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的“叠合”与“互文”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杨朴 ; 杨旸
  • 关键词:互文 ; 叠合 ; 原型
  • 中文刊名:SLXS
  • 英文刊名: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20
  • 出版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7;No.206
  • 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8JD57)
  • 语种:中文;
  • 页:SLXS201903013
  • 页数:11
  • CN:03
  • ISSN:22-1366/C
  • 分类号:94-104
摘要
以往对苏轼赤壁文的研究,缺乏整体观照,缺乏系统研究。"叠合"与"互文"作为原型批评方法的两种,以整体观照的视角重新审视文本之间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实现对苏轼赤壁文内在结构和整体脉络的重新勾画,实现以文本研究复现苏轼心理历程和情感模式的目标,拓宽孤篇研究的视域。以此方法研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三篇赤壁文,发现《后赤壁赋》的赤壁是从《前赤壁赋》而来的,是对《前赤壁赋》的重写和改写,《前赤壁赋》是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重复。苏轼反反复复表现的赤壁、明月、酒、歌唱等意象,这些意象的重复就构成了象征意义的重复,象征意义的重复则非常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思想情感的重复,甚至表现出一种思想情感的原型模式。三篇文本存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形成了一个前后有内在思想联系的文本结构,表现了苏轼从人生逆境完成精神突围的过程:《赤壁怀古》表现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观情绪;《前赤壁赋》表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二元对立与苏轼情感的挣扎;《后赤壁赋》则表现了苏轼皈依出世道家思想的倾向。
        
引文
[1]诺斯洛普·弗莱.批评之路[M].王逢振,秦明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J·贝尔曼·诺埃尔.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解析导论[M].李书红,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3]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杨朴,杨旸.中学语文名篇新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