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疑难案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No Hard Case?
  • 作者:孙海波
  • 英文作者:Sun Haibo;
  • 关键词:简单案件 ; 疑难案件 ; 有限存在 ; 法律解释 ; 理解法律
  • 英文关键词:Easy Case;;Hard Case;;Limited Existence;;Interpretation of Law;;Understanding of Law
  • 中文刊名:SFAS
  • 英文刊名:Law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7-07-10
  • 出版单位:法制与社会发展
  • 年:2017
  • 期:v.23;No.136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中国特色案例制度的综合系统研究”(16ZDA068)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FAS201704006
  • 页数:18
  • CN:04
  • ISSN:22-1243/D
  • 分类号:54-71
摘要
人们通常在经验上理所当然地接受简单案件与疑难案件的二分法。然而,在理论上,这一判断却遭遇了不少挑战。有论者主张并不存在疑难案件;相反,另一些论者认为一切案件都是疑难案件。法律的不确定性、指引的有限性以及法律内在的可争辩性使得疑难案件必然存在,但这只是法律实践的例外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我们并不总是需要解释法律。重构法律之理解与法律之解释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疑难案件的存在范围意义重大。
        People often naturally accept the dichotomy of easy cases and hard cases by experience.However,this view has encountered many challenges in theory. We can see some argues there are no hard cases at all,while others urge each case in fact is a hard case. Due to the uncertainty of law,limitations of social guidance,and the inner arguable feature,hard cases will inevitably occur in practice,but what should be noted is this is just the exceptional state of legal practice. In most cases,we don't always need to interpret the laws. To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standing of law and interpretation of law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cognize the existence scope of hard case.
引文
(1)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抵触”与“不一致”,这几个概念的意义十分接近,人们通常在相同的意义上交替使用它们。从语义上细致分析的话,它们其实仍有一些细微的差异,笔者赞同将法律冲突作为法律抵触与法律不一致的上位概念来使用。更加细致的分析,可以参见周辉:《法律规范抵触的标准》,《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第78-80页。
    (2)参见徐继强:《法哲学视野中的疑难案件》,《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3-11页;季涛:《疑难案件的界定标准》,《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54-62页。
    (3)在理论上有两种观点显得格外耀眼,其中一种宣称并没有什么疑难案件,一切案件都可以一种十分简单的方式被裁判。与之相对,另一种观点主张压根就不存在简单案件,司法过程的复杂性要求每一次法律的适用必然伴随着解释,因此每一个案件都应是疑难案件。
    (4)关于法律形式主义的一个概述,参见Duncan Kennedy,“Legal Formality”,Journal of Legal Studies,Vol.2,No.2(Jun.,1973),pp.351-398;Frederick Schauer,“Formalism”,The Yale Law Journal,Vol.97,No.4(Mar.,1988),pp.509-548;Morton J.Horwitz,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Law,1870-1960:The Crisis of Legal Orthodox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pp.253-268;Brian Z.Tamanaha,Beyond the Formalist-Realist Divide:The Role of Politics in Judgi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pp.1-66.
    (5)参见柯岚:《法律方法中的形式主义与反形式主义》,《法律科学》2007年第2期,第32页。
    (6)See Scott J.Shapiro,Legalit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pp.241-243.
    (7)See Thomas C.Grey,“Langdell's Orthodoxy”,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Vol.45,No.1(Fall,1983),pp.8-9.
