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诗歌的修改与现代美术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张志国
  • 中文刊名:YZJP
  • 英文刊名:The Yangtze River Criticism
  • 机构:澳门大学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2-12-28
  • 出版单位:扬子江评论
  • 年:2012
  • 期:No.37
  • 语种:中文;
  • 页:YZJP201206013
  • 页数:6
  • CN:06
  • ISSN:32-1787/I
  • 分类号:65-70
摘要
<正>《今天》诗歌在生成的过程中,经过了不断地修改。诗人修改诗歌的现象,在诗歌史中普遍存在。然而,限于诗人的私密意愿与原始史料的散佚,这种修改现象被视为诗人个体改词换句、理所当然的选择,因此被诗歌史研究搁置。然而,在诗歌修改的诸多原因中,必然隐含着深层的美学与历史因由。透过这种诗歌修改的考察,可
        
引文
[1]如郭路生的《相信未来》、依群的《巴黎公社》在传抄中出现了词语修改后的不同版本。
    [2]“那时候凡是有人写了作品,都可以拿到讨论会上朗诵,……朗诵完之后再有其他人评头论足、说长道短,大约每次讨论会上大都以探讨诗歌为主,而且诗人都在探索着各自的发展方向。北岛和顾城在意象上着力挖掘,江河和杨炼逐步向史诗发展,田晓青趋于颓废没落,他的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卡夫卡梦魇一般的世界。”见郑先《为完成的篇章》,刘禾编《持灯的使者》,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3]宋海泉:《白洋淀琐忆》,《持灯的使者》,第154页。以北岛1972年创作的《五色花》为例,原稿为:“我要把月亮撕成碎片/铺成通往白矮星的栈道/掘回重土培在她的脚旁。/我要用北斗的勺把/舀干太平洋的海水/轻轻浇在她蓝色的温床。/我要收集太阳的无数金丝/编成抗寒的暖绳/缠在她那嫩绿的枝杆上。/向着蓝色的未来/向着金色的阳光/向着永恒而无限的空间/你开吧/勇敢地开放!……假如有一天她也不免凋残/我只有一个简单的希望/保持着初放时的安详。”见齐简《诗的往事》,《持灯的使者》,第13页。为了剔除文革初期理想主义冲动与“自我”的宣言语态,到《今天》创刊前的自印诗集《陌生的海滩》时,已自觉重写为:“在深渊的边缘上,/你守护我每一个孤独的梦,/——那风儿吹动草叶的喧响。//太阳在远方白白地燃烧,/你在水洼旁,投进自己的影子,/微波荡荡,沉淀了昨日的时光。//假如有一天你也不免凋残,/我只有个简单的希望:/保持着初放时的安详。”其中,“我”退后,放弃控制,“你”获得平等的自立性。见《陌生的海滩》(油印),1978年9月3日前自印。此外,北岛在《今天》杂志上发表《你好,百花山》后,在收入“《今天》丛书之二”个人诗集《陌生的海滩》时,删除了第六节,取消了“梦境”结构和稚嫩、伤感的童声,重写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全诗如下:随着飘忽的琴声,/你在手中的雪花微微震颤。/当阵阵迷雾退去时,/显出旋律般起伏的峰峦。/深深的呼吸在山谷轰鸣,/雪中的脚印被流云溢满,/我采集无数不肯报名的野花,/仿佛拾贝在银白色的海滩。//顺着原始森林的小路,/绿色的阳光在缝隙里流窜。/一只红褐色的苍鹰落在古松上,/用鸟语翻译这山中恐怖的谣传。//我猛地喊了一声:“/你好,百—花—山—”“/你好,孩—子—”/回音响自遥远的瀑涧。//这回音多么真切啊,/甜蜜的忧伤复盖着心田。/我喃喃低语,/手中的雪花飘进深渊。见《陌生的海滩》(油印),1980年4月《今天》丛书之二。这两个版本都进入了公共空间的传播。
    [4]芒克、彭刚、北岛等在1974年通过短波收音机中收听摇滚乐,彭刚和陈加明即兴跳着“像蛇一样盘缠摆动,令人叫绝”的现代舞。见北岛《彭刚》,《持灯的使者》,第129页。除了流行乐,他们还听不同风格的古典音乐,但不欣赏甜俗的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类,而听如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自新大陆》、柴可夫斯基《悲怆》、《第一钢琴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德彪西印象主义的《大海》等音乐曲目。见杨健《最初的沙龙活动:红卫兵集团向知青集团的历史性过渡(续一)》,《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3期。
    [5]鲁迅编《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选集》,上海出版公司1956年版。《出版说明》中声明:“我们现在把鲁迅先生在1935年编的‘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选集’重印出版,内容完全保持原有的面貌。德国著名女画家柯勒惠支的版画是鲁迅先生首先介绍到中国来的,她富有革命性的作品对我们人民美术事业的发展曾有着极大的影响。在纪念鲁迅20周年的时候,首先重印他编的这本画集和读者见面,是非常有意义的。”
    [6]《〈星星〉美展部分作者谈艺术》,《今天》第六期。
    [7]郑先:《未完成的篇章》,《持灯的使者》,第109页。
    [8]宋海泉:《白洋淀琐忆》,《持灯的使者》,第156页。
    [9]多多“始终没扔下练嗓子这功夫。除了醉心于现代派诗歌,他还醉心于意大利男高音的美声技法,动不动就是‘呵,我的太阳,那就是你,那就是你……”见甘铁生《春季白洋淀》,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10]顾城:《剪接的自传(上)》,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版,第49页。
    该诗开篇有三个版本,徐浩渊、多多、芒克。这里选用最初版本,即徐浩渊版本,并参考《今天》第三期。见徐浩渊《诗样年华》,《七十年代》,第40页。
    VAN GOGH,text by ROBERT GOLDWATER,published by HARRY N.ABBAMS,INC,New York,1953.
