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考据学的科学解释与现代想象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Scientific Explanation and Modern Imagination of the Textual Criticism in the Qing Dynasty
  • 作者:杨念群
  • 英文作者:Yang Nianqun;
  • 关键词:清代考据学 ; 义理 ; 六经皆史
  • 英文关键词:the textual criticism in the Qing Dynasty;;Confucianism;;all the Six classics are history
  • 中文刊名:SYSJ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史学史研究
  • 年:2019
  • 期:No.174
  • 语种:中文;
  • 页:SYSJ201902006
  • 页数:14
  • CN:02
  • ISSN:11-1667/K
  • 分类号:52-65
摘要
在当代学术研究体系中,对清代考据学的评价一直趋于两个极端,一种观点认为考据学只具有寻究古典文献来源的技术含义,没有什么"思想性",另一种观点则极力论证清代考据学具有不同于宋明儒学的新"义理",并不缺乏"经世"意义。更有甚者,考据学被认为是最具有"准科学"性质的学问,与西方近代学术传统可以构成对话关系。本文拟对以往学界流行的清代考据学评价模式进行反思和梳理,以分析其利弊得失。
        The contemporary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Qing Dynasty at opposite poles. One view is that the textual criticism is only meaningful in seeking the sources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but it isn't thoughtful, while the opposite view strongly advocates that the textual criticism contained new Confucianism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Song Ming Confucianism, and it is practical. Some scholars even believe that the textual criticism responding to the western modern academic was a kind of quasi-scientific learning. This article rethinks the assessment models of textual criticism and their pros and cons.
引文
①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25年第1期,第7页。
    ②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25年第1期,第9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48-49页。
    (2)陈居渊:《汉学更新运动研究:清代学术新论》,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3)陈居渊:《汉学更新运动研究:清代学术新论》,第12页。
    (4)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5)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273页。
    (6)金观涛:《<戴震学的形成>序·中国式自由主义的自我意识》,载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第4-5页。
    (7)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第6页。
    (8)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第24页。
    (9)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第25页。
    (10)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第29页。
    (11)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第87页。
    (12)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第123页。
    (13)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第201页。
    (14)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第228页。
    (15)周昌龙:《戴东原哲学与胡适的智识主义》,《新思潮与传统:五四思想史论集》,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45-99页。
    (16)陈居渊:《汉学更新运动研究:清代学术新论》,第115页。
    (17)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40-841页。
    (18)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19)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第88页。
    (20)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第98页。
    (21)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第103页。
    (22)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第109-110页。
    (23)申小龙:《清代古音学系统论》,《学术月刊》1995年第10期。
    (24)艾尔曼:《科学在中国(1550-1900)》,原祖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46页。
    (25)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5页。
    (26)吴通福:《清代新义理观之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7)郑吉雄:《戴东原经典诠释的思想史探索》,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296页。
    (28)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第3页。
    (29)黄爱平:《百年来清代汉学思想性问题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7年第4期。
    (30)张寿安:《打破道统,重建学统:清代学术思想史的一个新观察》,载2006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2期。
    (31)张丽珠:《清代新义理学:传统与现代的交会》,台湾里仁书局2004年版,第5页。
    (32)张丽珠:《清代新义理学:传统与现代的交会》,第12页。
    (33)张丽珠:《清代新义理学:传统与现代的交会》,第286页。
    (34)周积明:《新的思考,新的视野:评张丽珠女士在乾嘉学术研究中的新贡献》,载张丽珠《清代义理学新貌》,台湾里仁书局1999年版,第7页。
    (35)罗炳良:《崔述的史考与史识》,《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3期。
    (36)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整·北大版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Ⅰ页。
    (37)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整》,第5页。
    (38)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39)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第38页。
    (40)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第62页。
    (41)郑吉雄:《戴东原经典诠释的思想史探索》,第348页。
    (42)郑吉雄:《戴东原经典诠释的思想史探索》,页349。
    (43)郑吉雄:《戴东原经典诠释的思想史探索》,页350。
    (44)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理与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39页。
    (45)蒋国保:《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56-57页。
    (46)张瑞龙:《“六经皆史”论与晚清民国经史关系变迁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冬之卷,第56页。
    (47)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7页。
    (48)张瑞龙:《“六经皆史”论与晚清民国经史关系变迁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冬之卷,第72页。
    (49)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8页。
    (50)山口久和:《章学诚的知识论:以考证学批判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51)山口久和:《章学诚的知识论:以考证学批判为中心》,第173页。
    (52)山口久和:《章学诚的知识论:以考证学批判为中心》,第7页。
    (53)山口久和:《章学诚的知识论:以考证学批判为中心》,第89页。
    (54)刘师培:《补古学出于史官论》,转引自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2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