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能到特权:明清淮北两性关系的阶层异化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rom Instinct to Privilege:The Hierarchical Alienation of Gender Relations During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in Huaibei Areas
  • 作者:马俊亚
  • 英文作者:Ma Junya;
  • 关键词:守贞 ; 烈女 ; 殉夫 ; 强势群体 ; 相对地位
  • 中文刊名:QHD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4;No.162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7ZDA184)“大运河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历史变迁研究”(16AZS013)
  • 语种:中文;
  • 页:QHDZ201902009
  • 页数:17
  • CN:02
  • ISSN:11-3596/C
  • 分类号:85-100+206
摘要
明以后,官府倡导的女德已趋向于以锢本能、逆人性、反常识为目标。一方面,淮北掌握社会话语权的卫道士们坚持甚至与封建道德伦理相冲突的歪理邪说,在国家权力的支持下,以守贞节烈、夫殁女殉进行道德教化、思想绑架,对女性进行精神摧残和肉体戕杀。另一方面,淮北分享国家权力的强势群体,在两性关系方面,肆无忌惮地放纵糜烂,夺人妻妇,奸占平民女子。明清时代,淮北男多女少的现象非常严重,守贞殉死不但直接扼杀了女性的性权利,也间接地剥夺了广大男性的自然权利。因此,女子殉死与男权无关,是专制权力的畸态产物。明清统治者通常不是通过为大众增加普遍的社会福利来稳固其权力;相反,他们通过剥夺最广大民众的自然权利、禁锢普通百姓的本能需求,维护一个为所欲为的利益集团,使之充满优越感,从而对专制者感恩戴德,并成为明清专制政体的基石。
        From the Ming Dynasty,the female morality advoca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tended to confinement of the instinct of human being,the opposition to normal humanity and the common sense of society. On the one hand,the feudal guardians of Huaibei who held the right of propaganda in society insisted on the fallacies contradictory to feudal morality and ethics. With the support of supreme authorities,the guardians advocated that the women or girls when their husband or fiance passed away,should preserve their chastity or martyr for the deceased male. The female were mentally devastated and physically murdered. On the other hand,the upper and powerful class people who shared the state authorities in Huaibei areas were indiscriminately indulged in erotic pleasure,seizing civilian wives and daughters,raping and occupying ordinary wome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male-female imbalance in Huaibei was very serious. Chastity preservation or martyr of the female not only directly dispossessed women’s sex right and killed their lives,but also indirectly deprived men of their natural rights. Therefore,the martyr of women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male power,but it was a deformed product of authoritarian power. The rule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usually did not stabilize their power by adding universal social welfare for the public. On the contrary,they maintained a sense of superiority of the upper class by depriving ordinary people of their natural rights and imprisoning their instinctual needs. Thus,the upper class people were grateful to the authority and became the cornerstone of the autocratic regimes.
引文
(1)刘锡鸿:《英轺私记》,朱纯校点,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3页。
    (2)康有为:《大同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25页。
    (3)胡适:《曹大家<女诫>驳议》,氏著《野蛮时代的悲悯与关爱:胡适论女权》,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年,第28页。
    (4)陈独秀:《一九一六》,《新青年》第1卷第5期,1915年,第3页。
    (5)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新青年》第5卷第2期,1918年,第91页。
    (6)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4卷第6期,1918年,第496页。
    (7)胡适:《贞操问题》,《新青年》第5卷第1期,1918年,第6页。
    (1)唐俟(鲁迅):《我之节烈观》,《新青年》第5卷第2期,1918年,第92-101页。
    (2)陶履恭(陶孟和):《论自杀》,《新青年》第6卷第1期,1919年,第16页。
    (3)章锡琛:《贞节之经济的起原》,《新女性》第3卷第1期,1928年,第5页。
    (4)Susan Mann, Widows in the Kinship, Cl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s of Qing Dynasty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6, No. 1(Feb., 1987), p. 49.
    (5)Jennifer Holmgren,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Virtue:Widow-Remarriage in Early and Modern China,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 13,January 1985,pp. 1-27.
    (6)Bettine Birge, Levirate Marriage and the Revival of Widow Chastity in Yuan China,Asia Major, Vol. 8, No. 2, 1995,pp. 107-146.