    齐简收藏的原稿。见齐简《诗的往事》,《持灯的使者》,第14页。
    宋海泉:《白洋淀琐忆》,《持灯的使者》,第146页。
    彭刚的父亲是位工程师,死于迫害。得知父亲死讯的当天,彭刚写道:我要有颗原子弹,一定和这个世界同归于尽。十六岁时,彭刚吞下半瓶安眠药,再用刀子把大腿划开。冷静描述死亡的感觉。北岛:《彭刚》,《持灯的使者》,第128页。
    廖亦武、陈勇:《彭刚、芒克访谈录》,《持灯的使者》,第358页。
    廖亦武、陈勇:《彭刚、芒克访谈录》,《持灯的使者》,第355页。
    彭刚较早已读过梵高的评传《渴望生活》。见廖亦武、陈勇《马佳访谈录》,《持灯的使者》,第388页。
    在北京圈子里的画册,主要为俄国绘画,如俄国巡回画派的作品和印象派绘画。彭刚的一幅画挂在北岛家中,北岛的弟弟郑先描述“一团团云彩从湖对面飘来,可是火车头在哪里呢?这幅画我似曾相识,再仔细一看,原来彭刚利用了俄罗斯风景画家利维坦的一幅画,在原作基础上来了个再创造”。见郑先《未完成的篇章》,《持灯的使者》,第106页。
    北岛:《彭刚》,《持灯的使者》,第130页。
    徐浩渊:《诗样年华》,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林风眠编《印象派的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版;约翰·雷华德:《印象画派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内部发行。1957年中国关于印象派的大讨论是受苏联美术界关于重新评价印象派的艺术价值而引发。本来这是一场学术争鸣的讨论。但那时正值“反右”斗争时期,定调为“印象派是资产阶级腐朽艺术”,将坚持印象派现实主义观点的美术家打入“另册”,以后人们谈“印”色变,不敢触摸。两年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约翰·雷华德《印象画派史》,出版者名义上是借以提供研究资料为名,实质是给予两年前争鸣者提供一个公共平台,隐喻了那场讨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出版介绍印象派的书籍有杨蔼琪《谈印象派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编《外国美术资料译编》(二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吴甲丰《印象派的再认识》,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瓦尔特·赫斯编著《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宗白华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
    艾未未,1957年8月生于北京。著名诗人艾青之子。1958年全家被下放至新疆。1973年返回北京。高中毕业后,1976年开始画画。当时家住北京西城丰盛胡同。1978年至1981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被派往北京电影中心工作。参加了1979年和1980年星星美展,1981年赴美国学习。见《艾未未:最具“星星”精神的人》,新京报编《追寻80年代》,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123页与《星星十年》,香港汉雅轩1989年版,第56页。
    “上世纪70年末翻译家杨宪益送给艾未未几本画册,其中三本一本是德加,一本是凡高,一本是马奈,是小本的,当时北京还没有,制作非常精美。看来那些画册是让艾未未印象深刻的。艾未未在1979年参加第一届星星画展时的作品就是几幅受到凡高风格影响的风景画。”见房圣易《艾未未是怎样炼成的》,《当代艺术》2007年11月号。据笔者在美国大学图书馆查阅,符合描述的为“POCKET LIBRARY OF GREAT ART”丛书中的三本,均由HARRY N.ABBAMS,INC,New York.出版:MANET,text by S.LANEFAISON,JR,1954;DEGAS,text by DANIEL CATTON RICH,1953;VANGOGH,text by ROBERT GOLDWATER,1953.
    《艾未未:最具“星星”精神的人》,《追寻80年代》,第123页与霍少霞:《星星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1979—2000)》,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
    VAN GOGH,text by ROBERT GOLDWATER,published by HARRY N.ABBAMS,INC,New York,1953.
    对Ekphrasis进行定义与研究的著作有Ekphrasis:The Illusion of theNatural Sign,Krieger,Murray,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 HopkinsUniversity Press,1992,Picture Theory: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Representation,Mitchell,W.J.T.,Chicago and London:The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1994.;台湾方面,刘纪蕙《故宫博物院VS超现实拼贴:台湾现代读画诗中两种文化认同之建构模式》一文,将ekphrasis翻译作“读画诗”,吴心怡有借助Mitchell的ekphrasis理论分析未来主义的专著《“文字画”抑或“视觉诗”:谈意大利未来主义中文字与视觉图像之间的流动关系》。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Interart/Futurism.htm。
    蔡其矫:《祈求》,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在1982年蔡其矫的诗集《生活的歌》中,改为与《今天》发表一致的“也隐约有如缕的切切细语……”见蔡其矫《生活的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