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对王阳明思想的“误读”——以《阳明传信录》按语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IU Zongzhou’s Misunderstanding of WANG Yangming’s Thoughts: A study of LIU’s Collection and Notes on WANG Yangming’s Selected Works
  • 作者:张慕良
  • 英文作者:ZHANG Muliang;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Jilin University;
  • 关键词:良知 ; 王阳明 ; 刘宗周 ; 《大学》
  • 英文关键词:liangzhi;;WANG Yangming;;LIU Zongzhou;;The Great Learning
  • 中文刊名:BJSF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25
  • 出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274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学》解释史研究”(16AZX008);; 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蕺山学派理学思想研究”(2016BS023);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种子基金项目“生存论视域下的阳明学研究”(2016ZZ017)
  • 语种:中文;
  • 页:BJSF201904012
  • 页数:7
  • CN:04
  • ISSN:11-1514/C
  • 分类号:114-120
摘要
当前学界对于刘宗周思想的定位,多因其有改造王学之功而称其为王学之殿军,但对于其所理解王阳明之学是否即为得王学之"真",缺少一定的反思性思考。认真研读刘宗周阐述及评价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阳明传信录》,对该书中刘宗周评"四句教"、"良知"、《大学》等按语与王阳明本人的思想作比照考察,发现刘宗周对于王阳明思想的"批评",实际是其对于"致良知"的"误读"。总体来看,刘宗周是继承于"湛学"的思维模式,将具有现象学意义上"自明性"前提的自然存在的"良知"理解为可界说的"知识性"存在,这种解读方式在学理上乃是"心学"之倒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或为合理把握刘宗周思想及梳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提供参考借鉴。
        LIU Zongzhou won his reputation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kers of Yangming School by most contemporary scholars, and however, there lacks reflective thinking on whether LIU interpreted WANG's thoughts correctly. LIU is seen as not only a successor of WANG Yangming, but also a reformer in the general view.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riticizes this view by studying LIU's work, Collection and Notes on WANG Yangming's Selected Works, and the author states that LIU's criticism on WANG could only be proved to be misunderstanding,after comparing his comments and WANG's own understanding on "Four Sentences Teaching", "liangzhi", The Great Learning and etc. As a matter of fact, LIU was influenced by ZHAN Ruorui's thoughts, and interpreted "liangzhi" as a kind of "knowledge", which covered WANG's true understanding of "liangzhi" as the natural state/tendency of man's heart-mind. For this reason, LIU's misunderstanding of WANG's thoughts can be considered as a backward step of theory in Yangming School. Therefore, the viewpoint may inspire a new angle for further study on LIU Zongzhou's thoughts and the history of Neo-Confucianism.
引文
①②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83、7页。
    (1)②③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第217、218、218页。
    (2)对于刘宗周所讲“意”的解读,耿宁先生所用“意能”的表述方式是值得参考的,他讲:“在刘宗周的术语中,‘意’是处在心的‘实体’的层面上,……作为人心朝向善并同时背弃恶的根本志趣的‘意能’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它也包含孟子的德性之‘四端’。”参见[瑞士]耿宁:《人生第一等事》,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100页。
    (3)④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第6-7、210页。
    (4)王阳明:《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68页。
    (5)王阳明:《传习录》,《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6)此欲说明“致良知”是一“三位一体”性的结构“本体”而非是知性的“二元”模式,即“致良知”中所内涵的是本体自身的“存在”,对本体的自觉认识以及通达本体之修养工夫的有机整体性。关于中国哲学本体观念的这一“三位一体”性特征以及“致良知”思想内在逻辑结构的详细阐释,可参见张连良、陈琦:《从〈大学问〉看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逻辑结构》,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6期,第25-32页。
    (7)② 黄宗羲:《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34-235、229页。
    (8)刘宗周:《刘宗周全集》,五,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9)⑤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第200、215页。
    (10)④⑤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下,第1197、1193、1193页。
    (11)朱子《大学》言“八条目”,又单提“格致”、“诚意”两条目为入手处。“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页。)
    (12)可参《大学问》。钱德洪问:“……敢问欲修其身,以至于致知在格物,其工夫次第又何如其用力与?”(王阳明)曰:“此正详言明德、亲民、止至善之功也。盖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是其条理所用之工夫,虽亦皆有其名,而其实只是一事。……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书》言‘格于上下’,‘格于文祖’,‘格其非心’,格物之格实兼其义也。……然后物无不格,而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盖其功夫条理虽有先后次序之可言,而其体之惟一,实无先后次序之可分。……”(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下,第971-972页。)条理,即道(理)之以“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言者,离“物”无“条理”。所以“格”者,即“道”(理)之本身自然存在及运行状态,“格”兼有格于“文祖”、“上下”、“非心”三者有机整体性统一之内涵。
    (13)② 刘宗周:《刘宗周全集》,一,第630、614页。
    (14)④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第204-205、199-200页。
    (15)刘宗周:《子刘子行状》,《刘宗周全集》,六,第40-41页。
    (16)这一观点可参见以下诸先生之文字:乔清举:《湛若水哲学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甘泉哲学体系及其后传研究》(见《哲学研究》,1994年第2期,第52-59页);黄宣民:《蕺山心学与晚明思潮》(见钟彩均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年版,第211-261页);李振刚:《证人之境——刘宗周哲学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笔者在此进一步指出,因刘宗周理学的“湛门”传承,所以刘宗周在面对王阳明思想时,是与笃信王学的“王门弟子”(或自认为王学后人)之“信”王学不同,而是将王学视为被“审视”之对象,这也合理地解释了刘宗周为何一直有对于王阳明思想的“质疑”并欲“超越”之企图。
    (17)笔者在即将出版的拙著《“虚位”之体——刘宗周“慎独”哲学研究》中将对这一观点作详细阐述。另,崔大华先生亦有类似观点。他讲:湛若水的心学思想和整个江门学派的心学思想都是结束在“随处体认天理”中。其“随处体认”,一定程度上显现的是明代心学开门风气者江门陈献章的“自然”、“养端倪”的心学特色;其“天理”,潜蓄着的却完全是朱学的实质。见崔大华:《刘宗周与明代理学的基本走向》,载于钟彩均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年版,第187页。
    (18)黄宗羲所录《明儒学案·姚江学案》中之《阳明传信录》并非为全录,而只取其第1卷《语录》与第3卷《传习录》,并在文字细节上有一定的节取与删改。但对于王阳明思想的理解上,刘、黄二人是基本一致的。关于二书之间文字差异的详细比较,可参见朱鸿林先生:《〈明儒学案·姚江学案〉的文本问题》,载于朱鸿林:《〈明儒学案〉研究及论学杂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191-26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