    (7)Lu Weijing,True to Her Word:The Faithful Maiden Cult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4.
    (8)罗莎莉:《儒学与女性》,丁佳伟、曹秀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58页。
    (9)李世众:《列女书写、妇德规训与地域秩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第91页。
    (10)山崎纯一:《清朝における節烈旌表について——同期列女傳刊行の背景》,中国古典学会编:《中国古典研究》(15),东京:早稲田大學中國古典學會,1967年12月,第46—66页。
    (11)山崎纯一:《教育からみた中国女性史資料の研究:〈女四書〉と〈新婦譜〉三部書》,东京:明治書院,1986年;山崎纯一:《女四書·新婦譜三部書全釈》,东京:明治書院,2002年。
    (12)铃井正孝:《<清史稿·列女傅>通釈》,私家版,2005年。
    (13)Paul S. Ropp, The Seeds of Change:Reflections on the Condition of Women in the Early and Mid Ch'ing, Signs, Vol.2, No. 1(Autumn, 1976), p. 5.
    (14)Xiongya Gao, Women Existing for Men:Confucianism and Social Injustice against Women in China, Race, Gender&Class, Vol. 10, No. 3, Interdisciplinary Topics in Race, Gender, and Class(2003), pp. 114-125.
    (15)陶春芳:《女性的过去和现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38、40页。
    (16)王晓丹:《历史镜像:社会变迁与近代中国女性生活》,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3页。
    (17)本文的“淮北”,系指雍正二年以后的徐州府、淮安府、颍州府、凤阳府、海州和泗州直隶州。
    (1)宫崎市定:《洪武から永乐へ》,《宫崎市定全集》(13),东京:岩波书店,1992年,第45-46页。
    (2)李东阳纂,申时行重修《大明会典》卷七九,万历年间刊本,第8页b。
    (3)《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三,南京:江苏国学图书馆传钞本,1940年,第6页b。以下《明实录》皆用此版本,不另注。
    (4)赵翼:《廿二史割记校证》(下册)卷三二,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53页。
    (5)《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五,第2页a。
    (6)张廷玉等《明史》卷三〇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689页。
    (7)《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08页下。以下《清实录》皆用此版本,不另注。
    (8)《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九,第1587页下。
    (9)允掏等奉敕撰《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卷七一,四库全书本,第3页b。
    (10)《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八一,第2126页下。
    (1)董家遵著,卞恩才整理《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6页。
    (2)《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六,第2页a。
    (3)《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第1页b。
    (4)《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第8页a。
    (5)吴世熊修:《徐州府志》卷二三(上),同治十三年刻本,第12页a、14页b-15页a。
    (6)吴世熊修:《徐州府志》卷二三(中),第53页b、60页b、第68页a、第75页a-77页a。
    (7)孙云锦修:《淮安府志》卷三五,光绪十年刻本,第1页b、4页b-5页a、11页a、17页a。
    (8)孙云锦修:《淮安府志》卷三五,第31页b-32页a、35页a。
    (9)孙云锦修:《淮安府志》卷三六,第5页b-6页a、17页a-18页a、21页b、25页a、31页b。
    (10)王豫熙修:《赣榆县志》卷一三,光绪十四年刊本,第40页a-41页a。
    (11)唐力行著:《唐力行徽学研究论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608页。
    (12)查继佐著:《罪惟录》列传卷二八,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555-2556页。
    (13)康有为著:《大同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24页。
    (14)黄沛修:《南海县志》卷二三,宣统二年刊本,第1页b-14页b。
    (15)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8页。
    (16)宫崎市定:《明代蘇松地方の士大夫と民眾》,《宫崎市定全集》(13),东京:岩波书店,1992年,第11-12页。
    (17)冯桂芬纂:《苏州府志》卷一一三,光绪九年刊本,第11页a-29页a。
    (18)冯桂芬纂:《苏州府志》卷一一四,第1-38页;卷115,第1页a-44页b。
    (19)Lu Weijing, True to Her Word:The Faithful Maiden Cul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p. 99.
