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键词演进的我国科技评价学科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Theory Tree based on Keyword Evolution
  • 作者:李强 ; 赵一方 ; 黄岑
  • 英文作者:LI Qiang;ZHAO Yifang;HUANG Cen;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AS;China Academic Journal (CD)Electronic Journals Publishing House Co., Ltd.;
  • 关键词:科技评价 ; 关键词 ; 共词分析 ; 学科树
  • 英文关键词: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keywords;;co-word analysis;;theory tree
  • 中文刊名:KXXG
  • 英文刊名: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
  • 机构: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 出版日期:2019-01-10
  • 出版单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 年:2019
  • 期:v.40;No.448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373253);; 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2013IM010100)
  • 语种:中文;
  • 页:KXXG201901001
  • 页数:17
  • CN:01
  • ISSN:12-1117/G3
  • 分类号:5-21
摘要
科技评价作为科技政策学的重要领域,其发展脉络的梳理对于前沿判断和趋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尝试从高影响力国内期刊论文和高产作者入手,通过对关键词演进的回溯分析,以领域方向关键词簇群的形式直观地描绘出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分化,并结合对杰出高产作者代表作主题词的相关性分析,以学科树的形式给出我国科技评价学科的脉络结构。
        Eval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in science of science policy(SoSP), the context and status of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judgment of cutting-edge and the prediction of discipline trend of SoSP.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authors of high-impact domestic journal papers by means of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keywords and Co-words. Clustering the keywords of the masterpieces of outstanding high-yield authors in different research areas, this study presente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theory tree. With outstanding scholars acting as trunks, branches and leaves, the theory tree gives a gene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sciplinary structure and its evolution in the past years.
引文
陈德棉,刘云,朱光美.1996.科技优先领域的概念、评价方法及应用[J].科研管理,(1):17-21.
    陈华雄,欧阳进良,毛建军.2012.技术成熟度评价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32(16):191-195.
    陈锐,李如刚.2009.可持续创新的城市运行与发展模式:以北京构建首善之区的理念、格局与路径为例[J].中国科学院院刊,24(6):623-630.
    陈锐,牛文元.2002.循环经济:21世纪的理想经济模式[J].中国发展,(2):16-21.
    代涛,阿儒涵,李晓轩.2015.国立科研机构预算拨款配置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33(9):1365-1371.
    代涛.2012.国立科研机构科技评价比较研究:基于机构战略定位的视角[J].科技促进发展,(5):81-87.
    丁敬达,邱均平.2010.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法研究: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为例[J].科研管理,31(4):111-118.
    杜德斌.2014.高校科技评价应遵循四个“导向”[J].中国高等教育,(9):25-28.
    杜英,王士军,张爱宁,等.2012.甘肃省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3):98-103.
    杜云祥,潘云涛,陈锐,等.2010.科技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和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19(8):7-11.
    樊春良,佟明.2008.关于建立我国公众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制度的探讨[J].科学学研究,(5):897-903.
    樊春良.1996.国家级科技计划的专家管理体制[J].科研管理,(2):5-9.
    方新.1994.科技体制研究中的一个分析框架[J].科学学研究,(4):66-70.
    方新.2014.科技政策研究的问题与方法[J].创新科技,(13):16-18.
    方新.1989.美、日、英、法、德、瑞典六国科技政策比较分析[J].科学学研究,(1):61-69.
    方新.2012.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变与不变[J].科学学研究,30(10):1441-1443.
    方衍,田德录.2010.中国特色科技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7):11-15.
    傅毓维,谷德斌.2003.国防高科技项目投资风险决策分析[J].技术经济,(8):57-58.
    傅毓维,杨贵彬,尹航.2006.民技军用中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8):159-160.
    龚旭,韩宇.1996.改进选择R&D大项目程序的若干规则[J].研究与发展管理,(4):60-62.
    龚旭.2003.构建经济强国的科技创新体制:日本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解析[J].中国科技论坛,(6):33-37.
    顾朝林.1992.城市实力综合评价方法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1):5-11.
    顾朝林.1996.中国高技术园类型及发展方向[J].经济地理,(1):9-13.
    关忠诚,许惠,熊慧琴.2007.基于模糊的偏好DEA在科研机构评价中的应用[J].科研管理,(2):9-14.
