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张东荪“总解决”方案的形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ay Fourth Move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Zhang Dongsun's "Total Solution"
  • 作者:周月峰
  • 英文作者:Zhou Yuefeng;Institute of Modern China,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张东荪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 ; 阶级竞争 ; 革命
  • 英文关键词:Zhang Dongsun;;May Fourth Movement;;New Culture Movement;;class competition;;total solution;;revolution
  • 中文刊名:HZ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1-27
  • 出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58;No.257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研究系’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形成及演进”(14YJC770047)
  • 语种:中文;
  • 页:HZSD201901019
  • 页数:10
  • CN:01
  • ISSN:42-1040/C
  • 分类号:124-133
摘要
张东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在1918年进入思想界时,主张"创育新青年",并希望"创造一个青年结合,代表文化,改造社会,监督政治",以此让宪政回归正轨。此主张实际是回应在面对民初尝试共和挫败时"依靠何种势力"及"如何结合"的时代困惑。随着五四学生运动的爆发,在观察、参与、指导运动的过程中,张东荪的思想逐渐激进,形成一套以阶级竞争推翻中国现状的"总解决"方案,从改良走向革命。这意味着他从寄希望于青年,转变为依靠学界、工界、农界等平民阶级,同时从青年结合转变为阶级内部的结合与阶级之间的联合。在这一方案中,"各自革命"成为"总解决"之前的预备。
        Zhang Dongsun was a pivotal figure of New Culture Movement.When he entered into the intellectual circle in the year of 1918,his standpoint was to"nurture new youth ",hopefully creating an association of the youth,representing the culture to rebuild the society and supervise the government,so as to bring the Constitution to the normal path.Actually his standpoint was the reflection to the setbacks when Republican China was established,especially to the issues of"how to cohere the whole society" and"relying on which group ". With the breakout of May Fourth Movement,Zhang Dongsun,through observing,participating and directing the students' movement gradually became more radical and eventually formed his agenda of"total solution" to overthrow the situation of China then by the method of class competition.This means that his hope is up to students,workers,farmers rather than the youth only,and his emphasize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association of the youth to the alliance of different classes.In his project,"individual reform "is the preparation of the"total solution".
引文
(1)陈端志:《五四运动之史的评价·献辞》(1935年5月4日),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第3页。
    (2)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子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6页。
    (3)(张)东荪:《请愿与群众运动》,《时事新报》1919年9月1日第1张第1版。
    (4)邓中夏:《上海的报纸》(1924年2月23日),《邓中夏全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03页。
    (5)1920年尚在湖南的舒新城曾向三位新文化运动领袖求助,除胡适、陈独秀外,便是张东荪。可以说,在舒新城眼中,张东荪至少一度曾与胡、陈齐名。参见张仲民:《时代思潮的地方回应——舒新城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民国研究》2009年第2期。
    (6)本文“革命”一词取较宽泛的含义,不限于政治层面的“暴力行动”,而是指从根本上改变既存状态,并往往诉诸非常规的方式。参见罗志田:《士变: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读书人的革命情怀》,《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4-141页。
    (7)茅盾:《客座杂忆——〈新青年〉谈政治之前后》,《茅盾全集》第12卷,“散文二集”,合肥:黄山书社,2012年,第108页;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茅盾全集》第35卷,“回忆录一集”,第218-219页。
