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棉入晋与近代山西的农业生产、农家经济(1907~1937)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American Cotton Entering Jin an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conomy in Modern Shanxi(1907~1937)
  • 作者:郭志炜 ; 郭慧敏
  • 英文作者:Guo Zhiwei;Guo Huimin;
  • 关键词:山西 ; 美棉 ; 农业生产 ; 种植结构
  • 英文关键词:Shanxi;;American cott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planting structure
  • 中文刊名:NOSE
  •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 机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08-27 09:59
  • 出版单位:农业考古
  • 年:2018
  • 期:No.158
  • 语种:中文;
  • 页:NOSE201804012
  • 页数:12
  • CN:04
  • ISSN:36-1069/K
  • 分类号:74-85
摘要
在清末,清朝廷即注意到美棉的优势,要求各地改良棉种。但是山西的美棉推广主要是在阎锡山时期完成的。在阎锡山入主山西后,实行"六政三事",积极推进美棉的种植,同一时期国内纺织业异常繁荣,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山西美棉的推广成效很大,主要表现在美棉的种植比例、棉花亩产、总产量、棉花质量,以及农民种棉技术等方面。棉花市场的繁荣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提高了山西植棉区农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影响,排挤了罂粟的生长空间,对禁烟有积极作用,还挤占了玉米、小米等秋粮的种植空间,改变了农业种植结构,形成了新的种植制度。另外,棉花需水较大,遇旱灾减产很严重,这也给农民带来了新的风险。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realized the advantages of American cotton and demanded that cotton seeds be improved nationwide. The promotion of American cotton in Shanxi was mainly completed during Yan Xishan period when Yan ruled Shanxi and implemented the "Six Policies and Three Things", actively promoting the cotton-plant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domestic textile industry was rather prosperous, under the dual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market, the promotion of American cotton achieved considerable effects, which can be manifested by the planting ratio of American cotton, per mu yield of cotton, total production, cotton quality, and farmers' cotton-planting technology.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tton market brought huge benefits to farmers and raised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farmers in cotton planting areas. In the meantime, the expansion of cotton planting areas had exerted impacts on the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smoking banning by excluding the poppy growth space. As cotton squeezed the planting space of autumn grain crops such as the corn and millet, the local harvest of autumn crops dropped, the original food market changed, and new cropping system was formed. The fact that cotton needed more water and yields were cut down severely in the event of drought brought new threats to farmers.
引文
[1]中国实业志·全国实业调查报告之五·山西省[R].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7.
    [2]李丽娜.铁路与山西农业近代化进程(1907~1937)——以棉花、粮食为例的探讨[J].农业考古,2013,(1).
    [3]许永峰.1917~1937年山西棉政的实施与绩效[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4]权伟东.近代山西棉花种植与市场变迁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清)周景柱.乾隆蒲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6]李文海.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7]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8]江地.近代的山西[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9](日)东亚同文会.山西省志(地方志)[M].孙耀,等译.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2.
    [10]王振勋,译.天津之棉花二续[J].山西村政旬刊,1931,(8).
    [11]棉字第七七七号指令:一件呈缴十二年分出售棉花价款并送清折收据请核收由[N].山西公报,1924-03-23.
    [12]刘汉城.过去山西农业之概况[J].山西农学会刊,1939,(12).
    [13]武藻.山西棉花在敌伪时期之摧毁及今后复兴之对策[J].农业通讯,1947,(5).
    [14]山西省政府统计处编纂.山西省第七次经济统计续集·民国十四年份[M].1920.
    [15]周振声,等修.李无逸,等纂.民国虞乡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16]山西省棉花产销及棉田之调查[J].军需杂志,1930,(11).
    [17]何燊修.冯文瑞纂.民国万泉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18]山西省棉田试验场.山西棉田试验场民国十二年成绩报告书[R].1925.
    [19]华商纱厂联合会棉产统计部.中国棉产统计(民国十八年)[A].郑成林选编.民国时期经济统计资料汇编(34)[Z].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20]冀鲁晋棉产资源概况(山西省)[J].河北棉产汇报,1936,(7).
    [21]中华棉业统计会.中国棉产统计(民国二十五、二十六年)[A].郑成林选编.民国时期经济统计资料汇编(36)[Z].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22]曲乃锐,等.民国解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3]山西省运城区各产销合作社调查报告及贷款计划书[J].交通通信,1935,(1).
    [24]许崇鉴.山西棉花之概况[J].交通通信,1934,(6).
    [25]玉峰.华北棉作栽培法[J].山西农学会刊,1940,(34).
    [26]山西金井社指导社员轮种棉花[J].陕西棉讯,1936,(34).