    (1)《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一七六,第8页a。
    (2)唐仲冕修:《海州直隶州志》卷二六,嘉庆十六年刻本,第18页a-19页a。
    (3)张相文纂:《泗阳县志》卷二五,民国十五年刊本,第3页b。
    (4)张廷玉等:《明史》卷三○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727页。
    (5)于书云修:《沛县志》卷一四,民国九年铅印本,第49页b。
    (6)刘崇照修:《盐城县志》卷一四,光绪二十一年刻本,第2页b。
    (7)胡裕燕修:《清河县志》卷二四,光绪二年刊本,第1页b。
    (8)刘崇照修:《盐城县志》卷一四,光绪二十一年刻本,第4页a、5页a。
    (9)潘镕修:《萧县志》卷一四,嘉庆二十年刻本,第11页b。
    (10)于书云修:《沛县志》卷一四,民国九年铅印本,第49页b-50页a。
    (11)张怀清:《婴儿健康比赛的意义及其经过》,常熟县教育局编辑处《常熟教育》创刊号,1933年6月1日出版,本文第1页。
    (1)李东阳纂,申时行重修:《大明会典》卷七九,万历年间刊本,第8页b。
    (2)Bret Hinsch,韩献博,Cross-Genre Influence on the Fictional Aspects fo Lienu Narratives,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Vol. 41, No. 1, June 2006, p. 63.
    (3)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496页。
    (4)唐仲冕修:《海州直隶州志》卷二六,嘉庆十六年刻本,第17页a、19页b。
    (5)刘崇照修:《盐城县志》卷一四,光绪二十一年刻本,第12页b。
    (6)李德溥修:《宿迁县志》卷一八,同治十三年刊本,第19页b。
    (7)李德溥修:《宿迁县志》卷一八,同治十三年刊本,第7页a。
    (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五一〇,第14144页;卷五一一,第14171页。
    (9)段朝端纂:《续纂山阳县志》卷一一,民国十年刻本,第32页a。
    (10)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五一一,第14178页。
    (11)MA Junya, Tim Wright, Industrialization and Handicraft Cloth: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Jiangsu Peasant Economy,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44, No. 5, 2010, 1337-1372.
    (1)对于清代翁侵媳事件的系统研究,见Vivien Ng,Sexual Abuse of Daughters-in-Law in Qing China:Cases from the'Xing'an Huilan', Feminist Studies, Vol. 20, No. 2, Women s Agency:Empowerment and the Limitsof Resistance,Summer, 1994,pp. 373-391。
    (2)刘节纂:《颍州志》卷三,正德年间刻本(台北“国家图书馆”复本),第11页b。
    (3)余鍧纂修:《宿州志》卷二,嘉靖年间刻本,第1页a-b。
    (4)《江苏巡抚庄有恭奏报民数谷数折》,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4辑,台北:福美印刷文具行,1982年,第651页上。
    (5)于书云修:《沛县志》卷一〇,民国九年刻本,第9页a。
    (6)鲁佩璋修:《泗县志略》“人口”,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第8页b。
    (7)Geoffrey MacCormack, Ethical Principles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of Marriage, Irish Jurist(new series), Vol.21, No. 2, Winter 1986, p. 263.
    (8)柯丽德:《明中期江南的祠堂、统治阶层特点及寡妇守节的流行》,见姚平主编《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妇女史卷)》,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12页。
    (9)《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一,第4页b。
    (1)明初的后宫制度,严防外戚干政。详见前田尚美:《明代後宫と后妃·女官制度》(《京都女子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研究纪要(史学编)》(8),2009年3月31日,第27-55页)。但徐皇后对明初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对洪熙帝太子存废的作用,参见前田尚美:《明代皇后·皇太后の政治的位相》,京都:京都女子大学博士学位(文学)论文,2014年3月15日,第60-61页。
    (2)《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四,第3页a。
    (3)卫哲治修:《淮安府志》卷二三,咸丰二年刊本,第9页a。
    (4)唐仲冕修:《海州直隶州志》卷二六,嘉庆十六年刻本,第19页b-20页a。
    (5)据卫哲治修:《淮安府志》,咸丰二年刊本,卷二三统计。
    (6)据李德溥修:《宿迁县志》,同治十三年刊本,卷一八统计。
    (7)Susan Mann, Widows in the Kinship, Cl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s of Qing Dynasty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6, No. 1, Feb., 1987, pp. 47-50.