    郭碧坚,韩宇.1996.美英等国科学基金组织改进同行评议的方法[J].科研管理,(1):58-61.
    郭碧坚.1992.加约束条件的同行评议制:科学系统的一种激活机制[J].科技导报,(12):51-53.
    郭继军,何钦成.2001.科技论文评价中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6):60-61.
    贺德方.2005.基于知识网络的科技人才动态评价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6):47-53.
    侯海燕,刘则渊,栾春娟.2009.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J].科研管理,30(1):164-170.
    胡昌平,陈果.2014.领域知识网络的层次结构与微观形态探证:基于k-core层次划分的共词分析方法[J].情报学报,33(2):130-139.
    胡笙煌.1995.层次灰色评价软科学研究成果[J].科学管理研究,(1):34-41.
    胡树华,邓恒进,牟仁艳,等.2009.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的“四三结构”模型及机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9(12):20-22+34.
    黄鲁成,成雨,吴菲菲,等.2012.基于专利分析的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31(5):1-6.
    黄鲁成.2003.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J].中国科技论坛,(1):23-26.
    蒋和平,黄仁.1998.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6):12-16.
    蒋和平,王爽.2015.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发展模式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42(2):163-169.
    巨建国,汤万金.2009.“技术增加值”评价原理与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39(6):147-153.
    雷家骕,陈亮辉.2012.基于国民利益的国家经济安全及其评价[J].中国软科学,(12):17-32.
    李柏洲,苏屹.2012.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6):90-101.
    李柏洲.1995.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激励[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0):19-21.
    李春成,杜铠汉.1989.关于促进科技进步政策的几个问题[J].软科学,(2):46-50.
    李健民,万劲波.2001.技术预见与上海市环境科技的发展[J].科技导报,(12):15-17.
    李廉水,周彩红.2004.长三角都市圈联动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6):74-78.
    李林,朱燕娜.2009.构建我国高校科技企业孵化器文化体系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4):82-86.
    李强,王小梅,韩涛.2014.基于知识图谱的评价理论树拓展研究[J].科研管理,35(5):128-137.
    李强.2006.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我国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4):93-98.
    李晓轩,代涛.2013.科研经费分配与管理中的科技评价问题[J].科学学研究,31(10):1444-1446.
    李晓轩.2005.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5):395-398.
    李新功.2007.借鉴国外科技评估经验完善我国科技评估体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10):135-139.
    连燕华,周成奎,孙玉麟.1987.对扩大研究所自主权的调查[J].科学管理研究,(5):4-6.
    连燕华.1996.关于科技经费投入方式的再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14-16.
    林梦泉,姜辉,任超.2010.学科评估发展与改革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1):43-44.
    刘爱玲,王平,宋子良.1997.科技奖励中的失范行为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108.
    刘凤朝,刘则渊.2001.关于知识产权评估的几点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2):13-15.
    刘凤朝,马荣康,孙玉涛.2012.中国专利活动国际化的渠道与模式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4(1):86-92.
    刘兰剑,董涛.2012.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政策成效及其优化分析[J].技术经济,31(7):1-6.
    刘兰剑.2010.中国汽车节能减排政策与美、日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6):155-160.
    刘磊,胡树华.2000.国内外R&D管理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启示[J].科学学研究,(1):62-66.
    刘立.200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的四个里程碑[J].中国科技论坛,(10):3-5+23.
    刘树林,邱菀华.1996.多属性决策的TOPSIS夹角度量评价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7):13-17.
    刘思峰,李庆胜,赵妮.2016.灰色犹豫模糊集的核与灰度的灰关联决策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48(5):683-688.
    刘思峰,林益.2004.灰数灰度的一种公理化定义[J].中国工程科学,(8):91-94.
    刘希宋,姜喜龙,夏志勇.2006.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关键要素的识别[J].统计与决策,(11):56-57.
    刘益东.2013.开放式评价与前沿学者负责制:胜出机制变革引发的云科学革命[J].未来与发展,36(12):2-11.
    柳卸林,贾蓉.2007.北京地区科学技术成果在中国的扩散模式:从技术市场的角度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2):32-38
    罗伟,方新,赵兰香.1992.高技术产业化要解决三个组合的问题[J].科研管理,(6):3-8.
    孟海华,杨起全,王革.2008.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研究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6):75-80.
