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的政治”还是“活人的政治”——传统谥法的政治学意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olitics of the Dead”,or “Politics of the Living”: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Posthumous Titles in Traditional China
  • 作者:俞可平
  • 英文作者:Yu Keping;
  • 关键词:传统文化 ; 中国政治 ; 政治评价 ; 官本主义 ; 谥法 ; 活人的政治
  • 中文刊名:WSZZ
  • 英文刊名: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y
  • 机构: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1-05
  • 出版单位:文史哲
  • 年:2019
  • 期:No.370
  • 语种:中文;
  • 页:WSZZ201901007
  • 页数:12
  • CN:01
  • ISSN:37-1101/C
  • 分类号:42-52+168
摘要
谥法是给予逝者某种名誉称号的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悠久的典制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官本主义的基本制度设计之一。制定谥法的直接目的是"劝善惩恶",激励人们忠君爱国,名垂青史。然而,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谥法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强化等级特权、制造政治合法性和引导政治评价,从根本上说,则是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特权阶级的专制统治。谥法是对死者的盖棺定论,但这种关于"死人的政治"的每一环节,无不体现着现实政治需要和生者的权力争斗,它实质上是一种"活人的政治"。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谥法对今天的现实社会生活仍然有着某种潜在的影响。努力消除谥法制度强化等级特权的消极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光大其惩恶扬善的积极作用,仍然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Shifa(principles of conferring posthumous titles)is one of the longest-running institutions in Chinese history,and one of the basic institutional desig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fficialism.The direct purpose of developing the shifasystem was to"exhort good and punish wrongdoing,"incentivizing people to be loyal to their lord and love their country to earn their place in history.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science,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shifasystem was to strengthen hierarchy and privilege,to manufacture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to steer political appraisals.Fundamentally,it worked to serve the despotic rule of the privileged class,of which the emperor was most representative.Shifameant calling judgment only after death,but there is not a single element of this"politics of the dead"that did not reflect a real-life political need or the power struggles of the living.In reality,it was a "politics of the living."As an important and long-prevailing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oday shifacontinues to have a certain kind of latent influence on society.At a new moment in history,rooting ou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shifasystem in strengthening hierarchical privilege,and giving genuine play to its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virtue and punishing vice,remains an important task for us today.
引文
(1)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23页。
    (1)范宁集解,杨士勋疏,夏先培整理,杨向奎审定:《春秋穀梁传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0页。
    (2)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07页。
    (3)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卷三《谥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7页。
    (4)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69 71页。
    (5)参见苏洵撰,王小红校点:《谥法》,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
    (6)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八《史林十·遹敦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册,第895 896页。
    (7)汪受宽:《谥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8、16页。
    (8)郭沫若:《谥法之起源》,见《金文丛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100 112页。
    (9)彭裕商:《谥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0)杜勇:《金文“生称谥”新解》,《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11)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谥略·序论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上册,第785页。
    (1)汪受宽:《谥法研究》,第13页。
    (2)彭裕商:《谥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
    (3)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625 627页。
    (4)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36页。
    (5)俞可平:《官本主义引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政治学反思》,《学术前沿》2013年第5期。
    (1)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0页。
    (2)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4页。
    (3)宋敏求撰,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9页。
    (4)嵇璜:《清朝通志》卷五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朱彭寿:《旧典备正》,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9页。
    (6)田冰:《明代官员得谥因素探析》,《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7)陈康褀:《郎潜纪闻初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0页。
    (1)汪受宽:《谥法研究》,第31 32、61页。
    (2)曾敬涵:《合法性研究:中西方学者为何看法如此不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5期。
    (3)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第72页。
    (4)汪受宽:《谥法研究》,第45页。
    (1)汪受宽:《谥法研究》,第36 37页。
    (2)刘泽华、侯东阳:《论帝王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学术月刊》1993年第11期。
    (3)陈康褀:《郎潜纪闻二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70页。
    (4)潘洪钢:《论清代谥法》,《文史哲》2007年第2期。
    (1)王钦若等编纂:《册府元龟》卷五九六《谥法》,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6851 6852页。
    (2)汪受宽:《谥法研究》,第38页。
    (3)程颐:《为家君上宰相书》,程颢、程赜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91页。
    (1)李佳:《明代官员“忠”谥考论》,《求是学刊》2014年第2期。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六《王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249页。
    (3)班固:《汉书》卷二《惠帝纪》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6页。
    (4)王泉根:《中国谥号的文化解析》,《文化学刊》2015年第10期。
    (5)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6页。
    (1)杨果、赵治乐:《宋人谥号初探》,《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2)梁章钜撰,吴蒙校点:《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8页。
    (3)潘洪钢:《论清代谥法》,《文史哲》2007年第2期。
    (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页。
    (1)王泉根:《中国谥号的文化解析》,《文化学刊》2015年第10期。
    (2)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卷一《周语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页。
    (1)梁章钜撰,吴蒙校点:《浪迹丛谈续谈三谈》,第39页。
    (2)潘洪钢:《论清代谥法》,《文史哲》2007年第2期。
    (3)宋敏求撰,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第29页。
    (4)汪受宽:《谥法研究》,第13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