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大气水资源变化特征与演变趋势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韩廷芳 ; 祁栋林 ; 陈宏松 ; 石秀云 ; 梁志勇 ; 吴双桂 ; 颜亮东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 ; 水资源 ; 降水 ; 蒸发 ; 可利用降水量
  • 中文刊名:QKKJ
  • 英文刊名:Qi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机构:青海省格尔木市气象台;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2-25
  • 出版单位:青海科技
  • 年:2019
  • 期:v.26
  •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765008);; 青海省气象局面上项目《格尔木国家基准气候站人工器测与自动观测气象要素对比分析》共同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QKKJ201901011
  • 页数:9
  • CN:01
  • ISSN:63-1034/G3
  • 分类号:42-50
摘要
利用1961~2016年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以下简称盆地)10个气象站逐月降水(P)、气温(t)观测资料,依托高桥浩一郎的陆面蒸散经验公式(以下简称高桥公式),计算盆地地面蒸发(E)、可利用降水(P-E)等水资源分量,从大气可提供的水资源部分,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R/S法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盆地水资源各分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周期及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是盆地典型的气候特征;盆地大气水资源各分量P、E及P-E存在明显季节(月际)变化,夏季(7月)各分量最大、冬季(12)各分量最小;56年来柴达木盆地大气水资源各分量P、E、P-E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但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无明显的突变;盆地大气水资源各分量年代际表现出增加—减小—增加的阶段性变化特点;盆地各分量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可利用降水资源的水平分布呈东部大、西部小的特征,与降水量分布特征相同,东部为可利用降水量资源相对丰沛的地区;在近56年的大气水资源各分量中,19年左右的震荡周期贯穿始终,可利用降水量与降水量在不同的变化周期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说明三者之间可利用降水量与降水量的变化周期对应关系更为密切;盆地大气水资源各分量时间序列具有长期相关性,且其过程具有持续性、强度较强,未来水资源各分量变化情况与过去56年的增加趋势相同,短时期内不会发生逆转。
        
引文
[1]周连同,黄荣辉.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和降水蒸发差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3):280-295.
    [2]吉奇,吴英杰,孟庆祥.本溪53a降水特征与水滋养分析[J].气象科学,2009,29(3):390-393.
    [3]蔡新玲,乔秋文,王繁强,等.近45年来陕西省可利用的降水资源特征及变化[J].干旱区研究.2008,25(2):282-287.
    [4]曹丽青,林振山,葛朝霞,等.新疆北部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8,24(6):28-35.
    [5]曹丽青,葛朝霞,薛梅.1951~2006新疆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水资源的关系[J].河海大学学报,2009,37(3):281-283.
    [6]朱红蕊,刘赫男,刘玉莲.黑龙江1961~2011年可利用降水量的气候变化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8):210-216.
    [7]丁文荣,吕喜玺.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大气水资源变化特征与演变趋势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3):395-401.
    [8]陶云,赵荻,何华,等.云南省大气中水资源分布特征初探[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4):506-514.
    [9]孙小龙,梁珊珊,游美玲.气候变暖背景下贺州地区水资源的变化特征[J].2012,33(4):35-37.
    [10]张艳,张国林.瓦房店地区近50年水资源趋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301-306.
    [11]宋正山,杨辉,张庆云.华北地区水资源各分量的时空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1999,18(4):552-566.
    [12]安刚,孙力,廉毅.东北地区可利用降水资源的初步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1):132-139.
    [13]陶云,何华,何群,等.1961-2006年云南可利用降水量演变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1):8-14.
    [14]《柴达木生态保护与循环经济》编辑委员会.柴达木生态保护与循环经济[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15]张嘉琪,任志远.1977~2010年柴达木盆地地表潜在蒸散时空演变趋势[J].资源科学,2014,36(10):2104-2112.
    [16]时兴合,赵燕宁,戴升,等.柴达木盆地40多年来的气候变化研究[J].中国沙漠,2005.25(1):123-128.
    [17]周陈超,贾绍凤,燕华云,等.近50a以来青海省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J].冰川冻土,2005,27(3):432-437.
    [18]高桥浩一郎.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来推算蒸发量的公式[J].天气(日本).1979,26(12):29-32.
    [19]朱岗昆.自然蒸发的理论及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4-117.
    [20]李林,李凤霞,郭安红,等.近43年来“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1):79-85.
    [21]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296.
    [22]赵晶,王乃晶.近50年来兰州城市气候变化的R/S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25(1):90-95.
    [23]冯新灵,罗隆诚,冯自立,等.中国雨日变化趋势的分形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6):112-116.
    [24]杨永岐.农业气象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2:25-87.
    [25]祁栋林,郭彩萍.青海省东部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J].青海气象,2003,4:30-36.
    [26]傅小城,王芳,王浩,等.柴达木盆地气温降水的长序列变化及与水资源关系[J].资源科学,2011,33(3):408-415.
    [27]李晓明,孙海松.柴达木盆地草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J].草业与畜牧,2011,192(11):19-21.
    [28]吴洪宝,吴蕾.气候变率诊断和预测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230-23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