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退出国联后中国知识界对外交出路的探究与省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Japan's Withdrawal from 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the Chinese Intelligentsia's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about the Diplomatic Outlet of China
  • 作者:陈志刚
  • 英文作者:Chen Zhi-gang;
  • 关键词:国际联盟 ; 外交十字路口 ; 知识界 ; 省思
  • 中文刊名:AFSX
  • 英文刊名:Historical Research in Anhui
  • 机构: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安徽史学
  • 年:2019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李顿调查团档案翻译与研究”(16KZD017)的阶段性成果;; 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SWU1709101)的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AFSX201902012
  • 页数:8
  • CN:02
  • ISSN:34-1008/K
  • 分类号:101-108
摘要
1933年2月,日本宣布退出国联,致使中国诉诸国联的外交策略失去交涉对象,一定程度上宣告了国联外交的失败。此后,中国外交面临十字路口的抉择:联美、联俄、联英还是继续依靠国联抑或直接对日交涉?中国知识界对此做出了反应,纷纷撰文探讨中国外交的新出路。知识界关于中国外交出路的不同抉择,背后诠释的是对"弱国无外交"、"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等口号的深度省思。以历史的后见之明而见,其中的某些外交谋略成为日后中国抗战胜利外交层面的必备要素。
        
引文
(1)相关研究参见陈海懿、郭昭昭:《国际性与主体性:中日冲突和国际联盟调查团的产生》,《抗日战争研究》2017年第3期,武菁:《〈独立评论〉的抗日主张》,《安徽史学》2001年第2期;洪岚:《〈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公布前后中国社会各界的反响》,《史学月刊》2006年第5期;左世元、罗福惠:《九一八事变与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郑大华、刘妍:《中国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以胡适、罗隆基和胡愈之为例的考察》,《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洪岚:《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1937-1941)》,《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喻春梅、郑大华:《“九一八”后知识界对“战”与“和”的不同抉择——以〈东方杂志〉和〈独立评论〉学人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刊》2013年第1期;张太原:《〈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洪岚:《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版等。
    (2)《中央应付济案方针》,《申报》1928年5月7日,第4版。
    (3)王芸生:《二百余年之中国外交病——十一月七日为南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会讲》,《国闻周报》1933年10卷45期,第8页。
    (4)詠霓:《从反省中求出路》,《独立评论》1933年第54号,第2页。
    (5)蒋廷黻:《这一星期》,《独立评论》1933年第59号,第2页。
    (6)腾霞:《调解绝望准备决战》,《国闻周报》1933年10卷3期,第9—10页。
    (7)胡适:《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独立评论》1933年第44号,第4页。
    (8)⑧蒋廷黻:《长期抵抗中如何运用国联与国际》,《独立评论》1933年第45号,第4页。
    (9)胡适:《跋蒋廷黻先生的论文》,《独立评论》1933年第45号,第8页。
    (10)《国联对华技术合作》,《益世报》1933年7月17日,第1版。
    (11)⑤于程九:《对国联外交应有之基本政策与态度》,《外交月报》1933年第3卷4期,第138、141页。
    (12)王明章:《我国今后外交应侧重经济》,《外交月报》1933年第3卷4期,第79页。
    (13)蒋廷黻:《长期抵抗中如何运用国联与国际》,《独立评论》1933年第45号,第5页。
    (14)包华国:《中国外交的前途》,《前途杂志》1933年第1卷1号,第8页。
    (15)社论:《国联报告与中国自处》,《益世报》1933年2月17日,第1版。
    (16)作舟:《热河失陷后的严重形势》,《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7号,第6页。
