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尖菜用甘薯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徐飞 ; 曹清河 ; 袁起 ; 李勇 ; 王庆美
  • 关键词:茎尖菜用甘薯 ; 营养保健 ; 栽培 ; 标准化
  • 中文刊名:JSNY
  • 英文刊名: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 机构: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徐州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5-09-25
  • 出版单位:江苏农业科学
  • 年:2015
  • 期:v.43
  • 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BE2014311)
  • 语种:中文;
  • 页:JSNY201509005
  • 页数:4
  • CN:09
  • ISSN:32-1214/S
  • 分类号:19-22
摘要
概述了茎尖菜用甘薯的营养价值、生产品种、栽培模式、生产管理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现状。在栽培模式上,茎尖菜用甘薯既可垄作也可畦作,既有露地也有保护地设施栽培等多种形式并存,传统栽培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茎尖菜用甘薯产业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开发前景。应加强优质专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及保鲜储藏和加工利用等环节的工作,尤其要突破传统栽培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甘薯菜用茎尖生产工厂化、标准化。
        
引文
[1]王庆南,戎新祥,赵荷娟,等.菜用甘薯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前景[J].南京农专学报,2003,19(1):20-23.
    [2]曹清河,刘义峰,李强,等.菜用甘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蔬菜,2007(10):41-43.
    [3]周虹,张超凡,黄艳岚.茎尖菜用甘薯品种的开发与利用[J].作物研究,2009,23(3):220-224.
    [4]甘学德,黄洁.菜用型甘薯的研究概况及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09,29(9):29-33,45.
    [5]欧行奇,李新华,朱彬.甘薯茎尖与常见叶菜类蔬菜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的比较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7,29(3):70-74.
    [6]马娇燕.七种甘薯茎和叶营养品质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3,59(2):73-76.
    [7]傅玉凡,杨春贤,赵亚特,等.不同叶菜型甘薯品种茎尖绿原酸含量及清除DPPH·能力[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3):4814-4822.
    [8]宋吉轩,雷尊国,李云,等.甘薯茎尖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初报[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44-45.
    [9]陈选阳,张招娟,郑佳伟,等.水培对叶菜型甘薯茎尖营养品质与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7):3736-3742.
    [10]任丽花,余华,刘文静,等.不同贮藏温度对菜用甘薯营养品质的影响[J].福建农业科技,2011(6):97-100.
    [11]曾燕楠,陈德荣,程润东,等.菜用甘薯菜干烘干式加工技术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234-235.
    [12]张翠英,孙健.茎尖菜用甘薯筛选及速冻保鲜工艺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3):335-337.
    [13]望宇洪,杨新笋,姚国新,等.菜用甘薯的特征特性与研究现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0):2028-2030.
    [14]路瑶,周振林,柳毅,等.叶用甘薯新品种引种栽培试验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2013(15):169,172.
    [15]崔纪超,中奕,钟玉扬,等.叶菜型甘薯“莆薯53”不同栽植方式产量分析[J].福建农业科技,2012(9):44-45,52.
    [16]孙富年,黄元射,李明,等.不同蔬菜型甘薯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茎尖产量和品质[J].江苏农业学报,2008,24(3):312-315.
    [17]谢静静,翟胜,邢柱东,等.有机肥对甘薯叶片生理指标及营养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0):4875-4877.
    [18]沈升法,吴列洪,李兵.薯块、茎尖和叶柄兼用型紫薯浙菜薯726双季栽培模式[J].中国蔬菜,2013(17):26-28.
    [19]邢凤武.甘薯茎尖的营养价值及栽培要点[J].北方园艺,2009(5):156-157.
    [20]王开昌,陈新举,张锋,等.郧县菜用甘薯新品种清洁栽培比较试验[J].长江蔬菜,2011(7):46-47.
    [21]王克勤,陈静萍,胡蝶.甘薯茎尖生产栽培技术研究[J].作物研究,2002,16(4):186-187.
    [22]王开昌,陈新举,李全敏,等.郧县菜用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5):146-146,151.
    [23]李水凤,陈琦,茅国夫,等.菜用甘薯新品种引进及性状比较试验[J].中国种业,2013(1):55-56.
    [24]杨新笋,雷剑,苏文瑾,等.菜用型甘薯鄂菜薯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8):1823-1825,1830.
    [25]蔡章棣.叶菜型甘薯品种福薯10号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8(11):55.
    [26]程湘虹,茅国夫,李水凤.茎用甘薯品种比较与密度试验初报[J].浙江农业科学,2013(5):531-533.
    [27]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等.菜用甘薯品种宁菜薯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107-108.
    [28]甘学德,宋付平,黄洁,等.14份菜用甘薯种质在海南的试验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149-154.
    [29]缪晓玲.叶用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13(5):46-47.
    [30]吴巧玉,何天久,夏锦慧.叶面肥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菜型甘薯茎尖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0):61-63.
    [31]任丽花,余华.不同供氮水平对菜用甘薯营养品质的影响[J].福建农业科技,2013(4):56-59.
    [32]邱永祥,谢小珍,蔡南通,等.不同氮素及硝化抑制剂对叶菜用甘薯光合特性、茎叶产量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2):58-64.
    [33]王庆南,赵荷娟,程润东,等.菜用甘薯台农71的分枝发生规律及其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06(6):84-85,206.
    [34]赵永光,杜连起.不同采摘期甘薯茎尖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VC含量分析[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76(9):4-7.
    [35]欧行奇,王伟,李新华.采摘次数对叶菜型品种百薯1号茎尖和薯块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2):298-299,306.
    [36]杨勤容,孔令明.甘薯蔓尖营养及产业化发展建议[J].南方农业,2013,7(9):48-54.
    [37]范成方,史建民.山东省大棚与露地蔬菜种植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1):108-1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