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上层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及养生话语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陶良成
  • 关键词:唐代 ; 上层社会 ; 日常生活 ; 养生 ; 交往
  • 中文刊名:XJJB
  • 英文刊名:New Economy
  • 机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10
  • 出版单位:新经济
  • 年:2019
  • 期:No.520
  • 语种:中文;
  • 页:XJJB201906010
  • 页数:6
  • CN:06
  • ISSN:44-1474/F
  • 分类号:48-53
摘要
时代的进步使得养生贯穿于唐代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其养生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奢侈型、主动型与养心型,且各自都取得一定的养生效果。佛教与道教在唐代社会上层风靡一时,很多信徒在其信仰的影响下,追求内心宁静与生活恬淡,这是养心型养生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另一方面,养生与医药知识还形成了专门的知识话语体系渗透进士大夫的日常交往与工作中,影响到他们的思维观念,成为他们政治交往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
        
引文
[1]陈兵.问道:道教修炼养生学[M].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李斌城.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M].第1辑,2011年.刘朴兵.试论唐宋饮食养生学的发展[J].农业考古.2009(1).杨延巍,朱星.微探唐代养生文化[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3).宋秋敏.唐宋词中的养生思想和当代意义[J].理论月刊.2011(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天海.荀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陶榖.清异录.朱易安等编.全宋笔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5]郑处诲.明皇杂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7]冯贽.云仙杂记.纪昀.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0]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刘禹锡撰,瞿蜕园笺.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3]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4]张籍.赠阎少保.彭定求编.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5]段成式.酉阳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6]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7]王勃.王子安集.纪昀.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务印书馆,1986.
    [18]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0]钱易.南部新书.纪昀.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1]阙名.玉泉子.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2]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3]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4]费侠莉.繁盛之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5]吕不韦,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6]吴兢撰,谢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7]皮日休.皮子文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