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人文交流的现状、基础及挑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Arab States: Current Trends,Basis and Challenges
  • 作者:包澄章
  • 英文作者:Bao Chengzhang;
  • 关键词:中阿关系 ; 人文交流 ; 阿拉伯国家 ; 中阿战略伙伴关系
  • 英文关键词:Sino-Arab Relations;;People-to-People Exchanges;;Arab States;;China-Arab Strategic Partnership
  • 中文刊名:XYFZ
  • 英文刊名:West Asia and Africa
  • 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2-10
  • 出版单位:西亚非洲
  • 年:2019
  • 期:No.264
  • 基金:201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的战略布局与运行机制研究”(15JZD033)的中期成果;; 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建设项目;; 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英才海外研修计划”;; 校级重大科研项目“当代中国中东外交战略研究”的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XYFZ201901008
  • 页数:21
  • CN:01
  • ISSN:11-1150/C
  • 分类号:142-162
摘要
人文交流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开展集体合作和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双方各领域合作的民意基础。近年来,中阿人文交流与合作成果丰硕,突出体现在教育合作、学术研讨、图书出版、媒体传播和民间交流五个方面。中阿关系的整体提升、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各自对外交往中地位的上升、中阿文明和价值观的互通性,为中阿人文交流奠定了现实基础。当前,中阿人文交流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合作领域日益拓宽,互动层次愈加丰富,对青年交流的重视度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双方的人文交流仍面临阿拉伯地区局势动荡、国情差异、话语干扰、软硬件建设滞后、文化产品供给有限和文化传播精准度不高等挑战。未来,中阿双方需从完善人文交流的战略布局、加强品牌塑造能力、提升人文交流体验度、增强相互间直观认知、设立中阿人文交流基金会、用好在华阿拉伯留学生资源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人文交流与合作。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act as a key element in collectiv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rab states,and consolidate public basis for Sino-Arab cooperation in all fields.In recent years,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have yielded fruitful results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al cooperation,academic research,book publishing,media communication,and non-governmental exchanges.The basis of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Arab states lies in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Sino-Arab relations,the rise of significance of China and Arab countries in their respective foreign relations,and shared valu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Arab civilization.Due to this basis,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of policy support,broadened fields of cooperation,abundance of interaction levels,and more significance attached to youth exchanges in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Arab world.Meanwhile,challenges are yet facing the two sides,such as turmoil in the Arab world,differences in national conditions,discourse interference,lack of specialized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talents,limited supply of cultural products,and inaccuracy of communication.To further deepen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China and Arab states need to rationaliz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ir strategic resources of cultural exchanges,strengthen brand-building efforts,enhance the sensual experience of exchanges,promote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culture,establish a specialized foundation dedicated to China-Arab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and mobilize enthusiasm of Arab students in China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changes.
