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关系与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理论——郑杭生生态环境思想探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and “Sociological Theory with Chinese Style”:The Research of Zheng Hang-sheng's Though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作者:童志锋
  • 英文作者:TONG Zhi-feng;
  • 关键词:生态环境 ; 郑杭生 ; 社会运行 ; 新型现代性
  • 英文关键词:Ecological Environment;;Zheng Hang-sheng;;the Theory of Social Operation;;New Modernity
  • 中文刊名:SHPL
  • 英文刊名:Sociological Review of China
  • 机构: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7-05-20
  • 出版单位:社会学评论
  • 年:2017
  • 期:v.5;No.27
  •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政策制定过程研究”(14BSH133);;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郑杭生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研究”(15ASH001)
  • 语种:中文;
  • 页:SHPL201703005
  • 页数:11
  • CN:03
  • ISSN:10-1098/C
  • 分类号:67-77
摘要
郑杭生具有中国风格的宏大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环境—社会"关系始终处于整个理论框架中的核心位置。通过对郑杭生社会学理论的重新检视,他的生态思想日渐清晰。首先,在西方主流学者排斥生态环境因素的背景下,郑杭生基于本土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良性运行说的社会学定义,把生态因素纳入到中国社会学研究的范畴。其次,郑杭生明确指出,生态环境因素是社会运行的重要条件,并对社会运行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做出了提纲挈领的阐发。再次,在社会互构论的构建中,郑杭生从旧式现代性和新型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回答了国际生态环境危机和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制度性根源。
        As far as Zheng Hang-sheng's great sociological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sty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s the core of the who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rough the re-study of Zheng Hang-sheng's sociological theory, his ecological thoughts gradually become clearer and dearer. First of all, when most of the western mainstream sociologists ignore or reject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actors in sociological study, based on the local practice, Zheng Hang-sheng put forward the sociological definition of social benign operation, and put the ecological factors into the category of Chinese Sociological research. Secondly, Zheng Hang-sheng explicitly pointed out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of social operation,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al operation and environment.Furthermo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mutual construction, Zheng Hang-sheng answered the institutional root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risis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ld modernity and the new modernity theory.
引文
艾伦·杜宁,1997,《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4,《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思想战线》第5期。
    洪大用,2001,《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地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释》,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强,2013,《郑杭生教授的学术发展(小传)》,郑杭生主编《社会运行学派成长历程,郑杭生社会学思想述评文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友梅、翁定军编译,2001,《马克思关于“代谢断层”的理论》,《思想战线》第2期。
    刘少杰,2006,《建构中国社会学理论的新形态》,《甘肃社会科学》第3期。
    王万俊,2013,《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开创性研究--郑杭生先生的社会学理论简析》,郑杭生主编《社会运行学派成长历程,郑杭生社会学思想述评文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杨发祥,2006,《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历程及其内在关联》,《河北学刊》第1期。
    杨敏,2006,《社会学的时代感、实践感与全球视野--郑杭生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兴起》,《甘肃社会科学》第3期。
    约翰·汉尼根,2009,《环境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郑杭生,1994,《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警惕“类发展困境”--社会学视野下我国社会稳定面临的新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3期。
    --,2004,《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与中国社会学的坚实进展--以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为例》,《江苏社会科学》第5期。
    --,2005,《和谐社会与新型现代性》,《学会》第4期。
    --,2007,《“环境-社会”关系与社会运行》,《甘肃社会科学》第1期。
    --,2009,《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2013,《迎接亚洲的时代--第四届东亚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网站,http://www.zhssf.org/a/jigoudongtai/2013/1121/655.html,2013年11月2日。
    郑杭生、李强等,1993,《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郑杭生、李迎生,1999,《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郑杭生、杨敏,2005,《两种类型的现代性与两种类型的社会学--现代性与社会学的全球之旅》,《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郑杭生、张本效,2013,《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的深刻内涵--农村生态建设实践的社会学研究》,《学习与实践》第6期。
    (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伴随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征程,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在第三部分“思想理论工作的任务”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2)关于马克思“代谢断层”的思想可以参见李友梅、翁定军编译:《马克思关于“代谢断层”的理论》,《思想战线》,2001年第2期。
    (3)人类例外范式(Human Exceptionalism Paradigm,简称HEP)的假设:第一,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它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有文化;第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无限的,文化的变迁相对于生物特征的变化更为迅速;第三,因此,人群的差异是由有文化的社会引起的,并非从来就有,而且这种差异可以通过社会加以改变,甚至被消除;第四,文化的积累意味着进步可以无限制继续下去,并使所有的社会问题最终可以得到解决。参见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释》,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