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粄”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基于汉字文化圈视野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Bǎn and Bánh
  • 作者:罗鑫
  • 英文作者:LUO Xin;Hakka Research Institute,Jiaying University;
  • 关键词: ; Bánh ; 客家 ; 越南
  • 英文关键词:Bǎn;;Bánh;;Hakka;;Vietnam
  • 中文刊名:RWST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tou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7-08-15
  • 出版单位: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7
  • 期:v.33;No.175
  • 语种:中文;
  • 页:RWST201708007
  • 页数:7
  • CN:08
  • ISSN:44-1058/C
  • 分类号:49-54+98
摘要
通过对"粄"的历史文献梳理以及对越南Bánh的介绍并分析其与"粄"的关系,从纵向与横向角度,兼顾实物与语言两方面,指出"粄"与Bánh皆出自中国古代文化、"粄"并不是客家族群专属标签的事实。
        This paper studies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bou"tBǎn"and introduces the Vietnamese"Bánh",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expressions. It studies both language and material objects from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ngles, and figures out that both Bǎn and Bánh originate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and that Bǎn does not only pertain to the Hakka culture.
引文
[1]宋德剑,罗鑫.客家饮食[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63-81.
    [2]林斯瑜.民以食为天——梅州客家的饮食文化与地方社会[D].广州:中山大学,2015:255.
    [3](中国台湾)苗栗县政府国际文化观光局.客家文化事典[M].2014:77.
    [4]黎章春.客家味道——客家饮食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26-129.
    [5]饶原生,杨眉.靠山吃山——大山窖里的客家味道[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科技出版社,2014:63-79.
    [6]范宏贵,刘志强.越南语言文化探究[M].广州:中国图书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14.
    [7]何良俊,乔艳艳.迁徙与认同:中越跨国“艾人”初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23-128.
    (1)见温昌衍(编著):《客家方言》,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09页;温美姬:《梅县方言古语词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05页。
    (2)仙人粄的主要原料是一种被称为仙人草的草本植物及薯粉,成品色黑、呈啫喱状,类似于龟苓膏。
    (3)见王增能:《客家饮食文化》,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2页。
    (4)见赖广昌:《美味的“客家粄”》,《神州民俗(通俗版)》2013年第4期,42页。
    (1)见练春招:《客家方言“粄”类词与客家民俗》,《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总第144期,第122页;王秋珺:《小小粄里大世界》,《客家文博》2012年第2期,第12页。
    (2)见王增能:《客家饮食文化》,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2页。
    (3)见宋祝平:《闽西客家小食美》,(台湾)《中国饮食文化》2002年第5期,页码未详。
    (4)见邱庞同:《释粄》,《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7页。
    (5)见(清)黄香铁:《石窟一征》卷四·礼俗,梅州:广东省蕉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点注,134页。
    (1)见罗翙云(著)、陈修(点校):《客方言》(1922年),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59页。
    (2)见赖际熙(翰林)主编,香港崇正总会(编印),1925年初版,2014年重印版(五册,凡十五卷)。
    (3)见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1933年初版),《兴宁文史》第二十七辑,2003年再版,183页。
    (4)“粄条”在台湾南部多称之为“面帕粄”,被认为是客家族群的代表性食物之一,常与所谓的“硬颈精神”联系在一起。
    (5)见林斯瑜:《民以食为天——梅州客家的饮食文化与地方社会》,中山大学2015年度民俗学博士学位论文,256页。
    (6)见根据笔者调查,部分客家地市如韶关市始兴县的客家人甚至都不知道“粄”为何物。
    (7)见林斯瑜:《民以食为天——梅州客家的饮食文化与地方社会》,中山大学2015年度民俗学博士学位论文,257页。
    (1)Bánh鬍úc是深受越南老百姓喜爱的京族传统美食。其做法是:将大米浸泡一天一夜后,用一定的水磨成米浆,然后加入适量的石灰水,用文火一边搅拌一边熬成粘稠状,倒入碗中,带冷却后切成小块,吃的时候佐以调味料、香菜等。顺便一提,越南语“前正后偏”“右侧补义”,与汉语的语序恰好相反。因而,按照客家话的习惯,Bánh鬍úc就是鬍úc Bánh了。
    (2)见罗启华:《语言的亲情——越南语汉源成分探析》,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15页。
    (3)唐音融入越南语后先被越化为今汉越词,今汉越词再进一步融入越南语口语后再度越化的结果即二次越化。谭志词:《中越语言文化关系》,广州: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61-62页。
    (4)同上,96页。
    (5)见林明华:《越南语言文化漫谈》,广州: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2页。
    (1)见邱庞同对《梅州导游》相关内容的介绍,邱庞同:《释粄》,《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7页。
    (2)见邱庞同:《释粄》,《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7页;练春招:《客家方言“粄”类词与客家民俗》,《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总第144期,122页。
    (3)与此同时,“饼”还常常作为量词使用,如“煮一饼面”。这一用法同样来自古汉语,见《后汉书·乐羊子妻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4)所谓“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客家地区多处山岳地带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样的,越南也是个多山的国家。从气候特征来看,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客家大本营与越南都是以湿热为主。
    (5)历史上包括粤闽赣大本营在内的广大客家地区皆属于“百越之地”,与越南一样,或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或由“南人北进”而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6)根据音韵学的知识,“文”“晚”等字的声母经历了一个从[m]到[捋]再到[v]的过程。17世纪以后,[v]才逐渐演变为今日普通话的[u(]拼音用[w]表示)。以“文”字为例,粤语(广州话)和韩语(首尔话)都是[m]声母,潮汕话和日语(汉音)都是[捋]声母,客语(梅县话)和越南语都是[v]声母。这反映出这些语音分别继承了不同时期的古汉语发音。
    (7)见罗启华:《语言的亲情——越南语汉源成分探析》,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385页。
    (1)渡边欣雄(著),姜娜(译):《序言一——客家是永远的朋友》,河合流尚(主编):《日本客家的视角与方法——百年的轨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