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语人才培养思想的演进与构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夏军
  • 关键词:外语人才 ; 培养思想 ; 复合人才
  • 中文刊名:JYPL
  • 英文刊名:Education Review
  • 机构: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28
  • 出版单位:教育评论
  • 年:2019
  • 期:No.239
  • 基金: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一般课题“晚清官办学校外语教育研究及当代价值”(编号2018GB017);; 湖北工业大学2017年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计划项目“晚清官办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基于社会转型的人才需求视角”(编号BSQD2017061)的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JYPL201905034
  • 页数:5
  • CN:05
  • ISSN:35-1015/G4
  • 分类号:149-153
摘要
晚清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有识之士提出以"经世致用"为指导,培养应对外交困境的翻译专才。伴随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派进一步提出以"中体西用"为纲,培养不拘于一技一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随着西方通识(才)教育思想的引入,维新派试图打造西方式的外语"通才"。步入20世纪,在迎合时代潮流与维护清王朝统治根基的双重压力下,晚清政府试图凭借《癸卯学制》,构筑起以"中体西用"为纲,培养体用并举、会通中西的外语"通才"的教育思想体系。
        
引文
[1][15]冯桂芬.校邠庐抗议[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50、149.
    [2]王韬.弢园尺牍续钞(卷三)[Z].1889:7.
    [3]张海林.王韬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331.
    [4][6]夏冬元.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85、106.
    [5][8][9][10]郑观应.盛世危言[M].辛俊玲,评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17、117、108、127.
    [7][12]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3、89.
    [11]王韬.弢园文录外篇[M].北京:中华书局,1959:323.
    [13][14]张之洞.劝学篇[M].李凤仙,评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9-60、94.
    [16]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21.
    [17]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17.
    [18]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31.
    [19][20]高时良,黄仁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73、272.
    [21]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31.
    [22]谢遐龄.变法以致升平——康有为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301.
    [23][24]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271、294-295.
    [25]梁启超.饮冰室书话[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483.
    [26]杨东平.通才教育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196.
    [27][30][32]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1卷1898-191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2、160、180.
    [28]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35.
    [29][31]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48、43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