Song Dynasty
  • 作者:孟原召
  • 英文作者:Meng Yuanzhao;National Center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 华光礁一号沉船 ; 西沙群岛 ; 宋代 ; 外销瓷
  • 英文关键词:The maritime Silk road;;Huaguang reef shipwreck Ⅰ;;Xisha Islands;;Song Dynasty;;export porcelains
  • 中文刊名:BOWY
  • 英文刊名:Museum
  • 机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出版日期:2018-04-28
  • 出版单位:博物院
  • 年:2018
  • 期:No.8
  • 基金: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项目批准号:16ZDA145)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BOWY201802004
  • 页数:16
  • CN:02
  • ISSN:10-1241/G2
  • 分类号:13-28
摘要
华光礁一号沉船是一艘南宋早期的南海贸易商船,位于西沙群岛西侧中部的华光礁礁盘上。华光礁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航线,是我国通往南海各国的交通要地。华光礁一号沉船通过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出水了一大批产自南方地区的外销瓷器,包括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以及福建地区的德化窑、晋江磁灶窑、闽清义窑、松溪窑等诸窑产品,类别丰富,还有一些铜镜、铁条材等金属遗物,以及保存相对较好的船体构件。结合中国沿海及东南亚海域发现的沉船及其出水遗物来看,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有了新的发展,其船货类别有了一定的变化,这也反映了其贸易港口、商品来源等方面的变迁。海外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南方沿海及邻近内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华南沿海地区宋代以来制瓷手工业的兴盛和外向型生产特征。同时,这些船货遗存在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等地区均有发现,尤以外销瓷为典型代表,这正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
        Huaguang reef shipwreck Ⅰ is an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overseas trade ship, located in Huaguang reef, in middle of western side of the Xisha Islands. Huaguang reef is a key point i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leading ways to major spots in south China sea region in the Song Dynasty. A great number of export porcelains were found in Huaguang reef shipwreck Ⅰ 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survey and excavation, which were export goods produced in the south like Longquan Kiln in Zhejiang, Jingdezhen Kiln in Jiangxi and Dehua Kiln, Cizao Kiln, minqing Kiln, Songxi Kiln in Fujian. Also, bronze mirrors, metal objects and ship components in good shape are found. According to the shipwrecks in south China sea region and their excavations, trade in the Song Dynasty, especially overseas trade has new development. Changes happened in the kinds of cargo ships. This also reflects changes in trade ports and goods resources. In the meantime, overseas trade pushed south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prosperity of ceramic handicraft industry since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 China and the dominance of export-oriented production. Those goods found in Southeast Asia, South Asia, West Asia, Eastern Coast of Africa and their massive discoveries of export porcelains are witness to the glorious blooming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引文
[1](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八十六《食货》下八,中华书局,1977年,第4558、4559页。
    [2]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高荣盛:《元代海外贸易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3]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谢方导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根据20世纪70年代的考古调查资料,发现有少量南朝至唐代陶瓷遗物,但其数量甚少,多属唐代晚期,再结合2009-2014年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最新成果,可知目前可以确认的数量较为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当为五代时期。这应与晚唐至五代、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航线变化有关。
    [5](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七,“广南西路·吉阳军·风俗形胜”条,引《琼管志》(1203-1208年)文,中华书局,1992年;(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方舆胜览》卷四十三,“海外四州·吉阳军·形胜”条,同引《琼管志》:“其外则乌里苏密、吉浪之洲,南与占城相对,云云,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舟舶往来,飞鸟附其颠颈而不惊。”施和金点校本,中华书局,2003年,第776页。
    [6]林金枝:《石塘长沙资料辑录考释》,《南洋问题》1979年第6期,第100-126页;曾昭璇:《中国古代南海诸岛文献初步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1期,第133-160页;周运中:《南澳气、万里长沙与万里石塘新考》,《海交史研究》2013年第1期,第35-43页。
