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戏曲音乐的雅化——由歌仔与锦歌之争引发的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严永福
  • 关键词:歌仔 ; 锦歌 ; 歌仔戏 ; 戏曲音乐 ; 雅化
  • 中文刊名:XQYS
  • 机构: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8-15
  • 出版单位:戏曲艺术
  • 年:2018
  • 期:v.39;No.156
  • 语种:中文;
  • 页:XQYS201803019
  • 页数:6
  • CN:03
  • ISSN:11-1172/J
  • 分类号:104-109
摘要
文章对歌仔戏音乐的源流——歌仔与锦歌在两岸学界的误解做了进一步分析,认为从歌仔到锦歌,这一名称的变化是这一传统民间文艺在文学方面"雅言化"的结果,是这一民间文化的持有者——甚至包括来自局外的"改造者"在观念上"崇雅"的结果。歌仔(锦歌)在雅化历程中,其音乐形态也相应产生变化。由此及彼,可以看到歌仔戏音乐也在经历着雅化的过程。戏曲音乐的雅化应当是多种因素使然,其中崇雅贬俗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政治经济的干预是较为重要的因素,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
        
引文
(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福建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福建卷下》,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3年,第904页。
    (2)参见廖秀容:《歌仔戏实录》,新北市板桥区:稻香,2014年11月,吕福禄序。
    (3)参见《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28页。
    (4)黄石钧、陈志亮《芗剧音乐》(龙溪地区行政公署文化局编,1980年)第3页。
    (5)参见陈耕:《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81页。
    (6)蓝雪霏:《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333页。
    (7)引自笔者的听课笔记。
    (8)参见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2版,第47—54页。
    (9)有关【七字调】在台湾的形成参见王耀华《七字调的形成与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有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
    (10)李贤淑:《试论漳州锦歌的流派与艺术特色》,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1)谱例引自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编.邵江海口述歌仔戏历史[M].厦门音像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4月,第3页。
    (12)锦歌依照南音的体例定调。所以多以管乐的“空”来命名,如“二空半”“三空仔”“五空仔”等,“空”就是“孔”,泛指箫或笛的第几孔为主音。参见黄石钧、陈志亮:《芗剧音乐》,龙溪地区行政公署文化局编,1980年,第2页。《锦歌四空仔》谱例参考自王耀华:《歌仔戏〈七字调〉的形成与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原文注释为“王占元、谢家群记谱”。陈彬、陈松民《芗剧传统曲调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中的《锦歌四空仔》与此旋律基本相同,只是节奏拉长一倍记谱。
    (13)此处亭字派《四空仔》选自《山伯英台》,陈亚秋演唱,刘春曙记谱。见《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福建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福建卷下》,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3年,第1111—1112页。
    (14)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第395页。
    (15)张爽:《论姜夔词的“人工”雅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25页。
    (16)参见陈瑞统:《千秋梨园之铿锵戈甲》,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11月,第5—6页。
    (17)参见吕锤宽:《台湾传统音乐概论·歌乐篇》,台北:五南,2005年,第222—223页。
    (18)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第394页。
    (19)陈新凤:《五十年代海峡两岸歌仔戏改革(改良)之比较》,人民音乐,2001年第4期,第39页。
    (20)同上。
    (21)冷成金:《文学与文化的张力》,学林出版社,2002年5月,第13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