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客民流动的时空特征——以档案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Features of Floating Populations in the Qing Dynasty——A Perspective from the Archives
  • 作者:周向阳
  • 英文作者:ZHOU Xiangyang;School of Maxism,Huzhou University;
  • 关键词:清代 ; 客民 ; 人口流动 ; 时空分布
  • 英文关键词:the Qing Dynasty;;floating people;;population floating;;the time and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 中文刊名:HZH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zhou University
  • 机构: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4 10:31
  • 出版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41;No.276
  • 基金:湖州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预研究项目“清代客民治理研究”(KX28030)
  • 语种:中文;
  • 页:HZHX201903013
  • 页数:9
  • CN:03
  • ISSN:33-1018/G4
  • 分类号:89-97
摘要
通过对档案资料的考察后发现,清代人口流动贯穿于整个政权存续期间,并随着社会经济变迁呈现出起伏变化的趋势。这种人口内部迁移遍及全国,但并不均衡,一般由人口高压地区流向人口低压地区或负压地区,同时,地理交通因素也影响着人口的流向。清代客民的时空分布显示当时的人口流动与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存在很大的差别。
        There were many floating people in the Qing Dynasty.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materials of the Archives concerning floating population,the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ime and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The population move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ran through the entire period of political power,and it showed a trend of ups and downs a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d.This internal mig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spread throughout the country,but it was not balanced.It generally flowed from high-pressure areas to low-pressure areas or negative pressure areas.At the same time,geographical transportation factors also affected the flow of people.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floating people in the Qing Dynasty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pulation movement at that time and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modern society.
引文
[1]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光绪)遂昌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7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4](同治)云和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7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5](民国)平阳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7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6]沈之奇.大清律辑注[M].怀效锋,李俊,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7]朱镇.长兴志拾遗[M]//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8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8]樊增祥.樊山判牍正编[M].上海:上海新文化书社,1934.
    [9]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宫中档奏折及军机处档折件全文影像资料库[DB/OL].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GC/indexcg.html.
    [10]伊桑阿,等.(康熙)大清会典[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
    [11]鄂尔泰,等.雍正硃批谕旨:第6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12]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的记录[M]//清史论丛: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丁光玲.清朝前期流民安插政策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
    [14]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15]严作霖.陕卫治略[M]//明清法制史料辑刊:第1编第3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16]王天奖.清同光时期客民的移垦[J].近代史研究,1983(2).
    [17]池子华.清代流民“闯关东”现象解读[N].光明日报,2009-04-14(012).
    [18]全汉升,王业键.清代的人口变动[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2本.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1961.
    [19]鄂尔泰,等.雍正硃批谕旨:第8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20]鄂尔泰,等.雍正硃批谕旨:第9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21]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23辑[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9.
    [22]琴川居士.皇清奏议[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23]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M].朱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4]鄂尔泰,等.雍正硃批谕旨:第7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25]刘铮云.城乡过客---档案中所见的清代商贩[M]//李孝悌.中国城市生活.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9.
    (1)有学者指出,“社会严重的不公正,帝国和地方行政当局的衰败以及官僚政治道德的沦丧,所有这些都是历次王朝危机共有的问题。人口剧增和人口大量内部迁移,则是清代特有的问题。”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57页。
    (2)清代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对帝国社会安全和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引发了诸如番汉冲突、兵民纠纷、分类械斗、结盟拜会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甚至一些大规模的反清起义也与客民存在密切联系。参见庄吉发:《清代闽粤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台湾的社会冲突》,载庄吉发:《清史论集》(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第369页。朴基水:《清中期广西的客民及土客械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陈启钟:《清代闽北的客民与地方社会》,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3)(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将所藏清朝上谕档和军机处档全部制成电子文件,建成“清代宫中档奏折及军机处档折件全文影像资料库”,包含康熙至宣统朝的汉文、满文及满汉合璧宫中档奏折15万余件、军机处档折件19万余件。见(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建:“清代宫中档奏折及军机处档折件全文影像资料库”,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GC/indexcg.html.本文查阅的档案资料主要来自该资料库。