    [7]广东省博物馆编:《西沙文物——中国南海诸岛之一西沙群岛文物调查》,文物出版社,1974年;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西沙群岛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4年第10期,第1-29页;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6年第9期,第9-27页;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北礁发现的古代陶瓷器——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续编》,《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51-168页;何纪生:《遗留在西沙群岛的古代外销陶瓷器》,《古陶瓷研究》第一辑,1982年,第132-136页。此二次调查发现的资料,后再经整理另刊,参看蔡奕芝:《1974~1975年西沙群岛文物调查综述》,范伊然编著《南海考古资料整理与述评》附录,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59-198页。
    [8]蒋迎春:《西沙群岛文物普查获丰硕成果》,《中国文物报》1996年7月14日第1版;郝思德:《’96西沙群岛文物普查的新收获》,《岭峤春秋——海洋文化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00-306页;郝思德、王大新:《’96西沙群岛文物普查》,《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216-217页;郝思德编著《南海考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12页。
    [9]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科学出版社,2006年。
    [10]孟原召、符洪洪:《2010年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再获丰硕成果》,《中国文物报》2010年6月4日第4版;赵嘉斌:《2009~2010年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主要收获》,《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78-190页;赵嘉斌:《南海海域水下考古工作概况——以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与文物巡查为重点》,《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7-58页。
    [11]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科学出版社,2006年。
    [12]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发掘资料正在整理中,可参考赵嘉斌:《水下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与成果》,《水下考古学研究》第1卷,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3-56页;海南省博物馆编:《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凤凰出版社,2011年;吕章申主编:《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成果》,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年。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所引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和出水文物图片均采自此三书,其他图片采自原简报或报告。
    [13]华光礁一号沉船清理出水遗物除部分标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外,其余绝大多数遗物和船体构件均存放于海南省博物馆,目前正进行后期保护处理,参看包春磊:《“华光礁一号”南宋沉船出水文物的保护》,《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7-78页;包春磊:《华光礁Ⅰ号出水铁器文物的腐蚀与保护措施》,《腐蚀与防护》2012年第7期,第614-617、625页;杨传森、王菊琳、张治国:《华光礁出水铁器腐蚀产物及脱盐研究》,《化工学报》2011年第9期,第2582-2587页;陈岳、李乃胜、罗武干、王昌燧:《华光礁Ⅰ号出水瓷器脱盐方法研究》,《江汉考古》2013年第1期,第117-122页。
    [14]赵嘉斌:《西沙海域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文物报》2017年6月23日第3版。
    [15]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第四章,科学出版社,2006年。
    [16]刘新园、白焜:《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文物》1980年第11期,第39-49页;江建新:《景德镇窑业遗存考察述要》,《江西文物》1991年第3期,第44-50、79页;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西湖田窑址H区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12期,第73-88页;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景德镇湖田窑H区附属主干道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2期,第42-62页。
    [17]浙江省轻工业厅编:《龙泉青瓷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李知宴:《浙江龙泉青瓷山头窑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1年第10期,第36-42页;上海博物馆考古部:《浙江龙泉安仁口古瓷窑址发掘报告》,《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三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2-132页;紧水滩工程考古队浙江组:《山头窑与大白岸——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
    [18]曾凡:《福建陶瓷考古概论》,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栗建安:《福建古窑址考古五十年》,《陈昌蔚纪念论文集·陶瓷》,财团法人陈昌蔚文教基金会,2001年,第9-38页。
    [19]福建省博物馆:《德化窑》,文物出版社,1990年。
    [20]陈鹏、黄天柱、黄宝玲:《福建晋江磁灶古窑址》,《考古》1982年第5期,第490-498、489页;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晋江县磁灶陶瓷史调查记》,《海交史研究》1980年总第2期,第29-34页;叶文程、苏垂昌、黄世春:《晋江磁灶窑的发展及其外销》,《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1987年晋江年会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61-65页;福建博物院、晋江博物馆:《磁灶窑址:福建晋江磁灶窑址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1年。
    [21]福建省博物馆:《武夷山遇林亭窑址发掘报告》,《福建文博》2000年第2期,第20-49页;武夷山市博物馆:《福建武夷山遇林亭窑址再考察》,《福建文博》1996年第2期,第53-55页;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武夷山古窑址》,科学出版社,2015年。
    [22]福建博物院等:《南安寮仔窑发掘简报》,《福建文博》2008年第4期,第1-11页。福建博物院2003年发掘资料,报告待刊。笔者承蒙栗建安先生关照,参加了南坑窑2003年田野发掘和2004年室内整理,谨此致谢。
    [23]福建省博物馆:《福建松溪县坰场北宋窑址试掘简报》,《考古学集刊》第2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67-170、202页;羊泽林等:《福建松溪县西门窑发掘收获》,《东方博物》2017年第3期,第65-75页。
