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审美的表征:对虚拟真实的一种理解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常新
  • 关键词:智能社会 ; 虚拟真实 ; 审美 ; 表征
  • 中文刊名:JHXK
  • 英文刊名: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0
  • 出版单位:江海学刊
  • 年:2019
  • 语种:中文;
  • 页:JHXK201902021
  • 页数:7
  • CN:02
  • ISSN:32-1013/C
  • 分类号:99-105
摘要
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技术引发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全面渗透,其中基于VR技术虚拟世界的形成将在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领域引发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它将会颠覆传统美学的本体论及其形态。传统美学中意象的意蕴让位于技术控制的场景;美学的现代及后现代性中的虚无与无序性诸种特征将会进一步得到强化;人作为一个存在者的孤独感由于虚拟空间而更加强烈。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如何在虚拟世界形成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活动,确保人在技术碾压式统治背景下保持自身的独立和自由,维持一种"诗性"的生活,是21世纪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引文
①James Der Derian,ed,The virilio Reader,Oxford: Blackwell,1998, p.51.
    ②王小明:《第十四届国际美学大会综述》,《文史哲》1999年第2期。
    ③[英]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22页。
    ④[英]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刘千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⑤[英]鲍山葵:《美学三讲》,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
    ⑥谢宏声:《图像与观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54页。
    ⑦[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⑧张晶:《审美观照论》,《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⑨彭锋:《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7页。
    ⑩杨春时:《审美现象学视域中的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11)周甄武:《虚拟实践:人类新的实践形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2)[美]桑塔耶那:《美感》,缪灵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
    (13)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14)[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15)[法]让·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页。
    (16)Jean Baudrillard, Simulations, translated by Paul Foss, Paul Patton and Philip Beitchman, New York City,Semiotext (e)Inc,1983.
    (17)[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18)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4页。
    (19)何光沪选编:《蒂里希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19~1200页。
    (20)[英]罗伊·阿斯科特:《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袁小潆等译,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编者序言。
    (21)彭锋:《美学与艺术的当代博弈》,《文艺研究》2014年第11期。
    (22)[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204页。
    (23)[德]尼采:《看哪这人》,张念东、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24)[法]鲍德里亚:《暴力的图像与图像所受的暴力》,载蒋原伦、史建主编《溢出的都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年版,第176页。
    (25)杨春时:《现代性体验与美学思潮》,《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26)[美]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