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阶层地位认同偏移:流动观与网络观的双重视角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eviation of Stratum and Status Identification of Urban Residents: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Mobility and Network View
  • 作者:张顺 ; 梁芳 ; 李姚军
  • 英文作者:Zhang Shun;Liang Fang;Li Yaojun;
  • 关键词:阶层地位认同偏移 ; 社会流动 ; 社会网络相对位置
  • 中文刊名:SDSK
  • 英文刊名: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5-05
  • 出版单位:山东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285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学科视野中的社会网络分析模型”(项目编号:13&ZD177);; 阐释党的十九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招标项目“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机制与对策”(项目编号:18VSJ094)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DSK201905012
  • 页数:11
  • CN:05
  • ISSN:37-1053/C
  • 分类号:67-77
摘要
本文从流动观与网络观的双重视角,全新解释了城市居民阶层地位认同偏移现象。我国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主要受到两种因素影响:其一,"认同惯性"机制使得人们的地位认同偏向父代地位,即代际向上流动者地位认同偏下,向下流动者地位认同偏上。其二,人际网络中的"镜像机制"使得人们阶层认同发生偏移。当人们社会网络的平均阶层地位低于自身,意味着他们大多与低于自己阶层地位的居民交往,与低地位者交往,将降低人们对其阶层地位认同,导致阶层地位认同向下偏移;反之,则阶层认同向上偏移。因此,城市居民阶层地位认同偏移现象不但具有社会结构根源,也是反映我国城市社会开放性与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引文
(1)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二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229页。
    (2)Karl Mannheim,1952,“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In Paul Kecskemeti(ed),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Collected Works,New York:Routledge,1952,pp.276-322.
    (3)参见刘精明、李路路:《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张顺、梁芳:《城市居民网络精英关联度与主观阶层地位认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人民内部矛盾研究”课题组:《城市人口的阶层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4)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社会》2005年第1期。
    (5)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结构模型》,《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6)刘欣:《转型期中国大陆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赵延东:《“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成因及其后果》,《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社会》2005年第1期。
    (7)刘欣:《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8)陈光金:《不仅“相对剥夺”,还有“生存焦虑”——中国主观认同阶层分布十年变迁的实证研究(2001-2011)》,《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9)冯仕政:《中国社会转型的阶级认同与社会稳定》,《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10)高勇:《地位认同为何下移:兼论地位层级认同基础的转变》,《社会》2013年第4期。
    (11)陆益龙:《乡村居民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认同:结构抑或建构——基于2006CGSS的实证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陆益龙:《态度、认同与社会分层的主观建构——基于2008CGSS的描述性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2)李春玲:《社会阶层身份认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3)范晓光、陈云松:《中国城乡居民的阶层地位认同偏差》,《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5期。
    (14)范晓光、陈云松:《中国城乡居民的阶层地位认同偏差》,《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5期。
    (15)Glen H.Elder,Jr.,“The Life Course as Developmental Theory”,in Child Development,Vol.69(February 1998),pp.1-12.
    (16)参见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119页。
    (17)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
    (18)范晓光、陈云松:《中国城乡居民的阶层地位认同偏差》,《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5期。
    (19)刘欣:《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0)Mark 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1(November 1985),PP.481-510.
    (21)参见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3页。
    (22)Joel M.Podolny,“A Status-Based Model of Market Competition”,i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8(January 1993),pp.829-872.
    (23)张顺、梁芳:《城市居民网络精英关联度与主观阶层地位认同——基于JSNET 2014八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5期。
    (24)本次调查数据详细调查了城市人口的求职状况,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数据是指被访者初职入职时父母地位较高一方的地位为基准,而不是常采用的14岁时父母亲的职业地位状况。
    (25)Yaojun,Li,Shun Zhang,Jiaoxun Kong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and Britain:A Comparative Study",i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Research,Vol.5(January 2015),pp.20-34.
    (26)同时本文用另一种方法衡量自变量与因变量:将受访者与父代地位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SEI)等距划分成5等级,从高到低分别赋值5、4、3、2、1。用这种方法衡量代际流动、社会网络相对位置、阶层认同偏移,这种方法与EGP分层测量方法的实证结果完全一致。
    (27)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28)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9)Stephen Adair,“Immeasurable Differences:A Critique of the Measures of Class and Status Used in the General Social Survey”,in Humanity and Society,vol.25(February 2001),pp.57-84;Yanjie Bian,John R.Logan,“Market Transition and Persistence of Power: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61(October 1996),pp.739-758;Carlton A.Hornung,“Social Status,Status Inconsistency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2(September 19-77),pp.623-638;Elizabeth Goodman,Bin Huang et.al.“Perceived Socioeconomic Status:A New Type of Identity That Influences Adolescents’ Self-Rated Health” in Journal of Adolescents Health,Vol.41(November 2007),pp.479-487;Jackman Mary R,Jackman Robert W,“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38:45-49.
    (30)1-exp(0.638)=0.89,exp(-1.261)=0.283,其他计算方法相同。
    (31)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
    (32)尹虹潘、刘姝伶:《中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基于2000—2009 年数据的全国人口细分算法》,《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4期。
    (1)参见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张顺、祝毅:《城市居民代际职业流动性变迁及其阶层差异》,《中国人口科学》2017年第3期。
    (2)参见范晓光、陈云松:《中国城乡居民的阶层地位认同偏差》,《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5期;雷开春:《白领新移民的地位认同偏移及其原因分析》,《青年研究》2009年第4期;仇立平、韩钰:《中国居民阶层地位认同偏移研究》,《社会发展研究》2015年第1期;张兆曙、卢福营:《客观地位分层与主观地位认同》,《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