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位变奏思维模式探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ways of thinking in counter-point variations
  • 作者:徐婧
  • 英文作者:Xu Jing;
  • 关键词:对位变奏 ; 思维 ; 模式
  • 中文刊名:ZGMU
  • 英文刊名:Chinese Music
  • 机构: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7-15
  • 出版单位:中国音乐
  • 年:2018
  • 期:No.152
  • 基金: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对位变奏思维研究”(项目编号:FJ2016C117)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GMU201804017
  • 页数:15
  • CN:04
  • ISSN:11-1379/J
  • 分类号:125-139
摘要
对位变奏是以对位技法和变奏技法交叉形成的一种创作手段。本文根据思维及思维模式的特征和类型,通过文献分析和考证,提炼出了对位变奏思维的五种模式,即"增减式""更替式""置换式""间插式""复合式",并通过例证翔实这些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它们既是创作对位变奏音乐的技术支撑,也是分析这种音乐形式的理论工具。
        
引文
(1)[奥]勋伯格:《作曲基本原理》,吴佩华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第216、224页。
    (2)在张韵璇撰写的《当代法国对位教学对我们的启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一文中对巴黎高等音乐学院的对位教学模式做了大致的介绍,并提到“第二阶段的风格模拟有较大的创新价值,‘对位变奏’(Variation du Counterpoint)是其教学过程中的一条主线。具体做法是:以某一音乐大师的一个或几个作品的旋律片段、和声骨架或织体类型作为依据,将其改写成具有相似风格和相应演奏形式(钢琴、三重奏、四重奏等)的对位变奏曲”。
    (3)我国运用“复调”一词是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专家的影响从“对位法”更名过来的,它的概念相对于“主调”而言,泛指特定时期的多声部音乐形态。“对位”则明确指复调写作的技法,它与复调相对比更加具体、更强调技术细节,因此出于侧重技术方面的研究,本课题沿用“对位”一词。
    (4)陈铭志:《对复调思维的思维》,《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2期,第4页。
    (5)陈铭志:《对复调思维的思维》,《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2期,第4页。
    (6)杨通八、张韵璇:《当代法国对位教学对我们的启示》,《和声复调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155页。原载《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2期,第58页。
    (7)张韵璇:《对位与对位教学理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22页。
    (8)“Studies in counterpoint based on 12-tone technique”克热内克(Krenek)首次提出“音列置换”,他的创作初期受新浪漫主义倾向的影响,后期转变为新古典主义,在作品中用对位风格与无调性结合进行写作,其在美国各大学的讲义集结而成的《十二音技法对位法研究》是其主要著作。参见《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Serialism”“Krenek”条目。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edited by Stanley Sadie,2001:“Krenek”.
    (9)张韵璇:《复调音乐分析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第105页。
    (10)逆向置换亦可称为逆向对位,它与逆行模仿不同,逆向对位是指:原型结合中的对比旋律呈示完后,在原有声部的位置上再将该对比旋律逆向进行到开始处,形成新的变形结合。逆行模仿是指模仿声部反方向重复开始声部的旋律,将其首尾倒置,它如同诗歌中的回文诗。见张韵璇:《复调音乐分析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第138、第8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