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秀”身份的名与实——论陈翠娜的小说书写与日常实践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Fame and Substance of the “High-born Lady” Identity:On Chen Cuina's Novel Writing and Every Life
  • 作者:马勤勤
  • 英文作者:Ma Qinqin;
  • 关键词:陈翠娜 ; 闺秀 ; 小说 ; 日常实践
  • 英文关键词:Chen Cuina;;High-born Lady;;Novel;;Every Life
  • 中文刊名:LKXB
  • 英文刊名:Nankai Journal(Philosophy,Literature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07-20
  • 出版单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No.264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242)
  • 语种:中文;
  • 页:LKXB201804006
  • 页数:10
  • CN:04
  • ISSN:12-1027/C
  • 分类号:60-69
摘要
陈翠娜是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女作家。她通过小说书写与日常生活的双重实践,形塑了自身的闺秀身份与主体形象。创作主体的闺秀意识,使其小说的思想主旨表现为对传统礼教的恋守,而在艺术上呈现出温柔敦厚的美学风格。同时,文本中的实践主体是开放的,陈翠娜一生都在维持闺秀身段的名实相符。尽管她的文学选择和行为方式与传统闺秀似出同源,但精神气质已大不相同,不应为新旧女性"两分法"的叙事模式所遮蔽。
        Chen Cuina was an important woman writer in the firs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er dual practice of novel writing and every life shaped her high-born lady identity and principal figure. Her sense of taking the high-born lady as the principal figure made the theme of her novels being persistent on traditional ethics and reflected the aesthetic style of gentleness and sincerity in terms of art. While the principal figure in her writing was open, Chen Cuina tried to keep both the fame and the substance of her high-born lady identity in all her life. Even though her literature choice and conduct of behavior appeared the same as the traditional high-born ladies, they were quite different in terms of spiritual disposition and thus should not be misled by the story-telling pattern of dichotomy between old and new females.
引文
(1)郑逸梅:《记陈小翠女士》,朱孔芬编选:《郑逸梅笔下的文化名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2)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70页。
    (3)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51页。
    (4)陈声聪:《读词枝语》,刘梦芙主编:《近现代词话丛编》,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80-81页。
    (5)《天虚我生自传》,《申报》1940年5月19日。
    (6)关于陈翠娜的戏曲创作,主要论文有邓丹:《陈小翠的传奇杂剧创作及其戏曲史意义》,《戏剧艺术》2012年第4期;郭梅:《陈小翠戏剧创作中的“新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6期。关于她的诗词创作,可参考黄晶:《陈小翠旧体诗词创作流变论》,《新文学评论》2016年第2期。另有颜运梅的硕士论文《陈小翠诗词曲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可供参看。
    (1)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2)马勤勤:《隐蔽的风景:清末民初女性小说创作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66-272页。
    (3)篇目为:《劫后花》(《申报·自由谈》1915年4月30日-5月12日)、《新妇化为犬》(《礼拜六》第76期,1915年)、《法兰西之魂》(《小说海》第2卷第9号,1916年)、《望夫楼》(《申报·自由谈》1917年2月15日-2月19日)、《情天劫》(上海:中华图书馆1917年版)、《熏莸录》(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版)、《美人影》(《申报·自由谈》1918年7月26日-7月27日)、《粉垣埋恨记》(《小说丛报》第4卷第7期,1918年)、《露莳婚史》(《小说大观》第13、14集,1918年)、《疗妒针》(上海:中华图书馆,出版年不详)。
