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图书分类与新文学的发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ccurrence of Modern Book Classification and New Literature
  • 作者:严静
  • 英文作者:YAN Jing;College of Literatur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图书馆 ; 图书分类 ; 新文学 ; 文学生产
  • 英文关键词:library;;book classification;;new literature;;literary production
  • 中文刊名:XB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4 10:28
  • 出版单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56;No.264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延安文艺与现代中国研究”(18ZDA280)
  • 语种:中文;
  • 页:XBSD201902008
  • 页数:9
  • CN:02
  • ISSN:62-1086/C
  • 分类号:55-63
摘要
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以图书在政治教化上的价值作为分类的根本依据,而忽略了对图书本身客观性质的判断。在经学的遮蔽之下,古代知识体系没有真实地反映出古代文学的创作实践,文学成为一切文献之学,而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门类。近代以来,在现代知识形态建构的过程中图书分类方法一改传统的图书价值分类标准,而以现代的科学精神为指导进行图书分类。在学术分科原则的基础之上,文学不再是一个边界模糊的词汇,而成为代表独立的知识领域的专有名词,体现出了独特的学术价值。自此,近代图书分类法在知识体系的认知层面为新文学的发展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建立起来,文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The value of the books from political education is regarded as a fundamental basis for the book classification in ancient China,but it neglects the judgment of the objective nature of the book itself.Under the shadow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the ancient knowledge system did not truly reflect the creative practice of ancient literature,and the literature became the "study reference"which was not able to become an independent academic category.In modern times,with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modern knowledge,the criteria of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value of the books has been changed,while the modern scientific spirit are accepted as the direction for the book classification.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academic subject,literature is no longer a vague vocabulary on the academic frontier.Instead,it is a proper noun that stands for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field and reflects unique academic values.Since then,the new method of the modern book classification has cleared the barriers based on the idea of people in the cognitive level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literature,so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in the modern sense has been established,which leads to an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road for the literature.
引文
[1]刘国钧.四库分类法之研究[J].图书馆学季刊,1926,1(3):405-418.
    [2]郭沫若.金文丛考[M].东京:文求堂书店,1932.
    [3]姜广辉,钟华.经与经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陆贾.新语[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5]王涛.四部分类法与传统文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7,(4).
    [6]弘历.文源阁记[J].图书馆学季刊,1926,1(1):153.
    [7]张凌霄.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图书的价值体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8]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
    [9]长孙无忌,魏征等.隋书·经籍志[M].上海:中华书局,1936.
    [10]四库全书总目·集部[M].上海:大东书局,1926.
    [11]翁筱曼.“小说”的目录学定位——以《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观为视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2]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四库全书总目·子部[M].上海:大东书局,1926.
    [14]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一[M].上海:大东书局,1926.
    [15]张进德.《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匡误[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16]梁爱民.中国小说观念的嬗变及其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7]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A].科学与人生观[C].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
    [18]吴国盛.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J].人民论坛,2012,(1).
    [19]江人度.书目答问笺补(卷一)[M].江人度自刊本,1904.
    [20]刘国钧.中国现在图书分类法之问题[J].图书馆学季刊,1927,2(1):73-77.
    [21]朱家治.杜威及其十进分类法[J].图书馆学季刊,1926,1(2):265-308.
    [22]涵芬楼藏书目录·涵芬楼新书分类总目[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5.
    [23]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M].杭州:浙江公立图书馆,1925.
    [24]火源.知识转型与新文学的发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关于这一说法,可参考姜广辉、钟华的《经与经学》,《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2)关于此,可参考庞朴的《中国儒学》(第四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3)关于五经与儒家的关系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经学到底是指五经、六经还是十三经,在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鉴于这些问题不是本论文所讨论的主题,因此在这些问题上本论文选取了学术界最通常的认识和表述。
    (4)商务印书馆在近代出版事业、文学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09年商务印书馆为了便于编译所查阅资料成立了内部图书馆,雅号“涵芬楼”,并编辑有《涵芬楼藏书目录·涵芬楼新书分类总目》。《总目》具体出现的年代现在无从考证,但作为涵芬楼管理、借阅图书的工具,《总目》应该自涵芬楼诞生就已经出现,并随着每一年藏书的变化而有所增补。《总目》中所录入的书籍期刊最晚出版的时间为民国三年(1914),由此可以推断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总目》的出版时间大致在1914-1915年之间。
    (5)根据1916年《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公牍:“该馆初名浙江图书馆,继名浙江省立图书馆。五年一月间(1916年1月)遵图书馆规程改名浙江公立图书馆。”
    (6)浙江公立图书馆新置图书分为保存类和通常类。而通常类图书包括了旧书、新书、东文书和西文书。为本论文论述的必要性,本论文以通常类新书为考察范围。
    (7)火源在《知识转型与新文学的发生》中对于知识转型的问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阐述。他借助于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认为任何一种知识转型绝不是依靠着新的知识体系从量变走向质变进而完成新旧知识形态的交接,一种知识形态和与它相反的知识形态之间必须要经过一场革命才能实现知识转型。而什么是知识转型的“革命”呢?一种知识形态中存在着非常稳定的权力结构,而这样一个权力结构则直接塑造和牵制着知识形态。一旦打破了这一权力结构,由另外一种权力结构来代替它,那么知识的转型也就相应完成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