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理念与路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Idea and Path of Rur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 作者:庄龙玉 ; 龚春明
  • 英文作者:Zhuang Longyu;Gong Chunming;
  • 关键词:新时代 ; 乡村治理体系 ; 与民服务 ; 合作治理
  • 中文刊名:XNZ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机构:齐齐哈尔大学哲法学院;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
  • 出版日期:2018-05-23
  • 出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年:2018
  • 期:v.39;No.322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社会建设思想研究”子项目(16ZZD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村落的价值及其发展研究”(13CSH061)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XNZS201806030
  • 页数:6
  • CN:06
  • ISSN:51-1671/C
  • 分类号:203-208
摘要
如欲使得新时代乡村治理取得切实成效,并使学界的相关讨论更为聚焦且形成新的知识增量,就须立基中国乡村的民情民意民生与传统治理资源,构建一个贴近实际且具操作性的逻辑框架。在这一框架中,首先,应树立与民服务的合作治理之理念,它不仅是共建共治共享的逻辑延伸,而且更能体现公平、多元、参与和服务的意蕴,故可从实践上更好地推进为民服务。其次,从夯实村民自治基础、提升基层法治水平和重塑社区德治环境三个维度,探讨了乡村治理体系"三治合一"的必要性,进而使之彼此借力、有机互动,达至合力作用的发挥。最后,从国家、社会与个人层面分析了应如何做到既各司其职、又彼此联动,这为乡村治理的机制完善与路径优化提供了政策参考。
        
引文
[1]吴晓燕,赵普兵.“过渡型社区”治理:困境与转型[J].理论探讨,2014(2).
    [2]徐琴.“村转居”社区的治理模式[J].江海学刊,2012(2).
    [3]刘宣.快速城市化下“转型社区”空间改造的障碍——广州、深圳案例[J].地理研究,2010(4).
    [4]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J].开放时代,2008(2).
    [5]李增元.协同治理及其在当代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应用[J].学习与实践,2013(12).
    [6]于水,丁文.社会转型视域下农村社区治理路径选择——“第六届农村社会学圆桌论坛”观点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7]金太军,张振波.乡村社区治理路径研究:基于苏南、苏中、苏北的比较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8]陈荣卓,刘亚楠.共建共享: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的优化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6(4).
    [9]程又中,李增元.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在变迁中重建[J].江汉论坛,2011(5).
    [10]俞可平.大力建设创新型政府[J].探索与争鸣,2013(5).
    [11]臧雷振.治理类型的多样性演化与比较——求索国家治理逻辑[J].公共管理学报,2011(4).
    [1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3]王锋.合作制组织建设与治理方式变革[J].探索,2016(4).
    [14]龚维斌,龚春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制基本框架论略[J].社会科学研究,2016(5).
    [15]李祖佩.乡村治理领域中的“内卷化”问题省思[J].中国农村观察,2017(6).
    [16][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7]王春光.完善我国农村自治实践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1(24).
    [18]李锋传.日本建设新农村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6(4).
    [19]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0]张敬燕.农民流动、秩序变迁与乡村治理的重塑——基于河南C村的调研[J].求实,2018(1).
    [21]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22]俞可平编.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3]张惟英,姚望.当代中国利益表达机制构建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7(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