    (17)社评:《彻底牺牲!》,《大公报》1933年4月19日,第2版。
    (18)蠡舟:《今后我国对日外交应有之态度与政策》,《外交月报》1933年3卷4期,第176页。
    (19)胡适:《我的意见也不过如此》,《独立评论》1933年第46号,第5页。
    (20)蒋廷黻:《未失的疆土是我们的出路》,《独立评论》1933年第47号,第6页。
    (21)⑦⑧咏霓:《我们还有别的路么》,《独立评论》1933年第47期,第2;4;2、5页。
    (22)叔永:《为张学良进一言》,《独立评论》1932年第15期,第9—10页;蒋廷黻:《九一八的责任问题》,《独立评论》1932年第18期,第16页;丁文江:《假如我是张学良》,《独立评论》1932年第13期,第6—7页;《张学良愿意打日本吗?》,《中国周报》1932年8月6日,第346页;金重:《追念叶名琛——六不主义发明者》,《国闻周报》1933年第10卷1期,第4页;政之:《如此十年》(三),《国闻周报》1933年第10卷4期,第1—7页。
    (23)胡适:《我的意见也不过如此》,《独立评论》1933年第46号,第2页。
    (24)社评:《今日岂容再有李鸿章》,《大公报》1933年3月14日,第2版。
    (25)《相信谣言即自速亡国》,《国闻周报》1933年第10卷14期,第6页。
    (26)蒋廷黻:《美国外交目前的困难》,《独立评论》1933年第52、53合号,第9页。
    (27)周还:《外交政策之转变与一贯》,《时代公论》1933年第2卷26期,第7页。
    (28)陈清晨:《美国外交政策与中日问题》,《申报月刊》1933年第2卷2号,第35页。
    (29)余协中:《美国远东政策的过去与将来》,《外交月报》1933年第2卷2期,第11页。
    (30)《虎头蛇尾的美国外交》,《时代公论》1933年第61号,第2页。
    (31)胡适:《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独立评论》1933年第44期,第3页。
    (32)蒋廷黻:《美国外交目前的困难》,《独立评论》1933年第52号,第9页。
    (33)王调甫:《对美外交应有之基本政策与态度》,《外交月报》1933年第3卷4期,第160—163页。
    (34)何璟:《对俄外交的基本政策与态度之研究》,《外交月报》1933年第3卷4期,第170页。
    (35)张慎修:《中国对俄美外交政策的商榷》,《外交月报》1933年第3卷4期,第228页。
    (36)毛以亨:《论中俄复交与复交后对俄外交方针》,《大陆(1932年)》1933年第1卷9期,第7页。
    (37)张明养:《目前三大国际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1期,第7页。
    (38)张忠绂:《外交的途径》,《自由言论》1933年第1卷1期,第18页。
    (39)⑥余协中:《美国远东政策的过去与将来》,《外交月报》1933年第2卷2期,第10、12页。
    (40)公望:《最近英国对于远东之态度》,《申报月刊》1933年第2卷5期,第22—23页。
    (41)⑧张忠绂:《对英外交应有之基本政策与态度》,《外交月报》1933年第3卷4期,第154、155页。
    (42)胡适:《世界新形势里的中国外交方针》,《独立评论》1933年第78期,第3页。
    (43)胡泽吾:《中国外交的路线问题》,《四十年代》1933年第2卷1期,第1页。
    (44)余协中:《两大战争中法国的外交与我们应有的教训》,《外交月报》1933年第3卷4期,第99页。
    (45)王之相:《外交与内政》,《外交月报》1933年第3卷4期,第57页。
    (46)《修明内政为御侮救国之基本工作》,《南京市政府公报》1933年第127期,第117页。
    (47)江鸿治:《最近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外交月报》1933年第3卷4期,第224—225页。
    (48)蒋廷黻:《外交与舆论》,《独立评论》1933年第70号,第4页。
    (49)君达:《中国应如何应付当前的危局》,《独立评论》1933年第63号,第3页。
    (50)蚁硕:《排除倚赖的外交》,《中华周报(上海)》1933年第105期,第6页。
    (51)王之相:《外交与内政》,《外交月报》1933年第3卷4期,第60页。
    (52)余协中:《美国远东政策的过去与将来》,《外交月报》1933年第2卷2期,第1页。
    (53)袁道丰:《辟弱国无外交说》,《外交评论》1933年第2卷10期,第27页。
    (54)蒋廷黻:《帝国主义与常识》,《独立评论》1933年第71号,第7页。
    (55)包华国:《中国外交的前途》,《前途杂志》1933年第1卷1号,第12页。
    (56)詠霓:《从反省中求出路》,《独立评论》1933年第54号,第5—6页。
    (57)蒋廷黻:《帝国主义与常识》,《独立评论》1933年第71号,第9页。
    (58)王明章:《我国今后外交应侧重经济》,《外交月报》1933年第3卷4期,第78页。
    (59)陈海懿、郭昭昭:《国际性与主体性:中日冲突和国际联盟调查团的产生》,《抗日战争研究》2017年第3期。
    (60)《日本竟然也要退,两国同时出现退出国联的呼声》,《申报》1931年10月5日,第6版。
    (61)社评:《没有第二句话可说》,《中央日报》1933年3月10日,第1版。
    (62)罗珍:《中国知识精英外交思想研究 ——以抗战时期为考察中心》,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