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智胜佛与十六王子艺术表现再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the Artistic Representation of Mahabhijna-Jnanabhibhu Buddha and the Sixteen Princes
  • 作者:张总
  • 英文作者:ZHANG Zong;Institute of World Religion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Art Department,Nanhai Buddhism Academy;
  • 关键词:大通智胜佛 ; 十六王子 ; 往古 ; 因缘喻 ; 石窟 ; 碑像 ; 铭记
  • 英文关键词:Mahabhijna-Jnanabhibhu;;Sixteen Princes;;in ancient times;;karma-parables;;grottoes;;stele;;inscription
  • 中文刊名:DHYJ
  • 英文刊名:Dunhuang Research
  • 机构:南海佛学院艺术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10-15
  • 出版单位:敦煌研究
  • 年:2018
  • 期:No.171
  • 语种:中文;
  • 页:DHYJ201805002
  • 页数:15
  • CN:05
  • ISSN:62-1007/K
  • 分类号:7-21
摘要
敦煌壁画中法华经变虽多,然就此题材之表达却相当少,且时代晚在五代;而晋冀鲁豫地区之石窟碑像与题铭中大通智胜佛与十六王子事题材可达十余处,跨度从北魏至隋。此题材虽置于《化城喻品》中,但意涵关涉《法华经》基本精神,因而值得重视。
        There are many Lotus sutra illustrations in Dunhuang murals but depictions of Mahabhijna-Jnanabhibhu Buddha and the Sixteen Princes are fairly rare and appeared only very late in the era of the Five Dynasties. However, there are more than ten illustrations of this subject in the cave images, steles, and inscriptions of Shanxi, Hebei, Shandong, and He'nan that appeared over the period from the Northern Wei to the Sui dynasty. Though this scene was originally from the smaller "Parable of the Magic City," because the basic spirit of the Lotus Sutra can be detected within the motif it is considered as requiring more detailed attention.
引文
[1]张总.白佛山等十六王子像概述[J].敦煌研究,1998(3):28-33.
    [2]张总.北朝至隋山东佛教艺术查研新得[C]//巫鸿.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61-88.
    [3]仓本尚德.北朝佛教造像铭研究[M].东京:法藏馆,2016:319-320.
    [4]水野清一,日比野丈夫.山西古迹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图版16,图26-27.
    [5]赖文英.六世纪法华与净土观行之融摄[C]//圆光佛学学报:第9期.台湾:圆光佛学研究所,1996:326-352.
    [6]赖文英.六世纪后叶法华十六王信仰[C]//圆光佛学学报:第10期.台湾:圆光佛学研究所,1997:113-138.
    [7]刘东光.响堂山石窟造像题材[J].文物春秋,1997(2).
    [8]郑甦民,刘慧,吴绪纲.山东东平白佛山石窟造像调查[J].考古,1989(3):231-233.
    [9]法华经·方便品[C]//大正藏:第9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7.
    [10]大正藏:第85册[M].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170-189.
    (1)2018年5月5—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敦煌研究院文献与民族宗教研究所在敦煌合办了“敦煌与丝绸之路多元宗教学术研究会”。
    (2)参见周贵华《中国佛教通史》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442页。又,此经梵文及汉译本情况已多有考据,参见《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及《佛光大辞典》《中国佛教》等“妙法莲华经”条目。
