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礼物:艺术人类学视域下“中国红”之名与实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xchanged Gifts:The Name and Reality of "China 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thropology of Art
  • 作者:张颖
  • 英文作者:Zhang Ying;
  • 关键词:中国红 ; 传统色彩 ; 丹砂 ; 文化遗产 ; 艺术人类学
  • 中文刊名:MZYS
  • 英文刊名:National Arts
  • 机构: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8-04-13 13:51
  • 出版单位:民族艺术
  • 年:2018
  • 期:No.141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景观同质化风险及对策研究”(17BMZ061)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MZYS201802015
  • 页数:10
  • CN:02
  • ISSN:45-1052/J
  • 分类号:93-102
摘要
"中国红"是多民族中国最重要的视觉象征符号。从他者命名到本土色尚,"红色中国"的视觉经验凝聚并非孤立僵化的历史遗存,而是一个不断生成、接纳、转化和传递的动态过程。"中国红"的符号建构和族群认同,体现了本土与外界器物交换、技术交换、制度交换和观念交换的历史成果。作为文化遗产的"中国红"也因此包涵两个面向:一是基于认同的文化统合力;二是强调区别的艺术生产力。
        
引文
(1)[法]让·加布里埃尔·科斯《色彩的魔力》,袁俊生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48页(附录)。
    (2)[法]米歇尔·帕斯图鲁、多米尼克·西蒙内《善变的色彩:颜色小史》,李春姣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8页。
    (3)See J.G.Frazer,The Golden Bough: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abridged edition),London,1957,pp.583-584.
    (4)[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性格》,吴彤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第50页。
    (5)姚小平《基本颜色词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
    (6)[日]长崎盛辉‘色の日本史’,淡交社,1974年,第37页;[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性格》,吴彤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第48页。
    (7)See V.Turner,The Forest of Symbols:Aspects of Ndembu Ritual,Ithaca/London,1967,pp.59-92.
    (1)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第236页。
    (2)[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5页。
    (3)郑继娥《汉字与色彩》,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3-55页。
    (4)陈彦青《观念之色: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5页。
    (1)(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628、第1276页。
    (3)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70页。
    (4)[英]汪涛《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郅效娜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44页。
    (5)张颖《文化遗产关键词:丹》,《民族艺术》2015年第1期。
    (6)[明]唐寅《六如居士画谱》,上海广益数据石印本(第三卷),1918年,第2-5页。
    (7)[清]沈心友、王概、王蓍、王臬《芥子园画谱》,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20页。
    (8)于非闇《中国画颜色的研究》,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年,第86-107页。
    (1)[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10页。
    (2)[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
    (3)See Cennini,Cennino D'Andrea.ⅡLibro dell'Arte(The Craftsman's Hanbook),Trans.Daniel V.Thompson,Jr.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33.Maerz&Paul.A Dictionary of Color,New York:McGraw-Hill,1930,p.27.
    (4)Maerz&Paul.A Dictionary of Color,New York:McGraw-Hill,1930,p.192;Color Sample of Chinese Red,Plate 3 Color Sample J12,p.29.
    (5)IAN PATERSON.A Dictionary of Colour,London:Thorogood Publishing Ltd.2003,p.90.
    (6)[日]尾上孝一、金谷喜子、田中美智、柳泽元子编《色彩学用语词典》,胡连荣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212页。
    (1)http://archaeology.about.com/od/cterms/qt/Cinnabar.htm Cinnabar-History of Mercury Mineral Use Archeology.about.com,archeology of ancient pigments(2013-08-02)
    (2)Daniel V.Thompson.The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Medieval Painting,Dover Publications,Inc.New York,1956,p.103.
    (3)Anne Varichon.Couleurs:Pigments et teintures dans les mains des peuples,Seuil Edition:[Nouv.éd.],2005,p.112.
    (4)[英]维多利亚·芬利《颜色的故事:调色板的自然史》,姚芸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77页。
    (5)David Bomford and Ashok Roy.A Closer look:Colour.National Gallery London,2009,p.41.
    (6)Lara Broecke.Cennino Cennini'sⅡLibro dell'Arte:a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with Italian Transcription,Archetype 2015,pp.63-64.
    (7)See Cennini,Cennino D'Andrea.ⅡLibro dell'Arte(The Craftsman's Handbook).Trans.Daniel V.Thompson,Jr.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33,p.?;Maerz&Paul,A Dictionary of Color,New York:McGraw-Hill,1930,p.206.
    (1)陈丽华《漆器鉴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页。
    (2)See Voltair as qtd.In Lovejoy,Arthur.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1948).Johns Hopkins U.Press,1978.
    (3)[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上),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4)[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2001年,第18页。
    (5)[英]G.F.赫德逊《欧洲与中国》,李申等译,中华书局,2004年,第229-230页。
    (6)钱林森《光自东方来——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2页。
    (7)Monique Wagner.From Gaul to De Gaulle:An Outline of French Civilization,Peter Lang,2005,p.139.
    (8)资料来源为《大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官方网站https://www.britannica.com
    (9)转引自周宁《世纪中国潮》,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302-313页。
    (10)李晴《色彩文化之“中国红”》,《美术教育研究》2014年第13期。
    (1)Dyer Richard(ed.).Gays and Film,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1977,p.28.
    (2)辞海编纂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1686页。
    (3)许哲娜《西学东渐与中国色彩文化的嬗变——以字典辞书为中心的考察》,《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9页。
    (5)李皖《红歌的政治美学》,《南方周末》2011年6月9日,A04版。
    (1)[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洪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
    (2)See A.Gell,Art and Agency:An Anthropological The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6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