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铁货运市场成长背景与发展趋势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董恺凌
  • 关键词:高铁 ; 货运市场 ; 成长 ; 竞争力
  • 中文刊名:CDD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25
  • 出版单位: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183
  • 基金: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基于高铁的快捷货物运输组织研究”(项目编号:2017YJ-12)
  • 语种:中文;
  • 页:CDDB201903005
  • 页数:6
  • CN:03
  • ISSN:51-1064/C
  • 分类号:33-38
摘要
我国高铁运输发展迅猛,高铁货运市场应运而生。由高铁货运市场成长背景、现状、优势的分析,厘清高铁货运市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推进高铁货运管理创新、开行高铁货物快运专列、改善货运结构与提高货运能力、加强与快递企业融合等方式,充分发挥高铁货运路网完善、时效性强、安全性高、成本较低等优势,增强高铁货运的市场竞争力。
        
引文
[1]刘名瑞.我国集成住宅发展和生产模式初探[D].北京:清华大学,2004.
    [2]卞凤玲.三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张力分析[J].中州学刊,2005(4):32-34.
    [3]常慧娟.城乡居民收支差距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11):76.
    [4]于海英.县区级居民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1(3):15-16.
    [5]毕鑫鑫.现阶段提高我国劳动报酬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4.
    [6]赵兴罗.中国转型期居民收入差距调节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7]马秀丽.政府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财税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2.
    [8]毛世军.杭州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0.
    [9]严序渊.收入分配视角的政府管理创新[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6):39-42.
    [10]本刊评论员.国家经济战略与财政政策[J].中国财政,2008(24):1.
    [11]曾文朝.探索·创新·发展———聊城市“加快建设强市名城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理论研讨文集[M].济南: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2]郁明华,于利东,刘冬.新时期加快发展江苏服务业的思路探讨[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1):7-9.
    [13]韦志鹏.当前我国快递业的发展及问题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44.
    [14]刘培峰.湖北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5]李荣欣.电子商务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7(7):83-85.
    [16]余洋.服务补救对顾客满意度影响研究[D].柳州:广西科技大学,2013.
    [17]米晓芳.高铁快递业务运作方案设计———以华东地区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
    [18]焦婧.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路径对天津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启示[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2.
    [19]董恺凌.高速铁路快捷货物运输组织相关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20]时玉田.铁路货运全面走向市场为社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服务[N].2013-08-07.
    [21]崔艳萍,郝阳阳.我国铁路货运发展全程物流的思考[J].铁道货运,2013(11):9-15.
    [22]陶媛.助力“双11”铁路部门总体运力资源投放创历年新高[N/OL].[2018-11-08].光明网———经济频道:http://www. chnrailway. com/html/20181109/1848034.shtml.
    [23]时速250公里,货运动车组启动研制[N/OL].[2017-11-04].中国铁道网———铁道论坛:http://bbs.railcn.net/thread-1682626-1-1.html.
    [24]刘志.高速铁路与快递业融合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25]李敏.物流产业融合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