    (8)林语堂著:《吾国与吾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119页。
    (9)马俊亚:《近代淮北粮食短缺与强势群体的社会控制》,《清华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第99-117页。
    (10)Jennifer Holmgren,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Virtue:Widow-Remarriage in Early and Modern China,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 13, January 1985, pp. 1-27.
    (11)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第498页。
    (1)梅守德修:《徐州府志》卷一二,嘉靖年间刻本,第54页b。
    (2)卫哲治修:《淮安府志》,咸丰二年刊本,卷二三第9页a-b、卷二六第9页a、卷二九第97页a。
    (3)吴世熊修:《徐州府志》卷二三(上),同治十三年刻本,第14页b。
    (4)吴世熊修:《徐州府志》卷一三,同治十三年刻本,第20页a-b。
    (5)米歇尔·福柯:《性史》第1卷,张廷琛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79页。
    (6)谢肇淛撰:《五杂组》卷八,万历四十四年刻本,第39页b。
    (7)谈迁撰:《枣林杂俎》“义集”,清抄本,第26页a。
    (8)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7回,第489页。
    (9)中岛权:《江北农村社会の构造に就て》,《满铁支那月志》1930年第9期,第61页。
    (10)唐文明:《宿北大战》,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82页。
    (11)李道纯:《中和集》卷二,钱塘玄元真馆刊本,第10页b-11页b。
    (12)《鲁迅全集》第2卷(1920-192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505页。
    (13)高罗佩:《秘戏图考:附论汉代至清代的中国性生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0-304页。
    (14)丁炳娘修:《太和县志》卷一二,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第20页a。
    (15)米歇尔·福柯:《性史》第1卷,第81页。
    (1)蒲松龄:《聊斋志异》,长春: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806、423页。
    (2)王培荀辑:《乡园忆旧录》卷一,道光二十五年刻本,第47页b。
    (3)段朝端纂:《续纂山阳县志》卷一一,民国十年刻本,第32页a-b。
    (4)焦忠祖修:《阜宁新志》卷一七,民国二十三年刊本。第31页a-b。
    (5)唐仲冕撰:《陶山文录》卷一○,道光二年刻本,第25页b-27页a。
    (6)李妙根编:《国粹与西化——刘师培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288页。
    (7)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5回,第472页。
    (8)宣鼎:《夜雨秋灯录》卷四,申报馆光绪年间刊本,第44页a。
    (9)贡震纂:《灵璧县志》卷三,乾隆二十五年刻本,第18页b。
    (10)孙让修:《怀远县志》卷二三,嘉庆二十四年刊本,第3页a-b。
    (11)张相文纂:《泗阳县志》卷二五,民国十五年刊本,第12页b-13页a。
    (12)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宫中档与军机处折件《署都察院左都御史宗室敬征奏折附件(道光十四年六月八日)》,箱号2743,文献编号068229,统一编号故机068715。
    (13)钝子:《日伪县长郭济川片断》,政协江苏省盱眙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盱眙文史资料》第2辑(内部资料),1985年6月,第132页。
    (14)《札饬查办荒谬学官(安庆》,《申报》光绪三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1905年11月24日),第2版。
    (15)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八,刘泱泱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4年,第406页。
    (16)《戴兰芬太史十戒诗》,《申报》光绪九年五月十日(1883年6月14日),第4版。
    (1)《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四,第5页b。
    (2)王城修:《增修赣榆县志》卷四,嘉庆元年刻本,第55页b。
    (3)吴昆田纂:《淮安府志》卷二九,光绪十年刊本,第55页a-b。
    (4)于书云修:《沛县志》卷一四,民国九年刊本,第42页b。
    (5)严型等:《宿迁县志》卷一七,民国二十四年刻本,第9页a-b。
    (6)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1回,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177页。
    (7)宣鼎:《夜雨秋灯录》卷五,申报馆光绪年间刊本,第19页b-20页a。
    (8)《沭阳奇案》,《申报》第649号,同治甲戌四月二十七日(1874年6月11日),第3版。
    (9)程守谦:《退谷文存》卷一,光绪二年刻本,第31页b。
    (10)段朝端纂:《续纂山阳县志》卷七,民国十年刻本,第2页a。
    (11)张煦侯:《淮阴风土记》上册,1936年,第144页。
    (1)邢颂文:《淮域纪行》,《江苏月报》第4卷第1期,1935年7月1日,“专文”第59页。
    (2)详见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0年,第四章,第二节。
    (3)侯绍龙:《萧县社会调查》,江苏省政府秘书处宣传股编《江苏旬刊》第60期,1929年6月1日,第24页。
    (4)林纾选评:《归震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第5页。
    (5)Keith McMahon, Eroticism in Late Ming, Early Qing Fiction:The Beauteous Realm and the Sexual Battlefield,T'oung Pao, Second Series, Vol. 73, Livr. 4/5, 1987, p. 261.