    (8)参见注(6),第242-243页。
    (9)布莱恩·莱特认为形式主义内部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版本的形式主义,主张司法判决是通过三段论推理自动获得的;另一种版本是复杂的形式主义,其复杂性在于认为法律推理不是机械进行的,它实质上也要求法官识别各种不同的法律渊源(比如成文法中的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又比如判例中的先例规则或先例原则)、解释这些法律渊源以及区分相关的与不相关的渊源,此外还需对“为何如此推理是正确的”提供一个理论上的解释,而德沃金就是后一种法律形式主义的典型代表。See Brian Leiter,“Legal Formalism and Legal Realism:What is the Issue?”,Legal Theory,Vol.16,No.2(2010),pp.112-113.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德沃金的整全法思想,就是通过建构性解释的技术不断从原则中获得既有裁判的制度性支持,从而为任何一个案件都能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个意义上,德沃金的思想与法律形式主义有惊人的一致之处,至少在这个侧面上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形式主义者。
    (10)Richard A.Wasserstrom,The Judicial Decision:Toward a Theory of Legal Justifica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p.35.
    (11)See Ronald Dworkin,Taking Rights Seriousl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Ronald Dworkin,A Matter of Principl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12)See Riggs v.Palmer,115 N.Y.506,22 N.E.188(1889).
    (13)德沃金对于法律漏洞的专门讨论,参见Ronald Dworkin,“On Gaps in the Law”,in Paul Amselek and Neil MacC ormic(eds.),Controversies about Law's Ontology,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1,pp.84-90.
    (14)See Ronald Dworkin,Law's Empir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p.351-352.
    (15)参见注(14),第354页。
    (16)有一项法律规则禁止人们将车辆带进公园。该规则显然禁止的是机动车辆,但是自行车、轮式旱冰鞋、玩具汽车是否也在该规则的禁止之列呢?飞机又如何呢?就该规则的目的来说,这些东西是否能够称得上是“车辆”(vehicles)?
    (17)H.L.A.Har,t“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Harvard Law Review,Vol.71,No.4(Feb.,1958),p.607.
    (18)[英]哈特:《法律的概念》,许家馨、李冠宜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19)See Andrei Marmor,Philosophy of Law,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p.137.
    (20)See Anthony D'Amato,“Pragmatic Indeterminacy”,Northwestern University Review,Vol.85,No.1(1990),pp.148-149.
    (21)See Lawrence B.Solum,“Indeterminacy”,in Dennis Patterson(ed.),A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Law and Legal Theory,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10,pp.480-482.
    (22)Margaret Jane Radin,“Reconsidering the Rule of Law”,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69,No.4(Jul.,1989),p.817.
    (23)参见注(19),第139页。
    (24)参见[美]布莱恩·比克斯:《法律、语言与法律的确定》,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25)[意]安贝托·艾柯、[英]斯特凡·柯里尼:《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30页。
    (26)比如“要么是因为语境性背景的一些特定方面有时并不是足够清晰,要么是因为尽管共享着语境性背景,但它所传达的内容仍然是不清晰的或不确定的”。同注(19),第140页。
    (27)有关语言哲学中模糊性的讨论,参见Stephen R.Schiffer,The Things We Me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chapter 5;Giuseppina Ronzitti,Vagueness:A Guide,Spring,2011.
    (28)See Ralf Poscher,“Ambiguity and Vagueness in Legal Interpretation”,in Lawrence Solan and Peter Tiersma(eds.),Oxford Handbook on Language and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p.128-144.
    (29)参见[英]蒂莫西·恩科特:《法律中的模糊性》,程朝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30)参见注(29),第42-43页。
    (31)See Andrei Marmor,“Varieties of Vagueness”,in Andrei Marmor(ed.),The Language of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pp.91-92.