引文
(1)柴如瑾:《中外人文交流的新方向》,载《光明日报》2018年2月8日。
    (2)陈越洋:《阿拉伯文化在中国:以二十世纪为例》,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3)丁俊:《论中国与伊斯兰国家间的“民心相通”》,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16年第3期,第61~74页。
    (4)[苏丹]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阿中友好关系中的民间外交》,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6期,第10~18页。
    (5)古萍:《中国与摩洛哥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建设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7年5月。
    (6)田艺琼:《中国对沙特阿拉伯的人文外交研究》,载周烈、肖凌:《阿拉伯研究论丛》2015年第2期,第146~160页。
    (7)单思明:《中国与埃及人文外交研究》,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5月。
    (8)金忠杰、李红梅:《试论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和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载《回族研究》2014年第3期,第97~103页。
    (9)王南:《中阿媒体交流与合作刍议》,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第1期,第33~41页。
    (10)贾伶:《中阿友好城市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第6期,第45~52页。
    (11)阿拉伯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地区,按照中国外交部的管理区划,西亚北非司主管12个西亚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也门、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和7个北非阿拉伯国家(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突尼斯、利比亚、苏丹、埃及);非洲司主管3个东非阿拉伯国家(吉布提、索马里和科摩罗)。
    (12)阿拉伯国家现有3个地区组织:一是阿拉伯国家联盟,成立于1945年3月,总部位于埃及开罗,下设阿拉伯教科文组织;二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成立于1981年5月,秘书处设在沙特利雅得,包括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巴林和阿曼6个成员国;三是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成立于1989年2月,包括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和毛里塔尼亚五国,多年没有正常活动。
    (13)武芳:《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载王正伟:《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0·第一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
    (14)全文参见《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2016年1月),载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1/13/c_1117766388.htm,2017-05-02。
    (15)《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18年至2020年行动执行计划》(北京,2018年7月10日),载中阿合作论坛网站:http://www.cascf.org/chn/lthyjwx/bzjhy/dbjbzjhy/t1577009.htm,2018-08-01。
    (16)《阿拉伯学院副院长一行参加全国阿拉伯语专业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研讨会》,载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网站:http://arabic.nxu.edu.cn/info/1112/1615.htm,2018-08-10。
    (17)阿拉伯国家的孔子学院分布情况为:黎巴嫩1所,约旦2所,阿联酋2所,巴林1所,埃及2所,苏丹1所,摩洛哥3所;孔子课堂分布情况为:埃及3所(实际数量可能与官方统计数字有所出入),突尼斯1所,科摩罗1所。参见孔子学院网站: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2018-06-30。
    (18)以埃及为例,当前埃及有14所高校开设了中文专业,有中文系本科生2 160人左右,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100人,业余学习中文的有近2 400人。参见于杰飞:《绵绵相润久久为功——中埃人文交流这五年》,载《光明日报》2017年12月16日。
    (19)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研究中心:《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阿集体合作站上新起点:“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成就与展望》(2018年5月),中阿合作论坛网站,第17~18页,http://www.chinaarabcf.org/chn/zagx/gjydyl/P020180614580301500634.pdf,2018-07-30。
    (20)近五年来,采用“使馆+部委/政府机构”模式的研讨会包括由中国驻阿联酋大使馆和阿联酋经济部联合主办的“新丝路、新思路”研讨会(2015年11月2日,迪拜),由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和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合作区联合主办的“中非经济合作区建设合作的成效与经验”研讨会(2018年4月17~18日,开罗);采用“使馆+智库”模式的研讨会主要包括由中国驻也门使馆与也门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丝绸之路与也门”研讨会(2014年5月26日,萨那),由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和埃及地区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复兴丝绸之路”研讨会(2014年6月18日,开罗),由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和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与中东热点问题”研讨会(2016年10月31日,开罗),由中国驻约旦大使馆和约旦《言论报》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约建交四十周年双边关系”研讨会(2017年5月8日,安曼),由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埃及内阁信息与决策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埃关系现状与未来”研讨会(2017年11月28日,开罗);采用“使馆+企业”模式的研讨会主要包括由中国驻沙特大使馆和沙特阿吉兰全球集团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中沙企业青年精英研讨会;采用“使馆+学术组织”模式的研讨会主要包括由广东省作家协会、约旦作家协会和中国驻约旦大使馆联合主办的中约文化研讨会(2016年12月10日,安曼);采用“使馆+高校”模式的研讨会有由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和科威特大学联合主办的中科共建“一带一路”研讨会(2017年4月19~20日,科威特城)。