    (8)参见左玉河:《五四时期张东荪的中西文化观》,《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邱若宏:《论新文化运动中的张东荪》,《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左玉河:《上海: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容忽视的另一个中心——以五四时期张东荪在上海的文化活动为例》,《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高波:《新旧之争与新文化运动的正统问题——以张东荪与傅斯年等人的论争为中心》,《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沙文涛:《张东荪、〈时事新报〉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第4期;王欣:《张东荪民主思想研究(1919—1949)》,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高波:《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1886—1932)》,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罗志田教授已注意到“问题与主义”之争中张东荪所持的“总解决”方案。参见罗志田:《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认识》,《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3-94页。
    (9)张东荪:《我亦谈谈梁任公辛亥以前的政论》,《自由评论》1936年第19期,第6页;张东荪:《我的检讨》(手稿,1952年),北京大学综合档案室,案卷编号:Yj52044。
    (10)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卷,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第70页。
    (11)杨铨(杏佛):《民国十三年之学术观》,《申报》1924年10月10日“国庆纪念增刊”第10版。
    (12)常乃惪:《中国文化小史》,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第172页。
    (13)(张)东荪:《归来杂话》(二续),《时事新报》1917年4月5日第2张第3版;(张)东荪:《勿堕落》,《时事新报》,1917年4月10日第1张第2版。半年多之后,张东荪仍认为:“时局之纷纠至今日而极矣。主张武力者果有解决之实力否,吾不能无疑。主张调和者果有调停之诚意否,吾尤不能无疑。简直言之,无办法而已。”心(张东荪):《无办法》,《时事新报》1917年11月20日第2张第2版。
    (14)引文“求所以下手之方而不可得”、“唯有先尽其在我,此治己之谓也”出自张君劢日记,转引自王世充:《追忆君劢先生》,《传记文学》第28卷第3期,1976年3月。
    (15)(张)东荪:《前途》,《时事新报》1918年9月2日第1张第2版。
    (16)(张)东荪:《勿堕落》,《时事新报》1917年4月10日第1张第2版。
    (17)熊正理:《熊正理致张东荪书》(1919年3月2日),《时事新报》1919年4月12日“学灯”第3张第4版。
    (18)(张)东荪:《勿堕落》,《时事新报》1917年4月10日第1张第2版;(张)东荪:《政治意识》,《时事新报》1919年1月20日第1张第2版。
    (19)(张)东荪:《政治意识》,《时事新报》1919年1月20日第1张第2版。
    (20)(24)(张)东荪:《新局面与新思想》,《时事新报》1919年4月14日第1张第1版。
    (21)(张)东荪:《和议不成问题》,《时事新报》1919年5月18日第1张第1版。
    (22)(张)东荪:《洗成白纸》,《时事新报》1919年5月16日第1张第1版;(张)东荪:《青年政府》,《时事新报》1919年5月17日第2张第1版。
    (23)(张)玉麟:《治标与治本》,《时事新报》1919年5月20日第2张第1版。
    (25)《杭州快信》,《时事新报》1919年5月24日第2张第1版;(张)东荪:《痛快》,《时事新报》1919年5月24日第2张第1版。
    (26)陈独秀:《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对外对内两种彻底的觉悟》(1919年5月26日),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7页。
    (27)张东荪:《从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的话说起》(1948年5月1日),杨琥编:《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历史记忆与历史解释(1919—1949)》,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62页。
    (28)本段与下一段引文见(张)君劢:《吾辈与政党》,《时事新报》1917年12月27日第1张第2版。
    (29)(张)东荪:《精神开放与政治开放》,《时事新报》1918年12月22日第1张第2版。
    (30)(32)(张)东荪:《答若愚君》,《时事新报》1919年1月25日第1张第2版。
    (31)(张)东荪:《赎罪》,《时事新报》1918年12月4日第1张第2版。
    (33)(张)东荪:《地方自治之先决问题》,《时事新报》1919年2月18日第1张第1版。
    (34)(张)东荪:《青年与国是》,《时事新报》1919年3月24日第1张第1版。
    (35)(张)东荪:《精神生活与舆论政治》(中),《时事新报》1918年12月18日第1张第2版。
    (36)(张)东荪:《全国青年其速兴》,《时事新报》1919年5月7日第1张第1版。
    (37)(张)东荪:《全国学生联合会之组织问题》,《时事新报》1919年6月4日“学灯”第3张第3版。
    (38)张东荪致胡适信,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4卷,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218-219页。
    (39)(张)东荪:《敬告救国运动的全国人士》,《时事新报》1920年2月12日第1张第1版;张东荪:《中国民族的良心》(1947年4月28日),杨琥编:《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历史记忆与历史解释(1919—1949)》,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38页。
    (40)(张)东荪:《坚决的办法》,《时事新报》1919年5月8日第1张第1版。
