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民族问题治理路径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曾毅 ; 郎维伟
  • 关键词:城市 ; 民族问题 ; 微观治理
  • 中文刊名:SHYJ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Research
  • 机构: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7-01
  • 出版单位:社会科学研究
  • 年:2019
  • 期:No.243
  • 语种:中文;
  • 页:SHYJ201904013
  • 页数:6
  • CN:04
  • ISSN:51-1037/C
  • 分类号:124-129
摘要
改革开放激活了中国人口的跨区域流动,市场化、城镇化乃至全球化成为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镇和东移的拉动力。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开放意识的增强,成为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内地和城镇谋求发展致富的推动力。随着向内地和城镇流动的少数民族人数增多,与之相关的热点问题暴露出来,处理好城市民族关系成为事关民族工作全局的一项棘手和繁重的任务。如何使城市民族关系步入有序和谐,需要走一条科学合理的治理路径,这是检验城市民族工作成效的关键。城市民族问题治理要注重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创新治理。
        
引文
① 周大鸣:《从地域社会到移民社会的转变——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社会学评论》2017年第6期。
    ② 郎维伟等:《民族理论与政策要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17年,第380页。
    ③ 《国家民委有关负责人解读〈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http://www.seac.gov.cn/art/2016/7/27/art_143_260924.html.
    ④ ⑥ ⑦ ⑧ ⑨ (12)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283、281、282、283、284、287页。
    ⑤ 邓行:《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⑩ 来仪:《当前我国城市民族问题浅论》,《学术界》2013年第9期。
    (11) 参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283页;段成荣、迟松剑:《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人口学刊》2011年第3期。
    (13) 参见郝时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几点体会》,《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严庆:《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再出发——解读和贯彻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民族论坛》2016年第1期。
    (14) 参见特日乐、纳日碧力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述评(1990~2016)》,《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年第1期;刘吉昌、吴钧、敖日格乐:《探索城市民族工作规律推进城市民族工作新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年第1期。
    (15) 青觉、王伟:《系统论视域下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特质、构架和方法》,《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9期。
    (16) 彭建军、柏贵喜:《我国城市民族工作新常态的形成及对策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17) 王换芳、郑信哲:《略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情感尊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18) 参见刘吉昌、吴钧、敖日格乐:《探索城市民族工作规律推进城市民族工作新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年第1期。
    (19) 《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俞正声作出批示》,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07/c1024-28021895.html,2016-01-07。
    (20) 成都市建立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获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最佳案例。该模式根据社区居民分布和人口构成状况,按每个网格300至500户的标准,每个网格配置2至3名网格员和1名责任人,网格员的职责是负责政策宣传,社情民意收集,入户调查、统计,协调居民矛盾纠纷和应急事项等问题,协助办理各项公共服务事项。网格员要做到“三知”,即知道网格内住户数、每个住户位置、门牌号;“三清”,即清楚每个住户家庭成员、需求状况、工作单位;“三掌握”,即掌握网格内居民的矛盾和安全隐患,每个居民的状况和需求,每个居民的婚嫁迎娶和生老病死。不论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做到“格不漏户、户不漏人”,网格员、责任人、责任民警的电话公示于每个小区楼道单元,便于居民与其联系。网格化管理已经实现小事不出网格,中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在社区内发生与民族有关的矛盾纠纷,可以通过网格化管理得到及时处置,并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情况,提高社会治理效率。
    (21) 杨建超:《民族问题现代治理视阈下的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
    (22) 马伟华:《社会支持网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实现路径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23) 成都市已有社区在解决流动人口租住小区“因住改商”造成的扰民纠纷,采取依法、依规的处理方式。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77条: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最高法《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未按照物权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请求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给予支持。在处理该类纠纷中不论民族身份,也不论是业主或流动人口,均依法治理,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24) 伴随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一种新的社区形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这就是以互联网为交流平台,超越时空、模糊地理边界的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与具有明确地域边界的实体社区不同,虚拟社区强调一定数量的网民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认同,进行频繁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