采用“高校+地区组织/学术组织”模式的研讨会主要包括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阿拉伯翻译组织和阿拉伯翻译家协会协办的“翻译与中阿人文交流”国际研讨会(2016年6月4~5日,上海)。
    (21)这类研究以“发展报告”命名的皮书居多,包括《中东地区发展报告》《中东发展报告》《阿拉伯发展报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发展报告》等。
    (22)这类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刘中民:《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李意:《当代中东国家政治合法性中的宗教因素》,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年版;马晓霖:《中东观察:2011—2016》,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年版;倪晓宁:《石油与阿拉伯世界经济变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戴晓琦:《阿拉伯社会分层研究:以埃及为例》,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3)这类研究包括但不限于:金贵:《埃及经贸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李福泉:《从边缘到中心:黎巴嫩什叶派政治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王新刚:《现代叙利亚国家与政治》,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廖百智:《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历史与现实》,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版。
    (24)这类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孙德刚:《冷战后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理论与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陈越洋:《阿拉伯文化在中国:以二十世纪为例》,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郭应德:《中国阿拉伯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5)2016年以来阿方出版的相关图书包括:纳比勒·阿里·苏鲁尔:《中国现象: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经验和外交关系发展(1990—2015)》,[黎巴嫩]的黎波里:现代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阿卜杜·穆因·沙瓦夫:《即将到来的东方巨人:中国会统治世界吗?》,开罗和大马士革:阿拉伯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穆娜·尤尼斯·侯赛因的《政治社会主义与市场资本主义:中国的经济发展》、阿卜杜·卡迪尔·丹丁:《中国的崛起与能源挑战》,安曼:作家学术中心,2016年版;加法尔·卡拉尔:《苏丹—中国关系:1956—2011》,贝鲁特:阿拉伯统一研究中心,2016年版;法特赫拉·瓦尔乌鲁:《我们和中国:回应第二次飞跃》,卡萨布兰卡:阿拉伯文化中心,2017年版;塔里克·阿卜杜·马吉德:《中国—阿联酋经贸关系发展战略》,安曼:阿姆贾德出版社,2017年版;哈吉·卡提玛:《中国的脱贫政策:阿尔及利亚与中国的案例研究》,阿尔及尔:旗帜出版社,2017年版;艾哈迈德·赛义德·内贾尔:《埃及、阿拉伯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模式的未来》,贝鲁特:伊本·鲁什德出版社,2018年版;法赫米·侯赛因:《中国经济改革的新征程》,利雅得:沙特国王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瓦西克·阿里·穆萨维:《中国龙:全球经济帝国》,安曼:时日出版社,2018年版。
    (26)201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7)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研究中心:前引报告,第21页。
    (28)中阿网网址:http://www.china-arab.com。
    (29)阿拉伯信息交流中心网站网址:http://www.arabsino.com。
    (30)半岛中文网网址:http://chinese.aljazeera.net。
    (31)沙特通讯社中文版网站网址:https://www.spa.gov.sa/home.php?lang=ch。
    (32)埃及国家信息服务中心网站网址:http://www.sis.gov.eg/?lang=zh-CN。
    (33)“阿拉伯人看中国”网站网址:http://www.chinainarabic.org。
    (34)王有勇:《中阿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未来——从中埃教育合作谈起》,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1期,第58页。
    (35)陈昊苏:《民间外交论》,http://www.cpaffc.org.cn,2018-08-01。
    (36)张荣:《中阿民间交流的现状及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智库建设系列讲座,2017年6月12日。
    (37)2016年“中埃文化年”是中国首次同阿拉伯国家举办的文化年,期间两国共同举办了约150项文化交流活动,内容包括文化、艺术、翻译出版、电影电视、体育及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地点覆盖两国25个重要省市。其中,中方在埃及举办了89场文化活动,包括舞蹈、音乐、武术等文艺表演和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活动吸引了约8.6万人次直接参加,在社交媒体观看活动视频、留言点赞等间接参与的有500万人次,基本上覆盖了埃及当地各个阶层民众。参见韩晓明:《打造中埃文化传播“升级版”》,载《人民日报》2017年3月22日。