    [27](日)大岛让次.山西直隶棉花视察报告[A].侯振彤,译编.山西历史辑览(1909~1943)[M].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
    [28]外省棉讯·山西[J].河北棉产汇报,1936,(16).
    [29]渠绍森,庞义才.山西外贸志上(初稿)[M].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4.
    [30]铁道部业务司调查科.大潼铁路经济调查报告书[R].1933.
    [31]三十年来之山西(八)物产[N].晋阳日报卅周年纪念特集,1936.
    [32]徐昭俭修.杨兆泰纂.民国新绛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33]张亘,萧光汉,等纂修.民国荣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3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57)[Z].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35]刘鸿逵修.沈承恩纂.平陆县续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36]马继桢督修.吉廷彦编纂.民国翼城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37]胡英泽.流动的土地:明清以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社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8]山西棉花销路不佳[J].农村月刊,1930,(10).
    [39]华北典型村调查(1949年度)[R].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编印,1950.
    [40]马国英,陈永富,李军.晚清山西粮食价格波动、市场成因及政府行为(1875~1908)[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3).
    [41]曲直生.华北民众食料的一个初步研究[R].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印行,1934.
    [42]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3]晋省鸦片[N].农学报(48).中国早期农学期刊汇编[Z].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
    [44]屈振中.民国山西烟毒问题研究(1911~1927)[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5]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Z].上海:黎明书局,1935.
    [46]李世祐修.民国襄陵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47]华商纱厂联合会棉产统计部.中国棉产统计(民国十九年)[A].郑成林选编.民国时期经济统计资料汇编(34)[Z].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1)徐凯希《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苑朋欣《清末农业新政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苑朋欣《论清末新政时期植棉业发展的原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张俊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农业改良(1912~1928)》,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郭从杰《南京国民政府农业推广政策研究(1927~1937)》,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相关的研究很多,姜红《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变迁——以1900~1911年的山东省为中心》,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苑书义《艰难的转轨——近代华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王宝卿《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研究——以美洲作物引种推广为中心(1368~1949)》,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李义波《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棉业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王光锐《民国时期安徽棉产改良与推广》,安徽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王志军《略论民国时期河南美棉的引种与推广》,《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第5期;周飞《技术传播体系与社会变迁——1901至1937年山东棉花种植业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李秀霞《论北洋政府时期湖北的农政与农业》,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腾莺莺《抗战时期湖北省立农学院研究(1940~1945)》,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刘阳《农家经济、乡村社会与江苏棉花品种改良(1915~1937)》,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胡茂胜《晚清至抗战前士绅对江苏农业近代化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3)渠绍森、庞义才编《山西外贸志》上(初稿),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4年;樊如森《近代北方外向型经济的兴起》,《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4)1912~1914、1916、1917、1919年的数据缺失,棉价指数以1911年为100。1911~1921年据近年来天津日常用品价格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56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1922~1931年据近十年来天津日常用品价格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57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09页;1932~1937年据最近八年天津市价统计表,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天津调查分布编《天津棉花统计(民国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郑成林选编《民国时期经济统计资料汇编》37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第30页。金城银行所调查的天津市价统计表没有“棉价”一项,只有西河棉和美种棉,折线图中的棉价系二者的算术平均数。西河棉是中国本土品种,纤维粗短,拉力较美棉弱,富有弹性,适合垫褥、絮棉、火药或毛织物混棉之用,享有盛誉,是中棉中的较好品种。中棉的价格普遍比美棉低,包括西河棉,而当时华北地区还有很大一部分土地是种植中棉,一般来说其他的中棉价格较西河棉要低,所以图中1932~1937年天津的棉价就市场通常情况而言有所高估,但是相差不大。如根据金城银行的调查,算出1931年西河棉与美棉的价格算术平均数是55,而海关史料中是52,一斤棉花相差3分钱。旧海关史料统计日常用品价格时更为全面,故1931年的棉价在图中采用旧海关史料的数据。
    (5)中华棉业统计会《中国棉产统计》(民国二十五、二十六年),郑成林选编《民国时期经济统计资料汇编》36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第193-198、299页。1924~1928年美棉的种植面积及产量数据缺失。1921年美棉面积产量据《中国实业志·全国实业调查报告之五·山西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1937年,第90(丁)页。
    (6)棉花输出数据采自山西省第二、三、五、八、九次经济统计正集,郑成林选编《民国时期经济统计资料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第17册第52-60页、第17册436-443页、第20册第72-87页、第23册第66-85页、第24册第68-85页。
    (7)《山西各县进出口贸易情形列表》,《中国实业志·全国实业调查报告之五·山西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1937年,第110(乙)页;《大潼铁路沿线各县输出入货品一览表》,铁道部业务司调查科编《大潼铁路经济调查报告书》,1933年,第6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