    孟溦,刘文斌,李晓轩.2005.DEA在定量科研评价中的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9):11-16.
    孟溦,张大群,刘文斌.2008.多层次结构DEA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管理科学,(4):148-154.
    穆荣平,王瑞祥.2004.技术预见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4):259-263.
    穆荣平,赵兰香.1998.产学研合作中若干问题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31-34.
    穆荣平.1991.技术扩散:军转民的关键[J].技术经济信息,(11):12+14.
    牛冲槐,王汉斌.1999.知识经济与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J].中国能源,(4):35-37.
    牛冲槐,赵秀花,樊燕萍.2011.转型综改区下的山西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3(11):32-35.
    欧阳进良,李有平,邵世才.2008.我国国家科技计划的计划评估模式和方法探讨[J].中国软科学,(12):139-145.
    潘教峰,张凤.2016.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引领未来创新发展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31(8):922-928.
    戚湧,丁刚,赵宏.2011.创新群体合作研发绩效的制度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2(10):165-172.
    戚湧,李千目.2009.基于AC~2R模型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估及有效排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7(1):38-41.
    秦学志,迟国泰,王雪华.1999.基于加权群体AHP的企业资信评价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3):24-29.
    任胜利,王宝庆,郭志明,等.2000.应慎重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成果[J].科学通报,(2):218-222.
    任胜利.2005.有关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思考[J].编辑学报,(6):393-395.
    石兵.2001.我国国立研究机构资源配置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5-8.
    宋河发,穆荣平,陈芳.2010.专利质量及其测度方法与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1(4):21-27.
    宋河发,吴博,吕磊.2016.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实施权制度研究[J].科学学研究,34(9):1319-1325.
    孙斌,赵斐.2011.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区域生态化创新绩效评价[J].情报杂志,30(1):86-89.
    谈毅,仝允桓.2004.政府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理论基础与模式比较[J].科学学研究,(2):150-156.
    唐炎钊,邹珊刚.1999.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多层次灰色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5):46-48.
    王成军,宋银玲,冯涛,等.2016.基于GRA-DEA模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效率评价研究:以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计划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36(4):75-80.
    王桂侠,万劲波.2016.科技智库影响力基本要素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37(8):146-152.
    王瑞军,商玲玲.2012.加入GPA对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应对策略[J].中国软科学,(4):188-192.
    王文军.2011.分学科评价:综合性学术期刊评价的合理路径: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综合性学报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48(3):140-146.
    王文平,刘云,何颖,等.2015.国际科技合作对跨学科研究影响的评价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视角[J].科研管理,36(3)127-137.
    王小梅,邓启平.2016.科学结构地图的领域群自动识别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4):48-55.
    王雪梅,雷家骕.2008.“以市场换技术”政策在汽车行业的实施效果评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4):19-23.
    王雪原,王宏起.2008.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系统结构方程模型及模式选择[J].技术经济,27(12):36-42.
    王玉民.1994.科技发展与结构性调整[J].中国科学院院刊,(1):47-54.
    王玉民,刘海波,靳宗振,等.2016.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4):1-12.
    王再进,方衍,田德录.2011.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9):5-10.
    王宗军,冯珊.1995.嵌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智能化城市评价DSS[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4):25-31.
    魏海燕.2013.对科技计划专利管理工作两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33(16):140-144.
    魏海燕.2009.科技计划专利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0(4):15-19.
    魏权龄,Sun D B,肖志杰.1991.DEA方法与技术进步评估[J].系统工程学报,(2):1-11.
    吴建南,马亮,白波,郑永和.2010.科学基金管理绩效评估:基于项目资助与组织管理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1(7)10-16.
    吴建南,马亮,郑永和.2012.基于循证设计的科学基金绩效国际评估研究[J].科研管理,33(6):137-145.
    吴建南,孟凡蓉,章磊.2009.高校“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评价体系构建思路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9(6):101-103+109.
    夏维力,吕晓强.2005.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1):50-54+72.
    谢福泉,任浩,张军果.2006.财政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科技项目后评价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6):25-27+35.
    邢怀滨.2003.建构性技术评估及其对我国技术政策的启示[J].科学学研究,(5):487-491.
    徐顽强,刘毅.2005.高科技园区创新平台的运行过程分析[J].管理学报,(2):235-238.
    徐耀玲.1997.从高新区看民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5):22-25.