    (38)习近平:《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18年7月10日,北京),载《人民日报》2018年7月11日。
    (39)参见孙德刚:《中国参与中东地区冲突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载《西亚非洲》2015年第4期,第79~97页。
    (40)这组专题包括6篇文章,即马立克·奥尼的《主导性语境:中国崛起至“两极分化”》,穆罕默德·努埃曼·贾拉勒的《文明复兴: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拥有何种未来?》,侯赛因·伊斯玛仪的《经济优先:发展模式转变对中国崛起前景的影响》,萨米·萨拉米的《渐进式扩张:中国制定外交政策工具的辩证过程》,瓦利德·阿卜杜·哈伊的《谨慎参与:“平衡”政策是否限制了中国在中东的角色?》和内利·凯马勒·埃米尔的《延长领导任期:中国确立国际多元主义支柱的战略》。参见《国际政治》(阿拉伯文)2017年第1期, http://www.siyassa.org.eg/IssueSupplements/1085.aspx,2017-12-20。
    (4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载《人民日报》 2017年10月28日。
    (42)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2016年1月21日),载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2016-01-22。
    (43)《王毅:习近平主席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是引领中阿关系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外交部网站, http://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dnzt_674981/qtzt/ydyl_675049/zyxw_675051/t1162627.shtml,2017-06-10。
    (44)刘锴、潘晓菁:《阿盟愿继续加强与中国文化合作》,载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8/06/c_1119347067.htm,2017-10-02。
    (45)参见《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2016年1月),载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 com/world/2016-01/13/c_1117766388.htm,2017-05-02。
    (46)相关成果参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研究中心:前引报告。
    (47)贾平凡、严瑜:《中阿集体合作扮靓“一带一路”》,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7月3日。
    (48)同上文。
    (49)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研究中心:前引报告,第22页。
    (50)“百千万”工程包括落实“丝路书香”设想,开展100部中阿典籍互译;加强智库对接,邀请100名专家学者互访;提供1 000个阿拉伯青年领袖培训名额,邀请1 500名阿拉伯政党领导人来华考察,培育中阿友好的青年使者和政治领军人物;提供1万个奖学金名额和1万个培训名额,落实1万名中阿艺术家互访。
    (51)一些学者提出,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应形成“大多边带动小多边,小多边促进双边,双边推动大小多边”的互动态势,这种互动模式同样适用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参见王友明:《构建中拉整体合作机制:机遇、挑战及思路》,载《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3期,第105~117页。
    (52)参见《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2016年1月),载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 com/world/2016-01/13/c_1117766388.htm,2017-05-02。
    (53)《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18年至2020年行动执行计划》(北京,2018年7月10日),载中阿合作论坛网站:http://www.cascf.org/chn/lthyjwx/bzjhy/dbjbzjhy/t1577009.htm,2018-08-01。
    (54)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Arab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6:Youth and the Prospects for Human Development in Changing Reality”,UNDP in the Arab States,November 2016,p.7,http://www.arab-hdr.org/reports/2016/english/AHDR2016En.pdf,2017-03-10.
    (55)ASDA’A Burson-Marsteller,“Arab Youth Survey 2018:A Decade of Hopes & Fears”,Arab Youth Survey,2018,pp.13,17,43,49,51,http://www.arabyouthsurvey.com/pdf/whitepaper/en/2018-AYS-White-Paper.pdf,2018-06-29.
    (56)参见孔子学院网站: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2018-06-20。
    (57)笔者根据中国驻阿拉伯国家使馆网站信息统计。
    (58)笔者曾参加过“阿联酋青年大使”项目在中国某高校的交流活动,当时阿方代表团成员主要是阿联酋的大学本科生,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度较高;中方代表团主要是中国高校的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对“阿联酋后石油战略”“阿联酋未来战略”“2030工业发展战略”“迪拜2021战略计划”等发展战略,以及阿联酋提出建立“知识型经济”和“知识型工业”等目标几乎一无所知。这种认知上的不平衡导致双方青年在探讨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和青年领导力的话题时,难以真正深入交流和产生共鸣,降低了人文交流的有效性。
    (59)《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载《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12月22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