    (3)此经梵文及汉译本情况已多有考据,参见《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及《佛光大辞典》《中国佛教》等“妙法莲华经”条目。
    (4)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卷4《往古品》中,含此“大通众慧佛与十六王子事”。《大正藏》第9册第9页。
    (5)施萍婷等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索引部分》第75—76页,中华书局,2000年。敦煌写经中此经最多,注疏亦极多。其中颇有可缀合卷,且识明古本卷次等,张炎《敦煌佛经残卷的缀合与定名——以〈妙法莲华经〉为例》将39号缀合为10组。文载《敦煌研究》2017年5期,67—76页。
    (6)印度造像中是否有此题材并不明确。[日]小山满《[法华经]より见た神变像》一文中认为巴黎所藏一像主佛为大通智胜、下方二小像为十六王子的代表,但显然证据并不充分。其像主佛为焰肩式,原定为舍卫城大神变。《东洋图像学论文集》,创价大学アジア研究所丛刊第2辑。东京,1988年。
    (7)周铮《西魏巨始光造像碑考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5年第7期,第90—94页。赖文英《六世纪后叶法华与净土观行之融摄》,《圆光佛学学报》第9期,1996年,第326—352页。同作者《六世纪中国华北地区的法华十六王子信仰》,台湾《圆光佛学学报》1997年第10期第113—138页,引用此碑材料。赖文未见阮景晖造像碑,只从金石载记用此碑,因而不解碑铭中的“十六王子一区”实际上雕出了16个佛像,以为只有一尊像。该文主要参据笔者前揭《白佛山十六王子像概述》一文,未见《北朝至隋山东佛教艺术查研新得》,仅加西魏此碑像,对龙门北魏路洞、东魏天平与武定所造碑柱像,均未涉及。
    (1)温玉成《洛阳市偃师县水泉石窟调查》,《文物》1990年第3期,第72—77页。刘景龙、赵会军《偃师水泉石窟》碑刻题记》,文物出版社,2006年。赖文英据此将十六王子像作为行像论述处理。但此处雕刻的行像与实际用作行像之像仍有别。或为浮雕十六王子行像的仪态,或为雕像以行像意义刊刻。碑文还叙有:万佛浮图、千佛天宫、五千佛堂、五囗华胜佛、一千五百龙华像等题材。
    (2)贺玉萍《洛阳偃师水泉石窟摩崖碑记释读》,《文物》,2009年第11期。贺玉萍还著有《洛阳石窟文化与艺术》等,论述相关问题,但确有阐释过度之处。《洛阳伽蓝记》中有北魏宣武帝于景明寺行像的丰富记载。
    (3)陈隆文《洛阳水泉石窟摩崖碑记释地》,《文物》2011年6期,44—48页。碑文“大狂水”即今白降河,其流经处有吕寨石窟。而陆浑川一带有铺沟石窟。另网络博文有周洛良,指五百华胜佛出《佛名经》。北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卷八处有:五百国土,南无华胜佛。或为此据。
    (4)日本秀明财团实为一个宗教性质的组织,即著名的美秀(MIHO)博物馆之主,该博物馆藏有大量中国文物。
    (5)[日]石松日奈子《北魏河南的一光三尊像》,《东方学报》第69册,第269页,京都,1997年。此像为日本秀明文化财团所收藏,供养人榜题处刻有“十六王子佛”铭记,但像身之上未明确表现。据碑铭与石松日奈子的研究,此碑应出于河南。
    (6)王振国《龙门路洞的几个问题的讨论》,《中原文物》2001年2期。64—75页。文中推定两侧壁十六大龛雕十六王子佛,既如此应考虑其正龛主佛身份,文中仅说窟中没有大通智胜佛而未作讨论。
    (1)但有假拓存在。中国民间书法大系之一《东魏洪宝造像》(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的拓本图版中,碑阴中间一龛较大,旁有题名释迦多宝佛。但有人不知释迦多宝为两佛之常识,竟将此龛中作一佛二侍(日本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雕塑篇》,国书刊行会,1917年初版,1980再版。早年刊图中此龛内即双佛),且形象怪异,书体字亦不佳。对比可知此拓必是某种复刻本。此碑拓本还有河南文史馆、遗箴堂所藏等,以秦公《中国石刻大观系列·史料篇》(同朋舍1991)所刊拓本为佳。
    (2)其碑阴及侧还有朱舍兴、范定洛等人名。
    (3)因释迦在碑阳,仅缺狮子相、度一切世间苦恼与坏一切世间怖畏佛。此处《法华经》大通智胜与十六王子佛是与华光佛、金山宝盖如来等混同而置的。还有《法华经》与《佛名经》均现的“日月灯明佛”等。拙文《东魏张荣迁与洪宝造像》,待刊。此碑阴题名还有《法华经·授记品》中四大弟子,另一组来自多种佛经。
    (4)周铮《西魏巨始光造像碑考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5年第7期,第90—94页。赖文英将中国历史博物馆误为在河南。