    许晓东,王乘.2008.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100-102.
    薛惠锋,周少鹏,杨一文.2012.基于WSR方法论的项目管理系统分析[J].科学决策,(3):1-13.
    杨国栋,刘传斌.2012.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及对策[J].军事经济研究,33(4):7-10.
    杨国梁,刘文斌.2014.基于DEA方法的科研机构方向规模收益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8(4):48-59.
    杨列勋,李若筠.2001.管理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评估问题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3):57-60.
    杨列勋,汪寿阳,席酉民.2002.科学基金遴选中非共识研究项目的评估研究[J].科学学研究,(2):185-188.
    杨起全.2002.科技活动结构的根本性转变[J].科技管理研究,(4):5-9.
    杨青,梁新.2002.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价值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6):49-52.
    杨青,彭金鑫.2011.创业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研究[J].软科学,25(2):11-14.
    叶继元.2013.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创新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3(2):108-117.
    尹航,石光,李柏洲.2011.基于Entropy-Topsis的区域系统发展脆弱性分析与测评[J].运筹与管理,20(1):78-86.
    尹鹏,王宗军,肖德云.2010.基于变精度粗集神经网的企业失败风险预测研究[J].管理科学,23(4):15-26.
    尤建新,郑海鳌.2007.基于DEA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J].上海管理科学,(5):61-64.
    游光荣,赵林榜,刘闯.2009.关于当前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建设程度的评估[J].中国军转民,(11):58-62.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2009.科技评价中专家权重赋值优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0(7):38-41.
    俞立平,武夷山.2012.阿罗不可能定理对科技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兼谈定序评价与定值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9(3):123-126.
    曾乐民.2015.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曾乐民研究员:重大创新政策之“花”结出广东重大创新之“果”[J].广东科技24(7):56-59.
    张成考.2006.基于灰色理论的生态工业园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9):264-268.
    张米尔,冯永琴.2010.私有协议:技术标准的新形态及生成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31(4):17-22.
    张明龙.2006.科技项目的失信行为与治理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3):66-69.
    张明喜,王周飞.2011.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6):27-31.
    张明喜.2010.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方法初探[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11):41-44.
    张仁开,杜德斌.2006.中国R&D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地域分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4):20-24.
    张仁开,肖刚.2014.沪苏浙研发集群协同创新与联动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发展,(8):55-60.
    张士运,倪红福.2013.北京地区R&D投入强度结构及贡献率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5):5-11.
    张玉玲,迟国泰,祝志川.2011.基于变异系数-AHP的经济评价模型及中国十五期间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3(1):3-13.
    张玉明,段升森.2012.中小企业成长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33(7):98-105.
    张政,李德胜.2007.重大建设项目需进行不可行性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4):16-17.
    张志强,苏娜.2016.国际智库发展趋势特点与我国新型智库建设[J].智库理论与实践,(1):9-23.
    张志强,苏娜.2016.一流智库战略研究成果的质量管理机制[J].中国科学院院刊,31(8):940-950.
    赵兰香.1996.产学研合作与制度创新[J].科研管理,(6):13-17.
    赵希男,褚德海,贾建锋.2010.我国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优分析[J].中国软科学,(11):88-97.
    郑海鳌,周文泳,尤建新.2009.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政府投入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组织与流程设计[J].中国科技论坛,(8):15-19.
    周建中,徐芳.2013.国立科研机构同行评议方法的模式比较研究[J].科学学研究,31(11):1642-1648.
    周尚意,戴俊骋.2014.文化地理学概念、理论的逻辑关系之分析:以“学科树”分析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J].地理学报69(10):1521-1532.
    朱泓.2004.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朱军文,刘念才.2014.高校科研评价定量方法与质量导向的偏离及治理[J].教育研究,35(8):52-59.
    朱军文,刘念才.2009.中、德、日一流大学科研产出趋势比较: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案例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7(3):59-62.
    Alkin M C.2011.Evaluation Essentials:From A to Z[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Alkin M C.2012.Evaluation Roots:A Wider Perspective of Theorists'Views and Influences[M].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
    Mertens D M,Wilson A T.2012.Program Evalu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A Comprehensive Guide[M].New York:Guilford Press.
    Torres R T,Preskill H S.2001.Evalu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Past,present,and future[J].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22(3):387-3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