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嘴半月形有銎钺来源探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rigin of the Semilunar Perforated Battle-Axe in Heidouzui Remains
  • 作者:胡子尧 ; 井中伟
  • 英文作者:Hu Ziyao;Jing Zhongwei;
  • 关键词:黑豆嘴遗存 ; 半月形有銎铜钺 ; 文化因素 ; 本土起源
  • 英文关键词:Heidouzui remains;;semilunar perforated battle-axe;;cultural elements;;indigenous origin
  • 中文刊名:ZLB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 机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 年:2019
  • 期:No.186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考古视野下早期中国铜钺与王权研究”(项目批准号:18BKG013)的阶段性成果;;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种子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16ZZ025)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ZLBK201901014
  • 页数:9
  • CN:01
  • ISSN:10-1005/K
  • 分类号:74-82
摘要
陕西淳化县黑豆嘴遗存因出土较多造型奇特、文化来源复杂的晚商时期青铜器而备受学术界关注,其中一件半月形有銎钺往往被认为与西亚地区的目形钺关系密切,而归入西来文化因素。然而,西亚地区流行的有孔钺年代早于黑豆嘴半月形有銎钺近六七百年,并且缺乏明确的传播路径,二者很可能只是外形有些许相似,但却出于不同的设计理念。经分析,黑豆嘴铜钺更可能是最早出现于中国南方盘龙城遗址的弧刃翘角铜钺溯汉水而上经汉中地区向北传播到关中一带,期间吸收晚商时期舌形钺上的凸棱装饰,并借鉴了北方式青铜兵器以銎贯柲的装柄方式而形成的创新型产品。
        Bronze wares of the late Shang dynasty excavated in Heidouzui site in Shaanxi province have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attention for their unusual shapes and multiple cultural origins. A semilunar perforated battle-axe among them used to be regarded 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oval battle-axes in west Asia and with western cultural elements. However, as the date of the perforated battle-axes in west Asia is about six hundred years earlier than the semilunar perforated battle-axe in Heidouzui and there has been no definite transportation path between those two, the similarities of those two should be merely in appearance. The battle-axe in Heiduozui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bronze battle-axes with arc blade and raised angle from Panlongcheng site in south China. The transportation should be along the Han River and then northwards to Guanzhong Plain, during which it adopted the convex-edged decorations on tongue-shaped battle-axes and the handle mode of the northern bronze weapons whose handle was installed in the hollow socket.
引文
[1][25][26]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
    [2]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3]张长寿、梁星彭:《关中先周青铜文化的类型与周文化的渊源》,《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
    [4]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113页。
    [5]周纬:《中国兵器史稿》,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47页,图版二十五:4。
    [6]Jessica Rawson and Emma Bunker,Ancient Chinese and Ordos Bronzes(《青铜聚英-中国古代与鄂尔多斯青铜器展览》),Printed in Hong Kong by Cameron Printing Company Ltd,1990:158-159.
    [7]李学勤:《“片云戚”的故事》,《比较考古学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9-143页。
    [8][31]张文立、林沄:《黑豆嘴类型青铜器中的西来因素》,《考古》2004年第5期。
    [9][32][35][37][39]洪猛、韩金秋:《西北地区出土半月形多孔铜钺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7期。
    [10]Eli Miron,Axes and Adzes from Cannan.,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1992:44-80.
    [1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第88页。
    [12]同[4],第1114页。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976年4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发现一件青铜钺》,《考古》2002年第11期。
    [1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92页。
    [15]原报告认为是一座祭祀坑,但据张昌平先生分析应是一座墓葬,参见张昌平、孙卓:《盘龙城布局研究》,《考古学报》2017年第3期。
    [16]同[14],第446页。
    [17]赵丛苍主编《城洋青铜器》,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40、264页。
    [18]刘莉、陈星灿:《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谈起》,《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19]同[17],第241页。
    [20]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9页。
    [21][23]井中伟:《盘龙城商代“铜饰件”辨析》,《江汉考古》2017年第3期。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花园庄54号商代墓葬》,《考古》2004年第1期。
    [24]高西省:《扶风出土的几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3期。
    [27]姚生民:《陕西淳化县新发现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1期。
    [28]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29]杨绍顺:《山西石楼义牒又发现商代铜器》,《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
    [30]井中伟:《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54页。
    [33]参见[9],第22页。
    [34]刘宝山:《青海的青铜斧和青铜钺》,《文物季刊》1997年第3期。
    [3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74页。
    [38]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湟中下西河潘家梁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集刊》8,科学出版社,1994年。
    [40]同[14],第444页。
    [41]同[17],第51页。
    [42]同[17],第215页。
    [43]同[30],第64页。
    [44]罗西章:《扶风出土西周兵器浅识》,《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1期。
    [45]同[17],第268页。
    [46]同[20],第335页。
    [47]黄尚明:《论老牛坡商文化分期》,《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