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阅初场?——明代科举考试后场论、策地位考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 Investigation of Ce and Lun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Rounds of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in Ming
  • 作者:耿勇
  • 英文作者:GENG Yong;
  • 关键词:明代科举 ; 乡试 ; 会试 ; 策问
  • 中文刊名:LWBI
  • 英文刊名:Historical Review
  • 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6-01
  • 出版单位:史林
  • 年:2019
  • 期:No.180
  • 语种:中文;
  • 页:LWBI201903010
  • 页数:11
  • CN:03
  • ISSN:31-1105/K
  • 分类号:71-80+223
摘要
明代的科举考试,并非如前人所言,考官仅以首场经义来决定考生之去取,而对第二、三场论、策答卷略而不阅。其实,尽管首场经义的地位比较重要,但后场论、策也会影响去取与否和排名高低,并不是无足轻重的。一方面,从嘉靖年间开始,朝廷一再颁布命令,要求乡试、会试取士兼重后场,并相应变更了行之已久的阅卷程序,使第二、三场试卷分房互阅,以此强化后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明代乡试、会试的实际运作中,考官不仅会评阅后场论、策答卷,更将之纳作衡量士子能否中式以及排名高低的重要参考因素。此外,在日常备考过程中间,考生也为后场考试多作准备,并不轻忽论、策所考内容。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in Ming ce and lun—both referred to the candidates' writing respecting the current affairs—in the second and third rounds of test was indeed indispensable to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Since the Jiangjing reign the imperial court paid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second and third rounds of test and ordered the examiners to review the two tests separately. In practice,the examiners took very seriously the candidates' ce and lun written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rounds of test. For this reason,the candidates spent much time preparing ce and lun.
引文
(1)有关明代科举制度研究的最新成果,参见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中华书局2006年版;《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1962年,随着何炳棣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中译本见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徐泓译,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3年版) 一书的出版,明清科举与社会流动性的研究日益受到瞩目。
    (3)目前,对于明清科举文化史的系统性研究,参阅Benjamin A.Elman,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Benjamin A.Elman,Civil Examinations and Meritocracy in Late Imperial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3.
    (4)关于明代科举策问与当时理学、考据学、“自然之学”“历学”之间关系的研究,详参Benjamin A.Elman,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pp.429—481;Civil Examinations and Meritocracy in Late Imperial China,pp.256—268。此外,陈时龙以地域专经为切入点对明代科举与经学间关系的研究,亦极为精彩,参见陈时龙:《明代科举之地域专经——以江西安福县的《春秋》经为例》,《“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5本第3分,2014年9月;《明代的科举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至于明代科举与历史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参见耿勇:《明代后期科举策问的变化与〈皇明通纪〉的出版和流行》,《东方文化》第50卷第1期,2018年8月。
    (5)《明太祖实录》卷160“洪武十七年三月戊戌”条,“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2467页。
    (6)王鏊:《震泽集》卷33《拟辠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1256册,第486页。
    (7)顾应祥:《静虚斋惜阴录》卷11《论杂二》,《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122册,第500页。
    (8)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6《三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标点本,第500页。
    (9)张献忠:《明中后期科举考试只重视首场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0月22日,第B4版。
    (10)《明神宗实录》卷186“万历十五年五月乙未”条,“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3475页。
    (11)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6《三场》,第500页。
    (12)冯琦:《宗伯集》卷57《为遵奉明旨开陈条例以维世教疏》,《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集部第16册,第7页。
