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野下对科学证据的审查认定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review of scientific evidence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 作者:樊金英 ; 杜志淳
  • 英文作者:Fan Jinying;Du Zhichun;School of Criminal Justic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关键词:科学证据 ; 跨学科属性 ; 鉴定意见 ; 质证审查
  • 英文关键词:Scientific evidence;;Interdisciplinary attribute;;Appraisal opinion;;Cross-examination review
  • 中文刊名:FLYZ
  • 英文刊名:Evidence Science
  • 机构: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25
  • 出版单位:证据科学
  • 年:2019
  • 期:v.27
  • 基金: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20195013)
  • 语种:中文;
  • 页:FLYZ201903004
  • 页数:13
  • CN:03
  • ISSN:11-5643/D
  • 分类号:47-59
摘要
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体制改革,证据审查在法庭审判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证据作为一种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证据,其审查成为制约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因素。通过对科学证据跨学科属性的阐析和表现形式的归类,提出一种跨学科视野下科学证据的审查范式。法官可以借助有专门知识的人、专家陪审员和专业委员会等专业人员对科学证据进行质证,并从科学证据的原理、方法、操作和法律规范四方面对科学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查,进一步提高审查证据的能力,确保科学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保障司法公正。
        With the trial-centered litigation system reform, evidence review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ourt trials. As a cross-social science and natural science evidence, scientific evidence has become an obstacle for judges to determine the facts of the cas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attributes of scientific evidence, a paradigm of scientific evidence review is proposed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Expert witness, expert jurors and professional committees can support to examine scientific evidence. Judges shall examine the legality, relevance and authenticity of scientific evidence based on, methods, operations and legal norms of scientific evidence. The review of scientific evidence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further facilitate \ evidence examination, ensuring that scientific evidence withstand legal testing and guarantee justice.
引文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法学》2014年第6期。
    2参见褚福民:《以审判为中心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比较法研究》2019年第1期。
    3参见孙振:《质证“鉴定意见”,破处对证据的盲从》,《检察日报》2013年3月29日。
    4参见陈瑞华:《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问题》,《中国司法鉴定》2011年第5期。
    5樊崇义,吴光升:《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运用规则》,《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5期。
    6罗芳芳:《证据科学视野中的科学证据解读》,《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7参见何家弘:《21世纪中国证据法学前瞻》,《检察日报》1999年9月2日。
    8参见洪翔:《技术性证据审查的实践路径》,《检察日报》2019年4月12日。
    9参见凃岚,何超:《浅析技术性证据审查》,《中国检察官》2018年第19期。
    10参见洪翔,褚建新,包朝胜,陈静:《技术性证据审查的实践路径-以浙江省检察机关为视角》,《中国司法鉴定》2018年第5期。
    11参见王昌,王勐视:《检察机关技术性证据审查机制实证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2期。
    12何家弘:《刑事诉讼中科学证据的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1页。
    13 Bryan A Garner:Black’s Law Dictionary(seventh edition),West Group,1999,p.580.
    14陈邦达:《美国科学证据采信规则的嬗变及启示》,《比较法研究》2014年第3期。具体科学证据的内涵和外延在此不做探讨,具体可参见张斌:《论科学证据的概念》,《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6期;参见何家弘:《法苑杂谈》,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
    15[美]乔恩·R·华尔兹著,何家弘等译:《刑事证据大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461~582页。
    16 Ander A.Moenssens,Carol E.Henderson and Sharon G.Portwood,Scientific Evidence in Civil and Criminal Cases,Foundation on Press,Fifth Edition,summary of contents.
    17参见王跃、易旻:《迈向“证据科学”-法庭科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大证据学”视野》,《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3期。
    18参见David H.Schum,王进喜:《关于证据科学的思考》,《证据科学》2009年第1期。
    19前引13,第23页。
    20同上。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年修正)第50条,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证据类型规定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年修正)第6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年修正)第33条。
    22参见张斌:《论科学证据、专家证言、鉴定意见三者的关系》,《证据科学》2012年第1期。
    23美国军方防务法庭科学中心,资料文件:《对潜在指印技术报告的改变以包括统计计算》2017年,第2页。
    24参见王元凤,于颖超,吴桂玲:《论统计学在科学证据报告中的应用》《证据科学》2016年第4期。
    25 European Network of Forensic Science Institutes.ENFSI guideline for evaluative reporting in forensic science.Strengtheningthe Evaluation of Forensic Resultsacross Europe.2015,pp:4~29.
    26前引25。
    27原文为“scientifi c Evidence.Fact or opinion evidence that supports to draw on specialized knowledge of a science or to rely on scientifi c principles for its evidentiary value.”See DAUBE R T TEST.See Bryan A.Gamer,Black’s Law Dictionary1685 8th ed.Thomson WestPublishing Co.2004.
    28前引16。
    29前引17。
    30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刑申512号驳回申诉通知书,见中国裁判文书网,最后访问时间为2019年5月8日。
    31前引23。
    32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2015)宁民终字第3764号判决书,见中国裁判文书网,最后访问时间为2019年4月8日。
    33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2014)桂民四终字第70号判决书,见中国裁判文书网,最后访问时间为2019年4月8日。
    34张斌:《科学证据的概念》,《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6期。
    35前引28。
    36参见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公诉处:《审查起诉案件常见证据问题集述》,中国检察出版社2016年版,第62~66页。
    37参见杜志淳,廖根为:《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的完善》,《法学》2011年第7期。
    38参见刘晓丹:《科学证据可采性规则研究》,《证据科学》2012年第1期。
    39参见樊崇义、吴光升:《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运用规则》,《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5期。
    40前引38。
    41前引40。
    42参见陈瑞华:《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问题》,《中国司法鉴定》2011年第5期。
    43前引13,第23页。
    44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2017)京0112刑初104号判决书,见无讼网,最后访问时间为2019年4月9日。
    45参见朱晋峰:《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科学证据审查的困境及出路》,《法律适用》2018年第13期。
    46参见潘溪:《专家陪审在鉴定意见审查中的机理与功效》,《中国司法鉴定》2015年第2期。
    47赵杰:《司法鉴定意见科学可靠性审查》,《证据科学》2018年第3期。
    48前引13,第14页。
    49参见[美]乔恩·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第二版),何家弘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456页。
    50前引13,第17页。
    51参见何家弘:《测谎结论和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52前引13。
    53参见王彬:《论科技证据的科学性判断标准及构建》,《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54前引33。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2015)宁民终字第3764号判决书,见中国裁判文书网,最后访问时间为2019年4月8日。
    55前引45。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2017)京0112刑初104号判决书,见无讼网,最后访问时间为2019年4月9日。
    56前引37。
    57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法院(2016)浙0602刑初131号,见中国裁判文书网,最后访问时间为2019年4月8日。
    58前引37。
    59前引5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