    (6)安碧莲:《明代对节烈妇女的旌表与节烈观念的深化》,《明史研究专刊》1998年第12期,第383-421页。
    (7)施耐庵:《水浒传》第25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35页。
    (8)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7回,第843页。
    (9)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回,第127页。
    (10)王世选修,陈景棻续修:《海康县续志》卷二二,雷州:雷阳印书馆,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第12页a。
    (1)林纾选评:《归震川集》,第5页。
    (2)朴趾源:《热河日记》,朱瑞平校点,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
    (3)毛奇龄撰:《禁室女守志殉死文》,《西河集》卷一二四,清代四库全书本,第4页a-b。
    (4)《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一二,第4022页上。
    (5)《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三五,第4330页下。
    (6)《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三五,第4331页上。
    (7)托津等编:《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二三,光绪年间刻本,第12页a-b。
    (8)《清世宗显皇帝实录》卷一〇三,第7368页上。
    (1)《清世宗显皇帝实录》卷一四一,第7555页下。
    (2)《清世宗显皇帝实录》卷一五五,第7887页上。
    (3)托津等编:《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二三,光绪年间刻本,第13页a-b。
    (4)何绍基纂:《重修山阳县志》卷一六,同治十二年刻本,第10页b。
    (5)唐仲冕修:《海州直隶州志》卷二六,嘉庆十六年刻本,第21页b-22页a、24页a-b。
    (6)王城修:《增修赣榆县志》卷三,嘉庆元年刻本,第41页a-b。
    (7)王城修:《增修赣榆县志》卷三,嘉庆元年刻本,第18页b。
    (8)冯桂芬纂:《苏州府志》卷一一三,光绪九年刊本,第11页a-29页a。
    (9)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907页。
    (10)侯绍瀛修:《睢宁县志稿》卷八,光绪十二年刊本,第4页b。
    (11)焦忠祖修:《阜宁县新志》卷三,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第71页a。
    (1)姚鸿杰纂修:《丰县志》卷一三,光绪二十年刊本,第15页a。
    (2)南岳峻等修:《阜阳县志续编》卷一三,民国三十六年石印本,第29页b。
    (3)刘纪华:《中国贞节观念的历史演变》,《社会学界》1934年第8期,第29页。
    (4)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一三,黄汝成集释,栾保群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98页。
    (5)参见檀上宽对“天朝与天下”的阐述。载檀上宽《明清時代の天朝体制と華夷秩序》,《京都女子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研究纪要(史学编)》(12),2013年3年31日,第148-153页。
    (6)Katherine Carlitz指出民国地方志仍在大肆褒奖烈妇、烈女,见Katherine Carlitz,The Role of Gazetteers in Promoting Suicide in Republican China,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Vol. 46,No. 2,2013,pp. 1-21。
    (7)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7回,第843页。
    (8)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组编,朱宝清主编《小学教师教育本科段教材·中国文学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4页。
    (9)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第3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10页。
    (10)方铭总编,吴兆路、罗书华本卷主编:《中国文学史(明清卷)》,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109页。
    (11)李兴叶:《印记:李兴叶作品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年,第121页。
    (1)张廷玉等:《明史》卷三〇一,第768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