    (32)参见注(31),第92-101页。
    (33)参见注(29),第44-73页。笔者注意到,还有一些学者将“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也视为模糊性的一个渊源,认为不同的法律或同一法律中的不同条款,为某个特定案件提供了矛盾的解决方案,由此认为这种“法律冲突”也会导致或带来法律的模糊性。See Scott Soames,“Vagueness and the Law”,in Andrei Marmor(ed.),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Law,Routledge,2012,p.100.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固然会带来法律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案件的裁决至少是不唯一的,但是在这种情形下法律并不必然是模糊的,在很多时候它们是很清晰的。
    (34)该案事实可参见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7)津01刑终41号刑事判决书。
    (35)刘艳红:《“摆摊打气球案”:一个丧失司法良知的裁判》,《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77页。
    (36)公安部2010年12月7日颁布实施的《公安机关涉案枪支弹药性能鉴定工作规定》认定:“对不能发射制式弹药的非制式枪支,按照《枪支致伤力的法庭科学鉴定判据》(GA/T 718-2007)的规定,当所发射弹丸的枪口比动能大于等于1.8焦耳/平方厘米时,一律认定为枪支。”
    (37)参见注(35),第81-82页。
    (38)对法律中模糊性之价值的讨论和辩护,参见Timothy Endicot,t“Law is Necessarily Vague”,Legal Theory,Vol.4,No.7(Dec.,2001),pp.379-385;Timothy Endicot,t“The Value of Vagueness”,in Andrei Marmor and Scott Soames(eds.),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in the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p.14-29.
    (39)关于人类必然无知和有限理性的讨论,参见F.A.Hayek,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1,p.71and following.
    (40)同注(6),第241-243页。
    (41)[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49页。
    (42)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295页。
    (43)Aleksander Peczenik,On Law and Reason,Springer,2008,p.18.
    (44)有关胚胎具有何种法律地位在学理上主要有三种观点:(1)主体说,该说认为人类胚胎自怀孕起就成为人;(2)客体说,认为胚胎不具有特殊的道德地位,而应被视为创造它们的夫妻的财产,因此夫妻可以任意处置它们所拥有的胚胎;(3)中间说,主张胚胎既非人也非物,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体。参见李昊:《冷冻胚胎的法律性质及其处置模式——以美国法为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第59-62页。
    (45)该案详情请参见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2013)宜民初字第7279号民事判决书,以及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院(2014)锡民终字第01235号民事判决书。
    (46)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47)参见注(41),第246-248页。
    (48)对于正文中所提及之法律续造的诸种方式,参见注(41),第258-297页。
    (49)同注(41),第146页。
    (50)参见注(14),第3-6页。法律的理论争议在于法律效力之判准的争议,亦即争论者们关于法律之根据的争议,某个规范在法律上是有效的应必须满足那些标准。See Brian Leiter,“Explaining Theoretical Disagreement”,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Vol.76,No.3(Summer,2009),pp.1215-1251.
    (51)该案详情可以参见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2001)纳溪民初字第561号民事判决书,以及四川省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1)泸民一终字第621号民事判决书。
    (52)参见刘星:《多元法条主义》,《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1期,第125页。
    (53)比如刘星教授将法律规定相互冲突的案件看做是疑难案件的一个重要类型。参见刘星:《略论法律适用中的疑难案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第61-65页。苏力教授认为疑难(难办)案件也包括法律适用的结果不合情理甚至违背天理的案件。参见苏力:《法条主义、民意与疑难案件》,《中外法学》2009年第1期,第93页。
    (54)Fernando Atria,On Law and Legal Reasoning,Hart Publishing,2001,p.75.
    (55)有学者将此称为法律适用的“个别化”现象。参见胡玉鸿:《论司法审判中法律适用的个别化》,《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6期。
    (56)参见[美]丹尼斯·帕特森:《法律与真理》,陈锐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57)坚持法学的解释性品格是欧陆法教义学(“juristische Dogmatik”或者“Rechtsdogmatik”)的传统主张。这些法教义学学者主张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条文形式表现出来的实在法(positive law),对这些实在法的两大研究方法是解释和体系化。参见[德]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142页;[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125页。在英美法中,与法教义学大致对应或接近的一个词是“doctrinal study of law”。虽然英美的学者很少使用法教义学这个指称,但并不意味着“法教义学”这个东西在英美法中就不存在,英美法中仍然存在着法律解释学,而这种解释学就是一种类似于欧陆法中的法教义学的存在。
    (58)代表性的文献,包括Michael S.Moore,“The Interpretive Turn in Modern Theory:A Turn for the Worse?”,Stanford Law Review,Vol.41,No.4(1989),pp.871-957;Ken Kress,“The Interpretive Turn”,Ethics,Vol.97,No.4(1987),pp.834-860;Stephen Matthew Feldman,“The New Metaphysics:The Interpretive Turn in Jurisprudence”,Iowa Law Review,Vol.76,No.4(May,1991),pp.661-699.
