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自由与解放理论的多维透视——兼论唯心主义异化史观的持续影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ulti 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Marx's Theory of Freedom and Liberation of Man——On the Continuous Influence of Idealist Alienation View of History
  • 作者:何海燕 ; 王峰明
  • 英文作者:He Haiyan;Wang Fengming;School of Marxism,Tsinghua University;
  • 关键词:人的自由与解放 ; 研究视角与范式 ; 异化史观 ; 唯物史观
  • 英文关键词:human freedom and liberation;;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paradigms;;alienation view of history;;historical materialism
  • 中文刊名:JWDP
  • 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
  • 机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4-15
  • 出版单位:教学与研究
  • 年:2018
  • 期:No.474
  • 语种:中文;
  • 页:JWDP201804003
  • 页数:9
  • CN:04
  • ISSN:11-1454/G4
  • 分类号:14-22
摘要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和解放理论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并形成了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种研究思路。随后经过30多年的持续演化,先后出现了多种研究视角、范式和方法。这种多维度透视和阐释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人的自由和解放理论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但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异化史观与唯物史观二元并存和对峙的格局始终没有改变,近年来甚至有日益加强的趋势。"现实的人"不是"人",这是异化史观所无法摆脱的一种理论悖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申唯物史观与异化史观的本质性区别,无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还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The academic study of Marx's theory of freedom and liberation began in the early1980 s,which discusses humanitarianism and alienation,and formed two research ideas of humanism and Marxism.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continuous evolution,a variety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paradigms and methods have emerged.This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and interpretation greatly promoted the theory of Marx's theory of freedom and liberation and even the whole Marxist philosophy theory.But the pattern of co-existence and confrontation between humanitarianism and Marxism,alienation view and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has not changed,which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even more and more intensified.The"real man"is not"man",which is a theoretical paradox that the dissimilation history can not get rid of.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reaffirming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alienation view of history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no matte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1]胡建.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对马克思的历史主体思想的一种探索[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8,(8).
    [2]郁建兴.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政治思想初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3]闫孟伟.马克思的解放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兼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J].教学与研究,2006,(12).
    [4]闫孟伟.完整理解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再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5]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吴太贵.从劳动的幸福到幸福的劳动——基于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分析[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2014.
    [7]张国钧.劳动解放: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真蕴[J].长白学刊,2010,(3).
    [8]陈学明,姜国敏.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解放”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9]朱忠孝.劳动、异化劳动的内在张力与人的解放[J].贵州社会科学,2008,(3).
    [10]陈一壮,罗月婵.马克思两种劳动概念下的人的解放理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
    [11]孙乐强.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马克思历史观的哲学革命[J].哲学研究,2016,(9).
    [12]阎孟伟.自由的理念与现实[J].高校理论战线,2011,(2).
    [13]侯小丰.“自由何以实现”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重读《论犹太人问题》[J].浙江学刊,2010,(4).
    [14]龚文霞.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J].求索,2008,(9).
    [15]龚海艳.论马克思时间观的当代价值——从“时间”维度审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0,(8).
    [16]陈彦霞,庞晓光.自由时间和人的全面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9).
    [17]叶壬虎.自主活动·自由时间·人的全面发展[J].教学与研究,1991,(5).
    [18]白刚.劳动、革命与自由——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5).
    [19]赵家祥.关于五形态理论和三形态理论的讨论[J].教学与研究,2006,(6).
    [20]杨文圣,焦存朝.社会形态嬗变与人的发展进程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21]刘同舫.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8,(3).
    [22]韦定广.“世界历史”语境中的人类解放主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3]叶险明.世界历史性个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2).
    [24]薛秀军.分工与自由——马克思分工理论的逻辑进路初探[J].哲学研究,2013,(4).
    [25]张爱华,邓小伟.《资本论》中分工与人的发展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
    [26]于桂芝,郭瑞涛.马克思人的精神解放的理论实质及现代价值[J].学海,2008,(3).
    [27]刘同舫.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再探析[J].哲学研究,2007,(3).
    [28]刘同舫.马克思文化解放的维度及其政治旨趣[J].天津社会科学,2011,(3).
    [29]杨春贵.中国哲学四十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30]胡乔木,陈先达等.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论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1]王若水,高尔太等.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论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2]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N].人民日报,1983-03-16.
    [33]王若水.谈谈异化问题[J].新闻战线,1980,(4).
    [34]张一兵.学术文本词频统计:马克思哲学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
    [35]广松涉.唯物史观的原像[M].邓习议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7]马克思.资本论[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