    (41)(张)东荪:《工人之觉悟》,《时事新报》1919年5月19日第1张第1版。陈独秀后来主张“店员伙计们”应“另外组织一个商业联合”,也认为需要模仿学生的联合组织,他说:“各校学生的联合组织成绩很好,我盼望各种劳动团体和他们接近,请他们帮助,我也盼望他们恳恳切切的来做你们的朋友。”陈独秀:《告北京劳动界》(1919年12月1日),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1页。
    (42)戴季陶:《中国人的组织能力》(1919年6月8日),唐文权、桑兵编:《戴季陶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879页。
    (43)(张)东荪:《省治运动——“五四”、“六三”以后的新倾向》,《时事新报》1920年9月24日第2张第1版。
    (44)(张)东荪:《罢课后的坚决办法》,《时事新报》1919年5月25日第1张第1版;(张)东荪:《责任之自觉》,《时事新报》1919年5月26日第1张第1版。
    (45)(张)东荪:《玉麟〈实力〉按语》,《时事新报》1919年5月30日第2张第1版。
    (46)(张)玉麟:《实力》,《时事新报》1919年5月30日第2张第1版。
    (47)(张)东荪:《为罢市告吾可敬之商界》,《时事新报》1919年6月6日第1张第1版。
    (48)(张)东荪:《人类之三大要素》,《时事新报》1919年4月6日第1张第1版。
    (49)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连载起自《时事新报》1919年5月19日“学灯”第3张第3版;恩格斯的《各国社会党之情形及社会主义之概论》连载起自《时事新报》1919年7月12日“学灯”第3张第3版;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连载起自《时事新报》1919年7月25日“学灯”第3张第3版。张东荪在1920年5月为读者推荐马克思作品时说:“浅学如仆,仅得见其《共产党宣言》与《资本论》二著”。《通讯(张东荪致鲁赟)》,《时事新报》1920年5月1日“学灯”第4张第2版。
    (50)(张)东荪:《阶级竞争》,《时事新报》1919年7月13日第2张第1版。
    (51)张东荪在此处谈阶级竞争,很可能受数天前李大钊《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的影响。李大钊:《阶级竞争与互助》,《每周评论》第29期,1919年7月6日第2版。
    (52)(54)(63)(张)东荪:《答徐佛苏先生》,《时事新报》1919年7月21日第1张第1版。
    (53)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1919年11月),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第121、126页。需要指出的是,陈独秀的“阶级争斗”当指“社会主义之阶级竞争为无产者向有产者而争”,也并非当时张东荪之主张。
    (55)(张)东荪:《效率与新思潮》,《时事新报》1919年7月21日第2张第1版。
    (56)(张)东荪:《答某记者》,《时事新报》1919年10月27日第2张第1版。
    (57)胡适后来回忆说,他当年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亦是针对“阶级战争”论而发,成为其“政论的导言”。后来常有研究者认为胡适“问题与主义”一文针对马克思主义。其实胡适当时针对范围更为宽泛,在其记忆的直观印象中,“索性把‘社论’、‘时评’都取消了”一句无疑指张东荪。张东荪虽未直接加入“问题与主义”之争,但显然一直关注,其“总解决”的提出,也有回应“问题与主义”的一面。胡适:《我的歧路》(1922年6月18日),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70页。
    (58)(张)东荪:《“新思想”与“新运动”》,《时事新报》1919年9月2日“学灯”第3张第3版,
    (59)(张)东荪:《如何有效》,《时事新报》1919年5月28日第2张第1版;(张)东荪:《能告一段落否?》,《时事新报》1919年6月11日第1张第1版。
    (60)(64)(张)东荪:《向下的工夫》,《时事新报》1919年6月26日第2张第1版。这一点事实上应该是对学生运动有保留的胡适所赞成的,但因为张东荪主张背后仍有一“总解决”,故为强调研究问题、点滴改造的胡适所针对。胡适:《新思潮的意义》(1919年11月1日),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1卷,第691-700页。
    (61)(张)东荪:《零碎解决与总解决》,《时事新报》1919年9月22日第1张第1版。
    (62)记者:《独得之秘》,《时事新报》1919年7月30日第2张第1版。当时即有人意识到,“于施行总攻击的前,先得有长期的预备。所以难免有人责难说,假使在预备总攻击的时候,无声无臭的过日子,未免不被人压服到不能攻击的地步”。(庆邦:《零碎攻击与总攻击》,《时事新报》1919年11月21日第1张第1版。)
    (65)(张)东荪:《势力与决心》,《时事新报》1919年9月24日第1张第1版。
    (66)张东荪在民初回忆:“当清末造,不佞与三数友人,聚谈于东京,愤政治改革之无术,乃欲先从事于社会改良,即所谓Social Reform者,以为预备焉。”到1917年时他又说“二十年以来所未能解决之大问题,即借政治之力改善社会乎,抑借社会之力促进政治乎是也”。张东荪:《中国之社会问题》,《庸言》第1卷第16号,1913年7月16日,第1页;(张)东荪:《漫言》(一),《时事新报》1917年9月6日第1张第2版。
    (67)(张)东荪:《能动的精神与平时的群众力》,《时事新报》1919年9月25日第1张第1版。
    (68)张东荪在《各自改造》一文中提出“各自革命”,说:“甚么是各自革命?第一从‘界’说起,就是各界自己革自己的命。甲界革甲界的命,乙界革乙界的命;在甲界内,甲业革甲业的命,乙业革乙业的命;在甲业内,甲部分革甲部分的命,乙部分革乙部分的命。第二从‘地方’说起,各地方自己革自己的命,在一地方内,各部分革各部分的命。必有无数的小革命方能有一个真正的大革命。”又解释说因为“革命两个字人家容易误会”,乃改用“改造”。(张)东荪:《各自改造》,《时事新报》1919年9月26日第1张第1版。
    (69)(张)东荪:《“新思想”与“新运动”》,《时事新报》1919年9月2日“学灯”第3张第3-4版。“共同用全力去培植新思想的基础”出自文末的“丁晓先述感”。
    (70)(张)东荪:《各自改造》,《时事新报》1919年9月26日第1张第1版。
    (71)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64页。
    (72)不过,在更后起的话语中,却又成为“最尚个人私利”的知识阶级,需要“先自改造”。(张)东荪:《知识阶级与劳动阶级》,《时事新报》1919年10月4日第1张第1版。
    (73)胡适:《五四运动是青年爱国的运动》(1960年5月4日),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22卷,第80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