    (4)陆丹林:《介绍几位女书画家·陈小翠》,《逸经》第33期,1937年7月。
    (5)《本旬刊作者诸大名家小史·陈翠娜》,《社会之花》第1卷第5期,1924年2月25日。
    (6)天虚我生(陈碟仙):《〈翠楼吟草〉序》,收《栩园丛稿》二编之四,家庭工业社香雪楼藏版,第2页a。
    (7)郑逸梅:《天虚我生陈定山父子》,《近代名人丛话》,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21页。
    (8)周瘦鹃:《哭陈栩园丈》,《申报》1940年5月19日。
    (1)栩园居士(陈碟仙)编:《苔岑录》,《文苑导游录》第1册,1917年7月。
    (2)《〈文苑导游录〉弁言》,《文苑导游录》第1册,1917年7月。
    (3)陈小翠:《半生之回顾》,《宇宙风》第62期,1938年3月。
    (4)《自杀党》之“天虚我生识”,《申报》1917年2月25日。
    (5)陈小翠:《半生之回顾》,《宇宙风》第62期,1938年3月。
    (6)陈小翠:《半生之回顾》,《宇宙风》第62期,1938年3月。
    (7)瘦鹃:《兰簃杂识》,《申报》1920年11月7日。
    (8)《天虚我生之公子小蝶、阿宝,女公子翠娜,及其内侄朱瘦鹃合演拷打寇承玉》,《礼拜六》第151期,1922年3月。
    (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11月。
    (2)梁启超:《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丛报》第20号,1902年11月14日。
    (3)马勤勤:《当“才女”与“市场”相遇--从高剑华看民初知识女性的小说创作》,《南开学报》2016年第2期。
    (4)陈小翠:《半生之回顾》,《宇宙风》第62期,1938年3月。
    (5)徐枕亚:《序四》,吴双热:《孽冤镜》,上海:民权出版部1915年版,第2页。
    (1)十四龄女子陈翠娜:《劫后花》,《申报·自由谈》1915年4月30日-5月12日。以下引文皆出自此处,不再详注。
    (2)陈翠娜:《焚琴记》,《半月》第16期,1922年4月。
    (3)小翠初稿、天虚我生润文:《粉垣埋恨记》,《小说丛报》第4卷第7期,1918年。
    (1)小翠:《自由花杂剧》,《新声》第1期,1921年1月。
    (2)陈翠娜:《焚琴记》,《半月》第16期,1922年4月。
    (3)翠娜女士:《新妇化为犬》,《礼拜六》第76期,1915年。
    (4)翠娜:《美人影》,《申报·自由谈》1918年7月26日-7月27日。
    (5)郑振铎:《〈文学论争集〉导言》,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51页。
    (6)梁启超:《告小说家(一)》,《中华小说界》第2卷第1期,1915年1月。
    (1)瘦鹃:《兰簃杂识》,《申报》1920年5月16日。
    (2)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1)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秋叶社1927年版,第267页。
    (2)《申报》1923年6月22日;《半月》第18、19期,1922年5月、6月。
    (3)沈善宝:《〈名媛诗话〉自序》,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67页。
    (4)郑逸梅:《记陈小翠女士》,《郑逸梅笔下的文化名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页。
    (5)陈小翠著、刘梦芙编校:《翠楼吟草》,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24-225页。
    (6)许宛云:《我所认识的陈小翠先生》,《东方早报》2011年2月27日。
    (7)天虚我生(陈碟仙):《〈翠楼吟草〉序》,收《栩园丛稿》二编之四,第2页a。
    (1)包铭新:《海上闺秀》,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2)《女四家画展盛况》,《申报》1941年6月1日。
    (3)《女子文专聘定新教授》,《申报》1924年8月12日。
    (4)《各学校之开学礼·女子文专》,《申报》1924年8月13日。
    (5)范敬宜:《校长的人格魅力》,《敬宜笔记集萃》,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关于该校的具体情况,参见陈平原:《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现代中国》2001年第1期。
    (6)范敬宜:《校长的人格魅力》,见《敬宜笔记集萃》,第28页。。
    (7)冯其庸:《诗书画一体,情文韵三绝--读〈范敬宜〉》,《冯其庸文集》第6卷,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年版,第300页。
    (8)陈衡哲:《妇女问题的根本谈》,《衡哲散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34页。
    (9)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时务报》第23册,1897年4月。
    (10)胡缨:《历史书写与新女性形象的初立:从梁启超〈记江西康女士〉谈起》,《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2001年第9期。
    (1)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时务报》第23册,1897年4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