    (13)王文禄:《书牍》卷1《上台府时务书》,《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影印本,第14册,第177页。
    (14)王鏊:《震泽集》卷33《拟辠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6册,第486页。
    (15)俞汝楫:《礼部志稿》卷71《科试备考·试约·题行乡试条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8册,第207页。
    (16)《明世宗实录》卷531“嘉靖四十三年闰二月丙子”条,“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8648页。
    (17)高仪:《高文端公奏议》卷2《议科场事宜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间刻本,第3b—4a页。
    (18)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83《科试考三》,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1582页。
    (19)林景旸:《玉恩堂集》卷1《条陈科场事宜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本,集部第148册,第469页;《明神宗实录》卷13“万历元年五月丙申”条,第424页。
    (20)《明神宗实录》卷492“万历四十年二月乙亥”条,第9260页。
    (21)《明神宗实录》卷503“万历四十年十二月丙申”条,第9543页。
    (22)高仪:《高文端公奏议》卷2《条陈科场事宜疏》,第4a页。
    (23)郭培贵:《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第378页。
    (24)耿定向:《耿定向集》卷2《申饬科场事宜以重选举一隆圣化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标点本,第36页。
    (25)高仪:《高文端公奏议》卷2《条陈科场事宜疏》,第4a页。
    (26)《明穆宗实录》卷6“隆庆元年三月庚午”条,第168页。
    (27)万历《明会典》卷77《礼部三十五·科举通例》,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0页。
    (28)凌义渠:《厘正文体疏》,周时雍:《兴朝治略》卷10,“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明弘光爱日斋刻本,第45a页。
    (29)现存晚明“朱卷”,多由士人本人或其后代,于考试结束后刊刻。尽管较之《乡试录》《会试录》,这些所谓的“朱卷”保存的与考试有关的信息较为丰富,但由于它们并不是完全依照试场中之朱卷刊刻,故而所留存的考试信息并不完整。
    (30)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14《记第六世祖蓬州公乡试卷》,《续修四库全书》,第1519册,第413页。
    (31)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14《记第六世祖蓬州公乡试卷》,第414页。值得注意的是,比对《万历四年浙江乡试录》,郑锐、袁应祺、马洛并不是该科乡试的同考试官;前二人为对读官,后者为誊录官,均属“外帘官”。据明制,只有“内帘官”(主考和同考)才有资格评阅试卷,“外帘官”负责执行与考试有关的事务性工作。然而明代长期以来,乡试考官多为举、贡出身的外省教官,而“外帘官”却多是进士出身的本省府州县官员,造成了“外帘官”侵夺“内帘官”主试权的现象。该科浙江乡试中,这三位外帘官能够参与阅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
    (32)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14《记第六世祖蓬州公乡试卷》,《续修四库全书》,第1519册,第414页。
    (33)吴伯诚:《万历四年浙江乡试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乡试录》,第8册,宁波出版社2016年版,第6463页;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14《记第六世祖蓬州公乡试卷》,《续修四库全书》,第1519册,第414页。
    (34)《明太祖实录》卷160“洪武十七年三月戊戌”条,第2469页。
    (35)《明宪宗实录》卷25“成化二年正月丁卯”条,“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503页。
    (36)万历《明会典》卷77《礼部三十五·科举通例》,第448页。
    (37)朱之瑜:《舜水先生文集》卷15《对安东守约问八条·问大明科举取士法》,《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第15册,第474页。
    (38)李开先:《闲居集》卷9《东谷张先生传》,《李开先集》,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2册,第559页。
    (39)何三畏:《云间志略》卷14《徐奉化长谷公传》,《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8册,第430页。
    (40)何三畏:《云间志略》卷14《徐奉化长谷公传》,第430页。
    (41)《明神宗实录》卷530“万历四十三年三月丙辰”条,第9972页。
    (42)夏言:《夏桂洲先生文集》卷12《请变文体以正士习等事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4册,第557页。需要指出的是,景泰以前《乡试录》和《会试录》收录的程文,考官仅对原卷稍加润色,改动不大。景泰以后,考官对原卷的改动较大,甚至出现代作的现象。尽管如此,也是“依墨作程”(《崇祯长编》卷5,崇祯元年正月丙戌,第231页),即选择该科表现最为出色的墨卷,在此基础之上,改作程文。
    (43)尽管《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然而并不是每书各出一道题目;依制,乡试、会试第一场,出《四书》义三道。这三道《四书》义的出题范围,在成化以前没有统一的要求,多由考官临时决定;从成化四年开始,正式规定:“《大学》《中庸》内量出一道,《论语》《孟子》各出一道。”见黄佐:《翰林记》卷14《试录程式文字》,《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影印本,第30册,第182页。
    (44)黄淳耀:《黄陶庵先生全集》卷3《科举论序》,《明别集丛刊》,黄山书社2015年影印本,第5辑第80册,第315页。
    (45)黄宗羲:《破邪论》,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标点本,第1册,第205页。
    (46)郎瑛:《七修类稿》卷51《奇谑类·八十九》,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42页。