    (59)参见注(56),第104-105页。
    (60)同注(14),第52页。
    (61)参见注(14),第358页。关于德沃金建构性解释理论讨论较为全面和细致的文献,参见注(18),第97-108页。
    (62)See Lon L.Fuller,“Positivism and Fidelity to Law:A Reply to Professor Hart”,Harvard Law Review,Vol.71,No.4(Feb.,1958),pp.630-672.
    (63)参见注(25)。
    (64)[美]安德瑞·马默:《法律与解释:法哲学论文集》,张卓明、徐宗立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65)See Mark Van Hoecke,Law as Communication,Hart Publishing,2002,p.152.
    (66)参见注(18),第121-122页。
    (67)参见注(56),第105页。
    (68)建构性解释理论主张,一个解释应力图将解释的对象展现为其所属类型的最佳可能实例。接着,问题就来了,类型归属一定是可能的吗?如何发现那个“最佳”的实例?马默教授从这两个角度对德沃金的建构性解释理论提出了挑战。首先,他认为对解释对象进行类型归属在有些时候是成问题的。其次,即便是类型归属这个前提成立,那么“何为最佳”也存在着问题,因为这忽略了不可通约性的问题,对于解释对象来说,某些解释可能比上不足而比下有余,但是没有任何解释可以宣称自己是最佳的,对此完全不存在所谓的最佳。参见注(18),第100-107页。
    (69)陈坤博士列举了持有这一立场的一些常见观点,比如费斯主张“司法裁决即是法律解释的过程”;陈兴良认为“任何法律都需要解释,否则无法适用”;梁慧星宣称“现在的民法解释学认为,法律只有解释之后才能被适用”等等。参见陈坤:《对当下法律解释学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澄清》,《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64页。此外,个别学者在论述解释对于文本之理解的必要性时指出,文本与解释天然联系在一起,有文本就有解释。这一论断与上述诸观点一样都易于滑向一种普遍的解释主义。参见李广德:《法律文本理论与法律解释》,《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第89-99页。
    (70)参见潘德荣:《西方诠释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8-293、337-339页;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1)参见潘德荣:《理解、解释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119-120页。
    (72)参见注(69),陈坤文,第64页。
    (73)参见涂纪亮:《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60页。
    (74)参见注(24),第40-62页;See Andrei Marmor,Interpretation and Legal The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chapter 7;Ralf Poscher,“Interpretation and Rule Following in Law:The Complexity of Easy Cases”,in T.Gizbert-Studnicki,K.Peszka,M.Araszkiewicz,P.Banas(eds.),Problems of Normativity,Rules and Rule Following,Springer,2014,pp.281-294.
    (75)同[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1页。
    (76)同注(24),第48页。
    (77)参见谢晖:《理解和解释:法学家心镜的法律图像(上)》,《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23-24页。
    (78)同注(73),第53-54页。
    (79)肖尔甚至认为,有关法律解释的问题,其实可以进一步转化为一个疑难案件应如何裁决的问题。See Frederick Schauer,Playing by the Rules:A Philosophical Examination of Rule-Based Decision-Making in Law and in Lif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pp.207-208.
    (80)P.M.S.Hacker,“Languages,Rules and Pseudo-rules”,Language&Communication,Vol.8,No.2(1988),p.168.转引自李锦:《遵守规则视域的法律理解与解释——“反对解释”命题的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解释》,《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87页。
    (81)其大意是:“如若文字意义清晰,则无需进行解释”(an absolute sentence needs no expositor)。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