    (1)必须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该资料库中涉及客民的档案资料仅止于183件。事实上,尚有大量关于客民问题的奏折或题本,只是因为并没有在题名中冠以“客民”二字,因而没有出现于检索结果中。而由于该档案资料数量过于庞大,也不可能逐一进行检索,因而没有进入本文的研究视野。
    (2)张建民、池子华、陈启钟、袁轶峰等人都曾对相关概念进行过界定和梳理。参见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7-58页。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引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陈启钟:《清代闽北的客民与地方社会》,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2-8页。袁轶峰:《反客为主:清代黔西南民族区域的客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第4-5页。
    (3)袁轶峰认为移民、棚民、流民等在入籍之后,转化为客民。而笔者根据清代官方文件等材料,认为一切不具有当地户籍的外来人,不论寄居和经停,都属于客民。见袁轶峰:《反客为主:清代黔西南民族区域的客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第5页。
    (1)费孝通先生在回答传统中国“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这一问题时,提出了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可见即使取得了当地户籍,也并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2页。
    (2)“浙省杭嘉湖三府属,自兵燹以后,田土荒芜,迭经出示招垦,多有两湖、豫、皖及本省宁、绍、温、台各客民,搭棚垦荒”。(清)刘秉璋:《奏结土客滋事案折稿》。载(清)严辰等纂修:《桐乡县志》卷24《撰述志》,光绪十三年刻本。
    (1)虽然,表1数据并没有检索到康熙时期的奏折,反映数据不够全面。事实上,顺康两朝就已经存在大量流动人口,以致政府不得不采取多方措施使民众定居下来。具体可见(清)伊桑阿等纂修:(康熙)《大清会典》,卷20、卷21、卷23、卷51 、卷113、卷118。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
    (2)(清)伊桑阿等纂修:(康熙)《大清会典》,卷20、卷23。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
    (3)“棚民之称,起于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各山县内,向有民人搭棚居住”。(清)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3483页。关于清代棚民的规模与地区开发问题,学界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丰硕,大陆代表性的学者有葛剑雄、曹树基、张建民、钞晓鸿、安介生、潮龙起、葛庆华等。
    (4)清政府不得不承认某些流寓人口的合法性,编查保甲,准予入籍和参加科举。《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58《户口》,《续修四库全书》编辑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80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关于该问题的论述有:罗尔纲:《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编:《太平天国学刊》第2辑,中华书局,1985年。朴基水:《清中期广西的客民及土客械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徐木兴:《略论流民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光绪三、四年(1877、1878),陕西省大旱,严作霖亲历乡村,所见“蓬蒿遍野,地广人稀”。参见(清)严作霖:《陕卫治略》卷4。本社影印室:《明清法制史料辑刊》第1编第3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416页。关中东部大荔县,道光年间人口达20万,“经同治元年、光绪三年杀伤饿毙”之后,仅存9万余人。参见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31《户口》。转自钞晓鸿:《晚清时期陕西移民入迁与土客融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浙江德清县“咸丰庚申两遭兵燹,民鲜孑遗,田野荒芜。”参见(民国)《德清县志》,卷二《风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0号,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38页。浙江湖州南浔镇“粤逆平后,户口凋残,镇之四乡,荒田计十之三,乏人开垦,汙莱满目,郡西山田荒旷尤多”。参见周庆云:《南浔志》卷31《农桑一》,《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2辑(上),上海书店,1992年,第316-317页。
    (2)关于各地客民的规模,王天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王天奖《清同光时期客民的移垦》,《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2 期。
    (3)关于东北移民实边的政策与效果,可参见马平安《近代东北移民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第32-42页。
    (4)关于清代不同时期省际间人口流动的基本情形,何炳棣先生作了卓越的研究。具体可见何炳棣《人口——土地关系:超省际的人口迁移》,载于[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中华书局,2017年,第162-200页。
    (5)清朝历史上建立了23个行省,其中内地18行省为沿袭旧制或以旧制为基础。清末,在边境地区改设奉天、吉林、黑龙江、新疆、台湾等5个省。
    (6)吉林、黑龙江两省存在大量客民,特别是晚清时期甚至出现了“闯关东”这一规模庞大的移民壮举。之所以在检索结果上没有,可能是当时地方官府的奏报没有用“客民”而是使用了“流民”或其他相关语词。据估计,有清一代,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流往东三省的贫苦农民高达1 000万人。参见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20页。
    (1)清朝前期,四川省由于久经战乱,人口锐减,大量客民入川。当时由于地旷人稀,再加上清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进行安置,所以社会矛盾并不尖锐。检索到的四川地方奏报客民的奏折较少。但到乾嘉时期,政府不再鼓励外民入川;另一方面,随着四川人口繁密,谋生日益困难;再加上太平天国革命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招民开垦,人口遂不再大量入川,甚至川民还由于生计困难出外谋生。
    (1)(清)鄂尔泰等编:《雍正硃批谕旨》,第9册,雍正元年四月初五日苏州织造胡凤翚奏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102页。
    (2)关于该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参见(明)熊人霖:《防菁议》,《南荣诗文选》之《南荣文选》卷12,(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善本室复印本。(清)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11《策略》,卷14《艺文下》,《续修四库全书》,第732册,第1 页、第16-17页。(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72,《湖广一》,(台北)广文书局,1979年,第30页。
    (3)即人口高压区民众向人口低压区或负压区流动。就大清帝国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可开垦荒地很少,生存压力大,而边远省份一般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可供开垦的荒地较多,生存压力相对较小。至于向浙江、江苏、陕西、湖北等经济较发展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或者是流向特殊地区,如省际深山交界区,或者是特殊时期,如长期战乱之后,同样没有背离这一规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