    [24]闽清县文化局、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闽清县义窑和青窑调查报告》,《福建文博》1993年第1、2期,第151-161页;叶文程:《福建闽清义窑青窑的调查与外销瓷问题》,Ho Chuimei ed.Ancient Ceramic Kiln Technology in Asia,Hong Kong:The Centre of Asian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0:60-73.此外,福建博物院于2014-2015年对闽清义窑做了系统调查,并对义窑下窑岗窑址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报告待刊,此资料承蒙羊泽林先生相告,谨此致谢。
    [25]广东省博物馆编:《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1年。
    [26]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州西村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87年。
    [27]曾广亿:《广东瓷窑遗址考古概要》,《江西文物》1991年第4期,第105-108、84页。
    [28]笔者在闽南地区宋至清代制瓷手工业遗存的研究中,尝试将窑址考古资料、海域沉船及海外遗址发现结合起来,以期进一步探讨古外销陶瓷的生产与贸易情况,可参考孟原召:《闽南地区宋至清代制瓷手工业遗存研究》,文物出版社,2017年。
    [29]西沙群岛2009-2011年水下考古调查资料,资料待刊。
    [30]张威:《南海沉船的发现与预备调查》,《福建文博》1997年第2期,第28-31页;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2011年“南海Ⅰ号”的考古试掘》,科学出版社,2011年;“南海Ⅰ号”考古队:《“南海Ⅰ号”宋代沉船2014年的发掘》,《考古》2016年第12期,第56-83页;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文物出版社,2017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文物出版社,2017年。
    [31]William M.Mathers and Michael Flecker:Archaeological Report:Archaeological Recovery of the Java Sea Wreck,Pacific Sea Resources,1997:1-94;Michael Flecker.The thirteenth-century Java Sea Wreck:a Chinese cargo in an Indonesian ship.Mariner's Mirror,Vol.89 No.4,November 2003:388-404.
    [32](元)脱脱等:《宋史》卷八十九《地理五》,中华书局,1977年,第2208页。
    [33](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李伟国点校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3页。
    [34](宋)赵汝适:《诸蕃志》,杨博文校释本,中华书局,2000年。
    [35]孟原召:《宋元时期泉州沿海地区瓷器的外销》,《边疆考古研究》第5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156页;孟原召:《宋元时期泉州沿海地区制瓷业的兴盛与技术来源试探》,《海交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75-89页。
    [36]苏基朗:《两宋间南广东外贸瓷产业的空间模式:一个比较分析》,《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六辑,1997年;苏基朗:《两宋闽南、广东、浙东外贸瓷产业空间模式的一个比较分析》,《江南城市工业化与地方文化(960-185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孟原召:《闽南地区宋至清代制瓷手工业遗存研究》,文物出版社,2017年。
    [37]廖大珂:《福建海外交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38]“南海Ⅰ号”考古队:《“南海Ⅰ号”宋代沉船2014年的发掘》,《考古》2016年第12期,第56-83页。铁制品数量甚多,虽然目前尚未完全发掘计重,但船内大批的铁质凝结物即是明证。
    [39]童歆:《9~14世纪南海及周边海域沉船的发现与研究》,《水下考古学研究》第2卷,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45-101页。
    [40]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
    [41]王菱菱:《宋代矿冶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
    [42](元)脱脱等:《宋史》卷八十九《地理五》,中华书局,1977年,第2208页。
    [43]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4]吴春明:《环中国海沉船——古代帆船、船技与船货》,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刘未:《中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沉船所见宋元贸易陶瓷》,《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6期,第65-75页。
    [45]﹝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高喜美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日﹞三上次男:《陶磁贸易の研究》,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1987年。
    [46]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建平潭分流尾屿五代沉船遗址调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1期,第18-25页;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编著:《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7-19页。
    [47]孟原召、符洪洪:《2010年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再获丰硕成果》,《中国文物报》2010年6月4日第4版;赵嘉斌:《2009~2010年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主要收获》,《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78-190页。
    [48]Michael Flecker,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of the Tenth Century Intan Shipwreck,Java Sea,Indonesia,Oxford: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1047,2002.
    [49]﹝印度尼西亚﹞Adi Agung Tirtamarta著,辛光灿译:《井里汶海底十世纪沉船打捞纪实》,《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6期,第151-154页;秦大树:《拾遗南海补阙中土——谈井里汶沉船的出水瓷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6期,第91-101页。
    [50]Horst Liebner.The‘Karawang’Wreck:A Cargo of 10th Century Trade Ceramics.Jakarta:PT Putera Paradigma Sejahtera~PT Nautik Recovery Asia,2009;Horst Liebner.Cargoes for Java:Interpreting Two 10th Century Shipwrecks.Paper for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ists(Eur ASEAA13).Berlin,2010:9-16.
