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海洋安全合作论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Sino-Russian Maritime Security Cooperation
  • 作者:贺鉴 ; 王雪
  • 英文作者:HE Jian;WANG Xue;Institute of Marine Development,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Law School,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海洋安全环境 ; 中俄海洋安全合作 ; 海洋安全利益共同体
  • 英文关键词:maritime security environment;;Sino-Russian maritime security cooperation;;community of maritime security interests
  • 中文刊名:GGX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 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0
  • 出版单位:国际安全研究
  • 年:2019
  • 期:v.37;No.167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海洋强国建设方略研究”(项目编号:18VSJ067);;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招标课题“新时期中国海洋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3JZD041)
  • 语种:中文;
  • 页:GGXB201902003
  • 页数:23
  • CN:02
  • ISSN:10-1132/D
  • 分类号:26-46+158-159
摘要
中俄两国在太平洋、北冰洋等海域存在诸多共同的海洋安全目标和利益,双方的海洋安全合作不仅可以在理论层面丰富发展国家间海洋安全合作的内涵,也可在现实层面改善两国的海洋安全环境,维护两国海洋安全权益,同时为全球海洋安全治理做出贡献。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俄关系的相向而行给中俄海洋安全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外交环境。中俄两国多层级、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为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交流沟通平台。北极地区作为新疆域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向东看"发展政策也在不断拓展双方共同的海洋安全利益。与此同时,中俄两国的海洋安全合作也面临着"互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海上防卫方向不完全重合、世界海洋安全环境的复杂与敏感"等问题。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强中俄海洋经济的合作、积极构建海洋安全利益共同体以及合理规划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重点方向和拓展空间,可有效应对双方海洋安全合作面临的挑战。同时,推动多边海洋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为新时代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深化保驾护航,也有利于促进全球海洋安全的制度化建设。
        China and Russia have many common maritime security objectives and interests in the Pacific Ocean, the Arctic Ocean and other maritime areas.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in the field of maritime security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security cooperation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but also improve the maritime security environment faced by the two countries, safeguard their maritime security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maritime security governance at the realistic level.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 st century,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positiveefforts made by the two countries have created a favorable diplomatic environment for China and Russia to further their maritime security cooperation. The multi-level and multi-field cooperation mechanism has provided an effective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maritime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The Arctic region, as a new frontier, has brought new cooperation opportunities to the two countries.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Russia's "looking east" policy are constantly expanding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both sides in terms of maritime security. However, the current maritime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also faces such issues as insufficient trust, different maritime defense focuses as well as the complex and sensitive marine environment in the global context.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challenges facing bilateral maritime security cooper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addressed by strengthening Sino-Russian cooperation in the marine economy, actively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maritime security interests and rationally planning the priorities and expanding space in Sino-Russian maritime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meantime, 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ultilateral maritime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will not only protect the deepening maritime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facilitat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global maritime security governance.
引文
(1)国内学者金永明、高子川、张耀、张景全、朱坚真、杨金森等普遍认为海洋安全是指国家的海洋利益不受到威胁的一种状态。娜塔莉西·克莱因(Natalic Klein)、霍克斯(Hawkes)、马克·瓦伦西亚(Mark J.Valencia)、米霍克·卡托(Mihoko Kato)等国外学者在不同的语境下去理解海洋安全,但普遍包含了国家免受海上自由或良好秩序威胁的内涵。综上,海洋安全应是一个伴随着国家海洋实践内涵不断被丰富的概念,突出强调国家在利用海洋过程中各方面海洋权益免受外部威胁或侵害。就中国海洋安全的战略目标而言,其不仅包括要将来自海洋问题的威胁对中国和平发展进程的影响或阻碍降低到最低限度,还应当包括通过双边和多边海洋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建设进程,实现和谐海洋理念和国家安全目标,进而实现世界性海洋大国目标。详见金永明:《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研究》,载《国际展望》2012年第4期,第2页。
    (2)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1)2004年7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海洋领域合作协议》的基础上,中俄两国国防部签署了《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的备忘录》,自此拉开了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帷幕。2013年9月,中俄运输部部长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运输合作分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和俄罗斯联邦运输部关于海上航行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切实加强了两国陆海联运合作协定相关工作和界河船舶航行安全的合作。
    (2)王建高、高倩:《青岛与俄海洋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人民网,2015年5月20日,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520/c1057-27026687.html。
    (1)陆琦:《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成立》,科学网,2017年9月28日,http://news 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9797.shtm。
    (2)高悦:《第三届中俄海洋科学讨论会召开》,载《中国海洋报》2017年10月10日,http://www.oceanol.com/guoji/201710/10/c68857.html。
    (1)张晓东:《俄罗斯着力打造海上力量》,载《人民日报》2012年11月5日,第3版。
    (1)《中俄元首互动为两国关系发展带来强劲推动力》,中俄资讯网,2018年9月21日,http://www.chinaru.info/News/zhongetegao/54378.shtml。
    (2)《普京:俄中能够制定更加具有进取心的目标》,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18年9月19日,http://sputniknews.cn/politics/201809191026385784/。
    (1)[俄]B.马良文、郭小丽:《俄罗斯和中国是欧亚联合体的两个顶梁柱》,载《俄罗斯研究》2018年第5期,第30页。
    (2)陈晓棠:《2016年俄罗斯远东发展成果及2017年任务》,载《俄罗斯学刊》2017年第6期,第82页。
    (3)林涛:《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赴俄罗斯出席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新华社,2018年9月15日,http://news.southcn.com/international/content/2018-09/15/content_183329946.htm。
    (1)The Jamestown Foundation,“Russia’s Push for Militarization of the Arctic Continues,”June2018,https://jamestown.org/program/russias-push-for-militarization-of-the-arctic-continues/.
