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收入分配体系的逻辑与路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Logic and Path of Constructing High Quality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
  • 作者:江剑平
  • 英文作者:JIANG Jian-ping;Business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
  •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 收入分配 ; 逻辑与路径 ; 发展导向
  • 英文关键词:high-quality development;;income distribution;;logic and path;;development-oriented
  • 中文刊名:XT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湘潭大学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3;No.213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分类改革下国有企业利润全民共享的逻辑与路径研究”(18CJL021);; 湖南省教育厅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中国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效果评估研究”(16K091);; 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共享发展下中央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改革研究”(17YBQ101)
  • 语种:中文;
  • 页:XTDX201904010
  • 页数:5
  • CN:04
  • ISSN:43-1550/C
  • 分类号:68-72
摘要
高质量收入分配体系的逻辑体现在坚持发展导向分配观,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核心,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增强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收入分配体系的实施路径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价值生产中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尤其是要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二是要把价值实现与价值分配联系起来处理,在价值分配中合理兼顾劳动、资本与政府的利益,提高社会有效需求,使价值实现更加顺畅。
        The logic of the high-quality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embodied in adhering to the development-oriented distribution concept, tak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the people as the core, realizing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enhancing the system, integrity and synergy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ly meeting the growing needs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high-quality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should involve at least two conditions: the first one is to realiz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and full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n value production, especially to achieve more full and high-quality employment; the other is to deal with the real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value, giving reasonable consideration to the interests among laborers, capitalists and the government in value distribution,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 needs of society, thus to make the value realization more smoothly.
引文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权衡.经济新常态与收入分配:影响机制、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05).
    [3]周子勋.高质量发展需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N].中国经济时报,2018-01-24.
    [4]范雷.中等收入群体的就业结构分析:2006—2015[J].河北学刊,2017 (02).
    [5]李子联.收入分配公平: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保障[N].学习时报,2017-05-08.
    [6]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J].管理世界,2013(03).
    [7]刘长庚,张磊.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6 (03).
    [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9]Thomas Piketty,Li Yang,Gabriel Zucman.Capital Accumulation,Private Property and Rising Inequality in China,1978-2015[R].NBER Working Paper,2017(23368).
    [10]邹薇,袁飞兰.劳动收入份额、总需求与劳动生产率[J].中国工业经济,2018(02).
    [11]刘长庚,张磊.稳步推进新时代城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3-21.
    [12]刘长庚,张磊.新时代消费发展需推动消费量质齐升[J].消费经济,2018,34(04).
    [13]柳思维.加大体制创新,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J].消费经济,2017(06).
    (1)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使用全球人均收入的60%~300%来估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结果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2013年为 24%,到2016年上升到 32%。[3]范雷(2017)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06—2015年的数据,测算出就业群体中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为30.1%,这与李实教授的结论基本一致。[4]168-172
    (2)高质量收入分配不能超越我国基本国情的限制,例如强制把劳动收入份额提得非常高并非明智之举,这种分配也不是高质量分配。不同时期高质量收入分配结果有差异,不能用后一阶段更好的分配结果来简单否认前一阶段不那么好的分配结果。
    (3)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的变化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形态。回顾我国发展历史,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深层次原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这是一条历史逻辑主线。
    (4)公平分配是指按要素真实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属初次分配领域,例如按劳分配,但公平分配仍会产生较大收入差距,这就需要正义分配(属于再分配领域)进行调节。但正义分配不是平均主义分配,而是要形成合理的、社会普通认同的收入差距,例如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收入差距社会认可度最高。[7]5-10
    (5)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为2.71倍。
    (6)数据来源于笔者对1978年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每年毕业人数的加总。
    (7)本刊记者.两种对立的宏观经济问题观辨析——访南京财经大学教授何干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6).
    (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国农村发展实践表明,一些发展好的农村如江苏华西村、贵州塘约村等主要是靠农村集体经济的繁荣发展,通过集体力量带动全村发展。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发展好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增强村级公共服务自给能力。
    (9)刘长庚和张磊(2018)通过测算得出我国的合理城镇化率约为86%,这意味着农村常住人口规模大约为2亿,根据2017年底农村常住人口的数据,需要转移3.8亿人口到城镇,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还难以实现。[11]
    (10)当前,我国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加快实现这一目标,要按照“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主攻方向进行落实。
    (11)陕西神木县和福建三明市经过医改后,全体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分别约为1 000元、800元,而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约为1 400元。若我国有更多市县能实现神木县和三明市的医改模式,那么我国离逐步实现全民免费医疗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