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革命话语体系中“阶级”概念的演变、理解与塑造(1921—1937)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Evolution,Understanding,and Shaping of the Concept of “Class”in the CPC's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System( 1921—1937)
  • 作者:陈红娟
  • 英文作者:Chen Hongjuan;
  • 关键词:革命话语体系 ; 阶级 ; 阶级斗争” ; 划分阶级 ; 表达性建构
  • 中文刊名:ZGDS
  • 英文刊名:CPC History Studies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4-25
  • 出版单位:中共党史研究
  • 年:2018
  • 期:No.238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研究”(14CKS008)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GDS201804004
  • 页数:11
  • CN:04
  • ISSN:11-1675/D
  • 分类号:54-64
摘要
阶级"这一概念经历了从服务于国民革命话语体系到成为中共革命话语体系核心的转变,其政治功能亦实现了从"阶级联合"到"塑造敌我"的变迁。不同时期中共对"阶级"的理解并不相同,总体而言,存在一个由是否参加劳动、资产多寡等表层现象向经济结构、政治压迫等深层问题发展的过程。中共用"阶级"辨识革命敌我,透过"共同利益"规训革命成员的阶级意识和身份认同,并以文本、标语等文化衍生品为载体不断撒播阶级话语。由此,阶级革命的话语逐渐渗透到革命的日常生活,转变为革命动员的政治力量。
        The concept of"class"has undergone a transition from serving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system to becoming the core of the CPC’s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system,and its political functions have also changed from"the unity of the classes"to the"shaping of the enemies."During various periods,the CPC\has had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idea of"class."In general,this has been a process of developing from superficial problems,such as whether to participate in labor and the amount of assets,to deep-seated problems,such as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oppression.The CPC distinguished between enemies and ourselves through"class,"disciplined the class consciousness and identity of revolutionary members through"common interests,"and continued to spread class discourse through cultural derivatives,such as texts and slogans.As a result,the discourse on the class revolution gradually permeated revolutionary daily life and became a political force for revolutionary mobilization.
引文
(1)参见陈红娟:《〈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中“阶级”概念的源起、语义与理解(1900-1920)》,《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8期。
    (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77页。
    (1)[英]伊安·汉普歇尔-蒙克著,周保巍译:《比较视野中的概念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6页。
    (2)《孙中山选集》(上),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1页。
    (3)荆民:《何谓国民革命》,《野火》第127号,1927年11月1日。
    (4)冯自由编:《汪精卫先生文集》第1卷,三民公司,1910年,第2页。
    (5)《国民党广州市青年党员大会宣言》,《民国日报》(上海)1924年8月11日。
    (6)荆民:《何谓国民革命》,《野火》第127号,1927年11月1日。
    (7)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89-90页。
    (8)戴季陶:《新年告商界诸君》,《星期评论》第32号,1920年1月11日。
    (1)[美]本杰明·I.史华慈著,陈玮译:《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典藏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3页。
    (2)陶希圣:《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新生命》第1卷第10期,1928年10月1日。
    (3)《国民党为征求党员事敬告国民》,《民国日报》(上海)1925年5月4日。
    (4)《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1卷(1896-1927),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804页。
    (5)《汪精卫集》第3卷,光明书局,1929年,第66页。
    (6)《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2011年,第114页。
    (7)《汪精卫集》第3卷,第66页。
    (8)《蒋介石言论集(未刊稿)》第1集,中华书局,1964年,第197-200页;刘伯伦:《孙文主义与阶级斗争》,《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2月25日。
    (9)《汪精卫集》第3卷,第65页。
    (10)荆民:《何谓国民革命》,《野火》第127号,1927年11月1日。
    (1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186页。
    (1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233页。
    (1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322页。
    (1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69页。
    (1)述之:《国民党右派反革命的经济背景》,《向导》第82期,1924年9月10日。
    (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第317页。
    (3)独秀:《国民革命与劳动运动》,《向导》第71期,1924年6月18日。
    (4)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96页。
    (5)[美]阿里夫·德里克著,刘勇译:《新文化运动回顾---新文化思潮中的无政府主义及其社会革命观》,《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62页。
    (6)《陈独秀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19页。
    (1)罗豁:《阶级的觉悟》,《民国日报·觉悟》第23期,1921年6月23日。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中国共产党第一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名录(增订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第10页。
    (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38页。
    (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406、407页。
    (5)马格斯、安格尔斯著,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研究社,1920年,第2页。
    (6)《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3页。
    (7)超麟:《梁启超怎样了解中国的阶级斗争?》,《中国青年》第79期,1925年5月9日。
    (8)任卓宣:《国民革命与阶级争斗》,《赤光》第9期,1924年6月1日。
    (1)黄居仁:《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二),《广东青年》第3期,1926年3月31日。
    (2)《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72页。
    (3)参见《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0页。
    (4)参见王友明:《应当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5)《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59页。
    (6)[美]埃里克·奥林·赖特著,陈心想等译:《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59、560页。
    (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2-113页。
    (3)[英]伊安·汉普歇尔-蒙克著,周保巍译:《比较视野中的概念史》,第79页。
    (4)龙向洋主编:《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民国文献丛刊》(1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0-261页。
    (5)同人:《新辞源》,《文化批判》第4号,1928年4月15日。
    (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8页。
    (2)[美]费约翰著,李恭忠等译:《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导言”第25页。
    (3)欧阳淞、曲青山主编,李树泉分册主编:《红色往事:党史人物忆党史》第4册(军事卷),济南出版社,2012年,第22页。
    (4)李里峰:《中共党史研究的概念谱系刍议》,《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11期。
    (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37页。
    (6)李怡主编:《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巴蜀书社,2013年,第376页。
    (7)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7页。
    (8)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共上海区委文件)(1925-1926)》,内部资料,1986年,第52页。
    (9)《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49页。
    (1)Anthony R.Partkanis&Eilliot Aronson,Age of Proraganda:The Everyday Use and Abuse of Persuasion,W.H.Freeman&Henry Holt,2002,pp.76-79.
    (2)《傅斯年集》,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113页。
    (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12页。
    (4)《告中国的农民》,《共产党》第3号,1921年4月7日。
    (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84页。
    (6)《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81页。
    (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1册,第439页。
    (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96页。
    (3)向德彩:《革命歌谣中的阶级话语》,《浙江学刊》2014年第5期。
    (4)吴德坤主编:《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政治工作资料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2-25、45页。
    (1)吴德坤主编:《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政治工作资料选编》,第25、22页。
    (2)参见[法]保罗·利科尔著,陶远华等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9-200页。
    (3)参见卫公:《鲁迅与创造社关于“革命文学”论争始末》,《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