    (2)美俄在该地区的博弈日益常态化,双方对白令海峡分界线和东北航道的法律地位尚未达成共识;美国与加拿大关于波弗特海的边界和加拿大北极群岛附近水域的定位存在争议;俄罗斯与丹麦等国在北极海域大陆架的延伸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
    (3)Donald Gasper,“China and Russia Want to Develop Arctic Energy Resources Together,and US Disapproval May not Deter Them,”September 2018,https://www.scmp.com/comment/insightopinion/asia/article/2163719/china-and-russia-want-develop-arctic-energy-resources.
    (1)中俄言及的“冰上丝绸之路”是指从西北欧北部到海参崴,中间穿过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白令海峡的东北航道,这也是中国到欧洲最短的海上航线。
    (2)左凤荣、刘建:《俄罗斯海洋战略的新变化》,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1期,第134页。
    (3)涂春辉:《俄罗斯经济分析与展望》,MBA智库文档,2018年5月18日,https://doc.mbalib.com/view/21d04375bd6a9dfdf2ed2d0d812fc8f4.html。
    (1)王宇波:《俄2017年国防预算下降四分之一已不到中国三分之一》,观察者网,2017年3月25日,http://mil.news.sina.com.cn/world/2017-03-25/doc-ifycspxn9830771.shtml。
    (2)李大鹏:《新俄军观察》,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第161页。
    (3)Felix K.Chang,“The Unraveling of Russia’s Far Eastern Power,”Orbis,Vol.43,No.2,1999,pp.257-284.
    (1)以越南为例,从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起,俄罗斯不断加强同越南的军事合作:2009年6月,俄越签署了“基洛级”潜艇订单;次年3月,又签订了10亿美元的战机协议;与此同时,中越之间的南海争端自2010年起呈现激化之势。2013年8月,俄越国防部长会晤过程中签署了专家和军官培训的五年计划;同年,甚至出现了越南从俄罗斯采购新型战术导弹的消息。紧接着,2014年发生了中越“海洋石油981”事件,这也是21世纪以来中越之间较高层次的海上冲突事件。同年11月,俄罗斯“莫斯科”号巡洋舰在南中国海进行了演习,俄越签署了关于俄军舰在越南金兰湾停靠手续的协定。与越南的军事合作也是俄罗斯对中国防范心理的一种体现,从而给中国的海洋国土安全带来了更多不安因素,也不利于中俄海洋安全信任水平的进一步加强。
    (2)Gusevskaya N.Yu,Andrey Makarov and Xie Yilin,“Sino-Russian Cooperation:Prospects and Issues,”Proceedings of the 2017 2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Paris:Atlantis Press,2017,pp.1140-1145.
    (1)左凤荣、刘建:《俄罗斯海洋战略的新变化》,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1期,第134页。
    (1)这种现象在太平洋海域表现得更加明显,美国将中国视为对手,为了维护其领导地位,建立了包括美韩同盟、美日同盟、美菲同盟、美澳同盟等同盟体系,提高主要区域大国之间的分担比例,增加双边和多边海洋安全合作。中国也积极同东盟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开展海洋安全合作,同时也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防御和应对心理。在印度洋海域,中国海军的发展被印度认为是“侵略性”的,使印度更加迫切地希望与美国、日本、韩国及澳大利亚建立更加亲密的联盟。近年来,以中俄为海洋安全合作对象,“印太战略”语境下美、日、印联合的倾向也更加明显。2014年以来,日本和越南也加紧了海洋安全合作。就大西洋领域而言,美国主导的北约从西部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努力从未止步。
    (1)《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http://www.cme.gov.cn//info/2112.jspx。
    (2)参阅《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6)》,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年版,第261页。
    (1)Stephen Blank,“Which Way for Sino-Russian Relations?”Orbis,Vol.42,No.3,1998,pp.345-360.
    (2)“蓝色伙伴关系”指的是以海洋领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基础上建立伙伴关系。该倡议强调共担责任、共享利益;注重蓝色经济、绿色发展、合理有效地利用海洋资源。
    (1)祖立超:《俄罗斯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认知与政策选择》,载《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11期,第69页。
    (2)李新、胡贝贝:《欧亚全面伙伴关系:起源与路径》,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7年第6期,第69页。
    (3)《俄罗斯资深外交家为中俄区域合作提出具体建议》,中俄资讯网,2018年9月21日,http://www.chinaru.info/News/zhongekuaixun/54380.shtml。
    (4)赵隆:《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背景、制约因素与可行路径》,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8年第2期,第117页。
    (1)参见朱坚真:《中国海洋安全体系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
    (2)Mihoko Kato,“Japan and Russi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Dimension to Maritime Security Surrounding the Kuril Islands,”Unisci Discussion Papers,No.322013,p.213.
    (1)左凤荣、刘建:《俄罗斯海洋战略的新变化》,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1期,第135页。
    (1)Mark J.Valencia,“A Maritime Security Regime for Northeast Asia,”Asian Perspective,Vol.32,No.4,2008,pp.157-180.
    (2)Yong Soo Park,“China’s Energy Security Strategy: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Sino-U.SRel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Studies,Vol.3,No.2,2015,pp.30-40.
    (1)《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书(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2017年1月11日,http://www.scio.gov.cn/37236/37235/Document/1569421/1569421_2.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