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虚拟交往的失范问题及其社会教育构建策略——以参与网络游戏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Problem in Abnormality of Teenagers' Virtu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Strategies of Its Soci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Participation in Online Games
  • 作者:刘丹
  • 英文作者:Dan Liu;
  • 关键词:虚拟交往 ; 交往失范 ; 网络游戏 ; 社会教育
  • 中文刊名:XBCR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
  •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25
  • 出版单位: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No.141
  • 语种:中文;
  • 页:XBCR201903018
  • 页数:6
  • CN:03
  • ISSN:62-1149/G4
  • 分类号:90-95
摘要
与现实交往相比,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交往降低了交往的成本,交往主体的隐匿化与虚拟性在人的主体性提升、促进社会沟通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正是基于这种虚拟与隐匿,以及由此扩大的交往自由度,可能导致交往主体的"自我迷失"、在情感上对虚拟世界产生眷恋和过分依赖、虚拟交往的道德淡漠等失范问题。发挥教育合力,可以从融合多种监管方式,有意识控制虚拟交往的时长,加强社会虚拟空间治理;开发社会交往资源,分清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别,解除对虚拟交往中非理性的"虚拟自我"的过度依恋;培养虚拟交往伦理,提升虚拟主体的主体性等方面发挥社会教育的效用。
        
引文
[1]郑元景.虚拟生存研究[M].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徐世甫,张成岗.现代性视野中的虚拟交往[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3]宁全荣.论虚拟交往及其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4]徐琳琳.虚实之间:网络中的虚拟自我研究[M].北:人民出版社,2017.
    (1)王彩霞,李荫榕.信息化条件下人际交往时空的变革[J].学术交流,2010,(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0L].http://www.cnnic.net.cn/,2019-2-28.
    (3)腾讯研究院安全研究中心,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与保护研究报告(2017)[EB/OL].http://www.tencentresearch.com/4911,2017-4-19.
    (1)郑元景.虚拟生存研究[M].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德]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徐世甫,张成岗.现代性视野中的虚拟交往[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宁全荣.论虚拟交往及其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5)唐魁玉.虚拟社会人类学导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6)何明升,白淑英等.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M].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0L].http://www.cnnic.net.cn/,2019-2-28.
    (2)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查[J].中国信息安全,2018,(06).
    (1)孙伟平.人类交往实践的革命性变迁——虚拟交往及其哲学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2(03).
    (1)袁汝婷,苏晓洲.网络“死亡游戏”真实上演——青少年沉迷暴力电子游戏调查[N].人民日报,2018-02-08(08).
    (2)张春良.网络游戏忧思录[M].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3)[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庞珊珊译,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徐琳琳.虚实之间:网络中的虚拟自我研究[M].北:人民出版社,2017.
    (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