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镜鉴与五四中国——现代东亚视角中的《牧羊哀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韩琛
  • 关键词:郭沫若 ; 《牧羊哀话》 ; 朝鲜 ; 新文化运动 ; 五四中国
  • 中文刊名:XWYC
  •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 机构:青岛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年:2019
  • 期:No.240
  • 语种:中文;
  • 页:XWYC201907003
  • 页数:15
  • CN:07
  • ISSN:11-2589/I
  • 分类号:36-50
摘要
作为一个中国作者在日本书写的朝鲜故事,郭沫若创作于1919年的小说《牧羊哀话》,以文学形式勾勒出20世纪初期的东亚地缘政治状况,再现了"一战"后世界秩序重构引发的中国国家危机。以朝鲜为媒介,《牧羊哀话》的儒教中华想象反映了五四中国的传统面向,显示出儒教复兴运动在现代中国的持续存在,其目的是凝聚中国认同、再造中国意识,从而在时间轴线上建构起一个继往开来的永恒中国。实际上,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追求现代与传统复兴构成了五四中国的二重性格,并统摄于感时忧国、复兴家邦的中华民族主义话语之中。
        
引文
(1)(3)(14)(15)郭沫若:《创造十年》,《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2、63、62~63、37页。
    (2)[韩]李基白:《朝鲜史新论》,厉帆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356页。
    (4)陈独秀:《朝鲜独立运动之感想》,《每周评论》第14号,1919年3月23日。
    (5)《北京学界天安门大会宣言》,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辑,《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81页。参见周策纵《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52页。
    (6)本论所引述朝鲜三一运动《独立宣言》部分内容的中文译文,系来源于李基白的《朝鲜史新论》和杨昭全的《朝鲜三一运动史稿》。李基白:《朝鲜史新论》,厉帆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357页;杨昭全:《朝鲜三一运动史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页。三一运动《独立宣言》全文的当代中文翻译,可参见韩国网络外交使节团“韩国之友”(VANK)在“独立运动家之梦”网站上发布的中文译文。网址:http:∥kkum.prkorea.com/proclamation/。
    (7)[日]藤田梨那:《关于郭沫若〈牧羊哀话〉的背景及创作意图之考察梗概》,《郭沫若学刊》2003年第1期。
    (8)丁晓杰:《朝鲜牧羊业与日本的殖民统治》,《史学集刊》2008年第2期。
    (9)郭沫若:《湘累》,《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10)魏建功:《侨韩琐记》,《魏建功文集》(伍),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11)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6页。
    (12)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1637-1800)》,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18~419页。
    (13)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204页。
    (16)白永瑞:《思想东亚--朝鲜半岛视角的历史与实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85~186页。至于日本对于晚清民初之中国现代转型的巨大影响可参见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李仲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7)(19)(23)(28)郭沫若:《牧羊哀话》,《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8、14页。
    (18)陈独秀:《爱国心与自觉心》,《甲寅》第1卷第4号,1914年11月10日。
    (20)吴敏:《被湮没的记忆--无名氏三部韩人抗日题材小说》,《当代韩国》2008年春季号。
    (21)(25)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163页。
    (22)历史上,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影响巨大。朝鲜、越南、琉球等中华藩国,皆在朝贡体系下生存发展,奉中国为文明中心并极力模仿,朝鲜的“小中华”认同即为其中典范。朝鲜李氏王朝的朴趾源(1737-1805)在著作《热河日记》中写道:“东国慕华,即其天性也。考究二十一代史,号为新罗、高丽,上下数千年间,有夫一惊边上之尘者乎?……我东三国时,新罗最先慕唐,以水路通中国,衣冠文物悉效华制,可谓变夷为夏矣。……高丽继新罗,延历五百年间,不无六七之作。虽其继体时有秕否,然不替慕华之诚,至于发梦寐。”朴趾源:《热河日记》,朱瑞平点校,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页。
    (24)郭嵩焘:《光绪四年二月初二日记》,《郭嵩焘:巴黎与伦敦日记》,钟叔河、杨坚整理,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491页。
    (26)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增订再版本),穆善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51页。
    (27)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