    [51]井里汶沉船打捞于2004-2005年,出水完整器155685件,可修复器约76987件,瓷片尚有约262999片,其中以越窑青瓷为主,可达30万件,还有一些北方和南方地区的白瓷器等,另有玻璃器和玻璃料、东南亚陶器、宝石、象牙等物品。根据所发现器物,可初步推断井里汶沉船年代为公元10世纪,五代至北宋早期。
    [52]孟原召、符洪洪:《2010年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再获丰硕成果》,《中国文物报》2010年6月4日第4版;赵嘉斌:《2009~2010年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主要收获》,《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78-190页。
    [53]Roberto Gardellin.Shipwrecks around Indonesia.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Newsletter,No.21,2013:17-18.童歆编译:《海外陶瓷考古新发现》,《陶瓷考古通讯》2013年第2期,第69页。
    [54]童歆编译:《海外陶瓷考古新发现》,《陶瓷考古通讯》2013年第2期,第18、19、69、70页。
    [55]Abu Ridho and E.Edwards Mc Kinnon,edited by Sumarah Adhyatman.The Pulau Buaya Wreck:Finds from the Song Period.The Ceramic Society of Indonesia,1998:1-98.胡舒扬:《宋代中国与东南亚的陶瓷贸易——以鳄鱼岛沉船(Pulau Buaya Wreck)资料为中心》,《人海相依:中国人的海洋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8-67页。
    [56]John Carswell.China and Islam:a survey of the coast of India and Ceylon.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vol.22,1977-1978:24-68;John Carswell.Chinese Ceramics from Allaippidy in Sri Lanka,A Ceramic Legacy of Asia’s Maritime Trade:Song Dynasty Guangdong Wares and other 11th to 19th Century Trade Ceramics Found on Tioman Island,Malaysia,The Southeast Asian Ceramic Society,West Malaysia Chapter,1985:31-47.刘未:《中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沉船所见宋元贸易陶瓷》,《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6期,第66页。
    [57](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李伟国点校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2页。
    [58]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编著:《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163-186页;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队:《2008年莆田沿海水下考古调查简报》,《福建文博》2009年第2期,第4-6页。
    [59]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编著:《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19-26页;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队:《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文物》2014年第2期,第29-40页。
    [60]Marie-France Dupoizat.The Ceramic Cargo of a Song Dynasty Junk Found in the Philippine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ChinaSouth East Asia Trade.South East Asia and China:Art,Interaction and Commerce,eds.Rosemary Scott and John Guy,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Frank Goddio et al.Weisses Gold,1995:47-68.
    [61](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八》,用前北平图书馆影印本复制复印,中华书局,1957年。
    [62]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63]Michael Flecker.The China~Borneo Ceramics Trade Around the 13th Century:The Story of Two Wrecks.秦大树、袁旔主编:《古丝绸之路:2011亚洲跨文化交流与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加坡世纪科技出版公司,2013年,第177-184页。
    [64]Frank Goddio et al.Weisses Gold,G?ttingen:Steidl Verlag,1997,pp.69~78;Marie-France Dupoizat.The Ceramics of the Investigator Shipwreck.Paper presented at the Symposium on Chinese Export Ceramics Trade in Southeast Asia,organized by Asian Research Institut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12th-14th,March,2007.
    [65]Atma Djuana and Edmund Edwards Mc Kinnon.The Jepara Wreck.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Chinese Export Ceramics and Maritime Trade,12th-15th Centuries,Hong Kong:Chungwa Publishing,2005:126-134.
    [66]Paul Clark,Eduardo Conese&Norman Nicolas,Jeremy Green.Philippines archaeological site survey,February 1988,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utical Archaeology and Underwater Exploration,vol.18(3),1989:255-262.
    [67]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报告编写组:《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10期,第1-18页;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海洋出版社,1987年。
    [68]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试掘组:《泉州法石古船试掘简报和初步探讨》,《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第164-172页。
    [69]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编著:《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277-304、382-386页。
    [70]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编著:《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186-191页。
    [71]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编著:《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26-62、365-370页。
    [72]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编著:《福建连江定海湾沉船考古》,科学出版社,2011年。
    [73]泉州市文管办、泉州市博物馆:《泉州法石古渡口遗址清理》,《福建文博》2003年第1期,第58-60页。
    [74]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泉州市丰泽区文化发展中心:《泉州文兴、美山古码头发掘报告》,《福建文博》2003年第2期,第41-59页。
    [75]郑培凯主编:《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外销瓷》,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2003年。
    [76]吴震霖、金志伟、刘文锁:《香港九龙圣山遗址考古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6期,第3-25页。
    [77](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二,“江海船舰”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235页。
    [78](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6年。卷五:“福建市舶司,常到诸国舶船。”以下叙及所来诸国以及物产,并有“舶船候南风则回,惟高丽北风方回”之记,第88、89页。
    [79]李东华:《泉州与我国中古的海上交通》,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