    (47)恽绍芳:《书初年事》,《林居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5辑第20册,第765页。
    (48)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3《与邓长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标点本,第210页。
    (49)徐开禧:《楚闱类记》卷1,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抄本,第15a页。
    (50)徐开禧:《楚闱类记》卷1,第7b页。
    (51)徐开禧:《楚闱类记》卷1,第15a页。
    (52)陈仁锡:《陈太史无梦园初集》马集3《春秋同门稿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82册,第517页。
    (53)陈仁锡:《无梦园遗集》卷3《后场衡总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2册,第110页。
    (54)施闰章:《试院冰渊》卷1《豫闱公约》,《施愚山集》,黄山书社1992年标点本,第4册,第102页。
    (55)《明史》卷286《桑悦传》,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7353页。
    (56)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4《了凡袁先生论文》,第219页。
    (57)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4《了凡袁先生论文》,第220页。
    (58)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4《了凡袁先生论文》,第219页。
    (59)冒襄:《巢民文集》卷3《与曾庭闻书》,《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第37册,第475页。
    (60)陆深:《俨山续集》卷10《奉宗溥从兄七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8册,第731页。
    (61)靳贵等编《正德十二年会试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会试录》下册,第9页。
    (62)吴甡:《忆记》卷1,《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71册,第687页。
    (63)高拱:《本语》,中华书局1993年标点本,第59页。
    (64)李叔元:《新锲诸名家前后场举业精诀》卷4《作策要诀一》,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二年建邑书林陈氏存德堂刊本,第28b页。
    (65)李叔元:《新锲诸名家前后场举业精诀》卷4《作策要诀二》,第39b—40b页。
    (66)袁黄:《游艺塾续文规》卷5《了凡袁先生论文》,第483页。
    (67)夏言:《夏桂洲先生文集》卷16《通议大夫詹事府事兼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陆公墓志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75册,第43—44页。
    (68)陆深:《俨山集》卷96《江西家书十一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8册,第622页。
    (69)陆深:《俨山集》卷96《四川家书七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8册,第625页。
    (70)林希元:《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卷12《家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5册,第671页。
    (71)林希元:《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卷12《家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5册,第671页。
    (72)姚希孟:《文远集》卷27《与男宗典宗昌·九》,《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集部第179册,第685页。
    (73)严嵩等编:《嘉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明代登科录汇编》,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影印本,第9册,第4457页;毛伯温:《毛襄懋先生文集》卷6《赠礼部主事蕴怡先生陈公墓志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本,集部第63册,第307页。
    (74)毛伯温:《毛襄懋先生文集》卷6《赠礼部主事蕴怡先生陈公墓志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63册,第307页。
    (75)郭应聘:《郭襄靖公遗集》卷22《柬卓樵壶母舅》,《续修四库全书》,第1349册,第461页。
    (76)郭应聘:《郭襄靖公遗集》卷22《柬卓樵壶母舅》,《续修四库全书》,第1349册,第461页。
    (77)冯琦:《宗伯集》卷81《答余姚邵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6册,第270页。
    (78)谭大初:《谭次川自订年谱》卷1,《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第47册,第287—288页。
    (79)谭大初:《谭次川自订年谱》卷1,《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47册,第288页。
    (80)王本才等编《嘉靖十六年广东乡试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乡试录》,第9册,第7581页。
    (81)万历《明会典》卷220《国子监·生员入监》,第1093页。
    (82)陆楫:《蒹葭堂稿》卷7,《续修四库全书》,第1354册,第645页。
    (83)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6《赵定宇父子苦志》,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第225页。
    (84)吴蕃昌:《先忠节公年谱略》,《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第61册,第22—2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