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河西的野生动物与生态环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anges of Wildlife and Environment in Hexi Area in History
  • 作者:闫廷亮
  • 英文作者:Yan Yanliang;
  • 关键词:河西 ; 野生动物资源 ; 环境变迁
  • 中文刊名:PYH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oyang Lake
  • 机构: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3-30
  • 出版单位:鄱阳湖学刊
  • 年:2018
  • 期:No.53
  • 语种:中文;
  • 页:PYHX201802011
  • 页数:8
  • CN:02
  • ISSN:36-1307/C
  • 分类号:90-96+129
摘要
野生动物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是判断一个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准。地处西北内陆、呈复杂地带性绿洲景观的河西,野生动物资源呈现丰富多样而又脆弱的特点,从史前至唐宋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基本上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态。明清以来,河西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具有生态标志性动物已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野生动物资源的逐渐枯竭,反映了河西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
        Whether there are rich and diversified wildlife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to judge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 region. In Hexi area,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and features a complicated oasis landscape, the wildlife resources, abundant but fragile, had been stable for a fairly long time from the prehistoric period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me ecologically marked animals have become endangered species. The gradual depletion of wildlife resources reflects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exi Area.
引文
(1)闫廷亮:《古代河西走廊环境问题初探》,《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第3期。
    (2)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当推李并成先生的系列文章及专著(如《河西走廊历史地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3)成果仅见王子今:《简牍资料所见汉代居延野生动物分布》,《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杨蕤:《西夏环境史研究三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王利华:《中古华北的鹿类动物与生态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参见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2)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3)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三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142页。
    (4)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永登榆树沟的沙井墓葬》,《文物与考古》1981年第4期。
    (5)甘肃省文物考古所、永昌县博物馆:《甘肃永昌牛娃山岩画调查与研究》,《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
    (6)胡戟:《“丝绸之路”考察纪程》,《西北历史资料》1981年第2期。
    (7)参见嘉峪关文物清理小组:《甘肃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画》,《文物》1972年第12期;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嘉峪关黑山古代岩画》,《考古》1990年第4期。
    (1)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2)辞海编纂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1965页。
    (3)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5页。
    (4)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5页。
    (5)《唐六典》卷3《户部郞中员外郞》,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9页。
    (6)《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19—1026页。
    (7)《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4页。
    (8)《通典》卷6《食货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18—119页。
    (9)高行宜等:《野马分布区的近代变迁》,《干旱区研究》1989年第2期。
    (10)《汉书》卷57上《司马相如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56页。
    (11)参见文焕然:《历史时期中国野骆驼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第1期。
    (1)《本草纲目·兽部》第15卷“驼”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第2786页。
    (2)吴广成撰:《西夏书事》卷3,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3)史金波等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577页。
    (4)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微缩复制中心,1990年,第367页。
    (5)《册府元龟》卷169《帝王部·纳贡献》,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036页。
    (6)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5页。
    (7)《太平寰宇记》卷152《陇右道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939页。
    (8)王子今:《简牍资料所见汉代居延野生动物分布》,《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9)《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28页。
    (10)参见王虎、杨艳庆:《外来词“吉莫靴”小考》,《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1)《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5页。
    (12)《本草纲目·兽部》第15卷“驼”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第2867页。
    (1)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全国图书馆微缩复制中心,1990年,第54页。
    (2)刘玉权:《敦煌莫高窟北朝动物画漫谈》,《敦煌学辑刊》1980年第1辑。
    (3)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2—199页。
    (4)乾隆《甘州府志》卷13《艺文上》,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575页。
    (5)《(民国)新纂高台县志》卷2《物产》,收入《高台县志辑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4页。
    (1)《(民国)肃州新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2页。
    (2)《(乾隆)五凉全志》第1卷智集《武威县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页。
    (3)《(乾隆)五凉全志》第1卷智集《武威县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0页。
    (4)《甘州府志》卷6《食货·物产》,第230页。
    (5)《(民国)肃州新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2页。
    (1)《(民国)肃州新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1—121页。
    (2)参见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77—182页。
    (3)参见王利华《中古华北的鹿类动物与生态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