    (1)赵永平、陈银凤《东魏大通智胜白玉佛》,《文物春秋》1995年第1期。刊有图版但极模糊。笔者1990年代末踏查未成,但幸运地得到台湾某友人所寄赠该像一组图片。虽然亦非高清,但已是此像被盗后的珍贵资料,因此附刊于此文。由图片可知底座十六小像为佛装形貌,因而题铭中“十六王像菩萨”未符实况,不能定“十六王子菩萨”。或者题铭应断句为“大通智胜……十六王子、菩萨金刚……”。总之,据图可推定此像雕为大通智胜佛及十六王子佛,可解答赖文英等文中所提疑问。
    (1)香港收藏家常万义曾藏此像并展于深圳博物馆。赵超《聂洪标等邑义六十余人造四面石柱像》详介此像,见《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6期。经比对细节可知即此像,但未知入藏上博之情况。赵超推论此像应出河南聂姓聚居地,还指出其邑义组织中各种身份、女姓中邑母称呼之特别。
    (1)后壁两边各一龛,其上还各有一小龛,内五身像。尺度与此12龛明显不同。
    (2)如山东石刻佛经之中,邹城铁山《大集经》,就有下部行与续行重复处。如此之例并还稀见。
    (3)昭玄大统定禅师身后三僧人即比丘惠志、惠显、惠林。对称前壁有二僧携俗众,前题“比丘僧(燦)?供养佛”。有文认为此为禅宗三祖僧灿,但其身份相差太远。禅宗修持与携数百邑社成员开窟造像之僧侣,完全不在一个层面。即使刻铭法名无疑,也难认定,况且僧人同名极多。
    (4)此中心柱前左右三面各4龛,柱后下开隧道,上方与后壁相连,因而在两侧后方各开两龛。这些小龛内像都立一佛、旁侍二菩萨。
    (1)笔者到莒县定林寺考察时,发现有十六佛像碑,正是陆增祥所著录的开皇四年阮景晖造像碑。
    (2)《康熙东平州志》,白佛山,一名金螺山,在州东北一十里。《汉书》: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宋淳化年间,维那张惠裔于山阳钊凿佛像,山石尽白,俗称为白佛山。郭云策搜集整理《历代东平州志集校》,中国文史出版社,上卷第19页,2008年。位置在于北纬35°、东经116°。
    (3)《简报》绘制了第1窟大佛洞的平剖面图,第2、4窟的平面图。
    (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1983届硕士论文,曾部分发表于《南开学报》1992年第5期。《山东隋代石窟艺术探析》,但错误颇多,定名、时代等等都有问题。
    (5)山东省图书馆藏.笔者曾查阅。
    (6)施无畏印是佛像中最为常见的手印姿态。源于古印度王者接见民众时,首先多以此手姿来解除对方的拘谨与敬畏。参见周一良《赐无畏及其他》,文载《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续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75—297页。
    (7)包括最上排的第3龛中身躯全损只余双足的菩萨像。
    (1)无论善锁或香袋,都是后来追附的说法。本是孔雀尾做成的法器用具,克孜尔石窟第175等窟有明确绘画表达。
    (1)若第54龛与两边组成一佛二弟子三龛,但旁仍多一弟子龛。
    (2)因为佛像腿下这一部分很少有人关注详细考查,所以将我们考查与纪录刊出。
    (3)此条题记多年以来都记载为:大隋开皇七年/寺主王子华,忽略其后的妻子部分,其字稍小却并不难识。此记旁“开皇十年昙献等造阿弥陀佛”题记,与上方第2窟主像弥陀(胁侍两男相观音)相符,是其题记。
    (1)陆增祥甚至还利用此中“张晖”之名为另一开皇造碑像断定是时代与施主。
    (2)莫高窟第419、420、303窟顶,始于隋的草创阶段《法华经变》有其中六品,即《序品》《方便品》《譬喻品》《化城喻品》《见宝塔品》《普门品》。其中《化城喻品》都绘化城。唐代有更多此经变相,内容丰富不少,但仍多选化城。
    (1)敦煌研究院张元林指教并提供资料,就此致辞感谢!
    (2)原经实为大通智胜临觉悟时入定十小劫后佛法才现。
    (3)据2016版CBETA中华电子佛典集成检索。
    (4)藏文版《法华经》,属译自尼泊尔体系的梵文写本。现知藏地《法华经》梵文本,有不同期四个写本。一本原珍藏于萨迦寺,1980年代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影印出版过;《梵文妙法莲花经》,布达拉宫有一本,罗布林卡有两本。此四梵本的《法华经》俱二十七品。
    (5)说此《咒媚经》,时有十方诸佛,过去七佛,十六王子佛,天上诸菩萨天人罗汉……《大正藏》第85冊。
    (1)飞骑尉是武散官,隋文帝时置,炀帝罢,唐至明延用。
    (2)内有沙门宝贵。宝贵在小南海中窟就出现。北齐至隋代年代也近。但也不能排除重名的可能,毕竟僧人法名的重复率是很高的。
    (3)有关题记的内容系根据笔者1997年4月实地调查录文,并参酌《八琼室金石补正》卷27的著录作出。《八琼室》据吴荣光筠清馆拓本而录,共录399人,且言不够全面。
    (4)明朗、明解、尹明果、僧荣、僧隽、僧鄊、僧弼、僧穆、僧罗、僧华,僧护、惠幽、惠品、道方、靖琛,智泉,以僧字最多或是一辈。比丘尼则有令姿、洪岩、明姿。此外像主中圆应、圆霄、圆堪、圆真四人亦应属僧人之名。题名有对称性。菩萨主多都出现于中间数排龛间,僧名主要出现于龛间而非上下,且龛间题记名字僧俗结合最多。又,尹明果似合俗名,但联系明朗,明解,似为俗姓尹、法名明果之僧。此亦提醒,东平县等处“僧安道一”称号,也可考虑俗姓与法名结合的可能性。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