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宗教精神反思与价值重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ligious Spiritual Introspection and Value Revaluation in India
  • 作者:朱璇
  • 英文作者:Zhu Xuan;
  • 关键词:印度 ; 宗教 ; 精神 ; 价值 ; 多元
  • 中文刊名:RELI
  • 英文刊名: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 机构: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世界宗教文化
  • 年:2019
  • 期:No.117
  • 语种:中文;
  • 页:RELI201903006
  • 页数:7
  • CN:03
  • ISSN:11-3631/B
  • 分类号:27-33
摘要
自印度近代知识分子对"宗教"进行从信仰、体验到心理、思想的反思起,"多样统一"的传统和精神性的内核渐成印度宗教的阐释向度。印度宗教因袭达磨传统,丰富的自我论为揭开深层心理和意识提供依据,对精神性的重视和宽容的态度成为宗教对话与比较的前提。近代思想家们承认印度多元宗教共存与互动的历史事实,以理性的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探索其所蕴涵的共有价值取向。他们所倡导"多元宗教共同体"的构建既有现实依据,也有学理基础,对重塑当代宗教生态颇具意义。
        
引文
(1)Swami Vivekananda,Inspired Talks,Madras:Sri Ramakrishna Math,2009,pp.82-83.
    (2)[印度]J.尼赫鲁:《印度的发现》,北京:世界知识社出版,1956年,第91页。
    (1)[澳大利亚]A.L.巴沙姆主编:《印度文化史》,闵光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5页。
    (2) S. Radhakrishnan,Fellowship of the Spirit,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Harvard Divinity School,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1,p7.
    (3) Sri Aurobindo,The Renaissance in India and other Essays on Indian Culture,The Complete Works of Sri Aurobindo,Volume20,Pondicherry:Sri Aurobindo Ashram Trust,1997,p.6.
    (4) S. Radhakrishnan,Indian Philosophy,volume I,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4.
    (5)辨喜将印度的宗教分成“仪式的宗教”与“精神的宗教”。Swami Vivekananda,Buddhism,The Fulfilment of Hinduism,The complete works of Swami Vivekananda,kolkata:Advaita Ashrama,2005,vol.I,p.18.
    (6)[印度]巴萨特·库马尔·拉尔:《印度现代哲学》,朱明忠、姜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页。
    (7)商羯罗:《示教千则》I.18.158,转引自孙晶:《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第420页。
    (1)《南传弥兰王问经》,巴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62页。
    (2) S. Radhakrishnan,Indian Philosophy,volume I,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324.
    (3) Sri Aurobindo. The Life Divine.The Complete Works of Sri Aurobindo. Volume22.Pondicherry:Sri Aurobindo Ashram Trust.2005,p.889.
    (4) Sri Aurobindo. The Life Divine.The Complete Works of Sri Aurobindo. Volume22.Pondicherry:Sri Aurobindo Ashram Trust.2005,p.904.
    (1)西卡尔:《阿育王铭文》,第48—49页。转引自《古印度帝国时代史料选辑》,崔连仲等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66页。
    (2) Swamāi Paramananda,Chirist and Oriental Ideals,California:Ananda Ashrama,1968,p.138.
    (3) Vitargastuti30,转引自[日]中村元:《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林太、马小鹤译,台北:淑馨出版社,1990年,第163页。
    (4)[英]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29-146页。
    (5)“十德”的内容包括:弃恶扬善、乐善好施、摒弃欲念、禁欲苦行、净化灵魂、和颜悦色、宽怀大度、和睦友善、远离尘世、合群而居。
    (6)[印度]阿玛蒂亚·森:《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中译本序,刘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45页。
    (1)[加拿大]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史密斯:《宗教的意义与终结》,董江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34页。(下引本书仅列作者、书名、与页码)
    (2)尼赫鲁:《印度的发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第98页。
    (3) Patrick Olivelle edited:Dharma:Studies in its Semantic,Cultural and Religious History,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Preface,2009,p.1.
    (4)[加拿大]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史密斯:《宗教的意义与终结》,第337页。
    (5)[加拿大]史密斯:《宗教的意义与终结》,第337页。
    (6)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Fellowship of the Spirit,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Harvard Divinity School,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1,p.10.
    (7)[日]桂绍隆:《印度人的逻辑学--从问答法到归纳法》,肖平、杨金萍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8页。
    (1)朱成明:《印度哲学中的》,《世界哲学》2015年第5期,第159页。
    (2)吴学国:《存在·自我·神性:印度哲学与宗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33页。
    (3)[印度]杜赞奇:《中国与印度的现代性批评者》,载《历史意识和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王宪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3页。
    (4) Swami Vivekananda,The complete works of swami Vivekananda,Kolkata:Advaita Ashrama,2005,vol.I,p.4.
    (5)泰戈尔:《人的宗教》,《泰戈尔全集》第20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62页。
    (6)马小鹤:《甘地》,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国82年(1993年),第188页。
    (1)金克木:《甘地论》,载《金克木集》第二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27页。
    (2) B.R.Ambedkar,Buddha and the Future of His Religion,in Ahir.D.C.ed.,A Panorama of Indian Buddhism,Delhi:Sri Satguru Publications,1995,pp.37-38.
    (3)杜维明:《儒家心性之学的当代意义》,《开放时代》,2011年第4期,第10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