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8年中国知识产权研究启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from 1978 to 2018
  • 作者:张曼
  • 英文作者:Zhang Man;Northwest University Law School;
  • 关键词:知识产权学科 ; 立法 ; 司法 ; 国际
  • 英文关键词: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discipline;;Legislation;;Justice;;International
  • 中文刊名:ZGKT
  • 英文刊名: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 机构:西北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05
  • 出版单位:中国科技论坛
  • 年:2019
  • 期:No.275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8YJA820030);; 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7JK0750)
  • 语种:中文;
  • 页:ZGKT201903013
  • 页数:10
  • CN:03
  • ISSN:11-1344/G3
  • 分类号:112-121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和国际知识产权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突出表现为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各个单行法的不断修正与完善、与经济文化技术的深度结合、解释论的兴起以及知识产权法院的建立、知识产权国际国内双向交流融合,以及一体化和区域化制度创新等方面。未来,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在立法体例、司法改革、新兴技术、特色产业、贸易壁垒和国际战略等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只有继续秉持顶层规划、务实求真、大胆探索的理念才能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使命,这也是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研究40年的重要启示。
        In the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e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cholar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field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islation, judicature and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s the integrity and systematic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the continuous revis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dividual line methods,the deep integration with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technology,the rise of interpret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urts,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xchang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nd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future,the stud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n China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in legislative style,judicial reform,new technology,characteristic industry,trade barrier and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refore,only keeping the ideas of the top planning,pragmatic seeking truth and bold exploration can accomplish this great historical mission,which is also the important revelation of the forty years of research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引文
[1]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再认识——兼评“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J].社会科学,2005(10):58-64.
    [2]冯晓青,刘淑华.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J].中国法学,2004(1):61-68.
    [3]刘春田.知识产权法研究的基础性与多样性发展[J].法学家,2007(1):60-63.
    [4]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5]梁心新.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知识产权[J].知识产权,2016(9):72-75.
    [6]郑成思. WTO与知识产权法研究[J].中国法学,2000(3):15.
    [7]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8]冯晓青.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7-57.
    [9]杨枝煌.中国金融知识产权科学发展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0]饶爱民.论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J].现代情报,2006(5):222-223,22.
    [11]马治国.传统医药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J].世界科学技术,2008(5):76-81,7.
    [12]寿步.云计算知识产权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13]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6):3-13.
    [14]邓建志,单晓光.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涵义[J].知识产权,2007(1):62-67.
    [15]祝海燕,刘静.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环保行业中的应用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5):55-57,118.
    [16]张建申.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史初探[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4):113-120.
    [17]吴汉东.知识产权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J].中华商标,2007(11):11.
    [18]郑成思.民法草案与知识产权篇的专家建议稿[J].政法论坛,2003(1):14.
    [19]吴汉东.知识产权立法体例与民法典编纂[J].中国法学,2003(1):11.
    [20]陶鑫良.知识经济的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5):31-35.
    [21]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22]冯晓青.知识产权法的公平正义价值取向[J].电子知识产权,2006(7):17-20.
    [23]刘春田.中国知识产权20年启示[J].法学家,1999(z1):215-222.
    [24]吴汉东.知识产权法价值的中国语境解读[J].中国法学,2013(4):15-26.
    [25]刘春田.知识财产权解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4):109-121,2.
    [26]吴汉东,李瑞登.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30年[J].法商研究,2010(3):148-160.
    [27]齐爱民.论二元知识产权体系[J].法商研究,2010(2):93-100.
    [28]袁真富.知识产权:从权利到工具——透视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策略[J].电子知识产权,2003(12):53-55.
    [29]徐棣枫.专利权限制的法律体系重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35-39.
    [30]王莲峰.我国商标权限制制度的构建——兼谈《商标法》的第三次修订[J].法学,2006(11):126-134.
    [31]郑成思.伯尔尼公约与我国著作权法的权利限制[J].法律科学,1992(5):50-54.
    [32]郭毅敏.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及法律适用问题[J].现代法学,1988(4):53-56.
    [33]宁敏,宋连斌.涉外知识产权法律冲突的产生及其特点[J].法律科学,1991(3):74-76.
    [34]曹新明.论知识产权冲突协调原则[J].法学研究,1999(3):70-79.
    [35]郑成思.知识产权的利用(续一)转让与评估[J].电子知识产权,1997(9):2-4.
    [36]林秀芹.中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完善[J].法学研究,2006(6):30-38.
    [37]李友根.注册商标许可人的监督义务[J].法学杂志,1997(5):3.
    [38]熊琦.著作权许可的私人创制与法定安排[J].政法论坛,2012(6):93-103.
    [39]马忠法. TRIPS协议规则下政府可以享有的知识产权立法选择——以促进技术转让为重点[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0):79-87.
    [40]刘春霖.知识产权出资标的物研究[J].法商研究,2009(2):85-93.
    [41]覃有土,陈雪萍.知识产权信托:知识产权运作机制[J].法学论坛,2006(1):52-57.
    [42]李瑜青,雷明贵.知识产权质押中的登记问题探究[J].北方法学,2011(4):5-10.
    [43]任中秀.解释论视野下知识产权质权人权利探析[J].知识产权,2012(2):64-68.
    [44]苏喆.知识产权质权的债权化研究[J].法学杂志,2013(7):68-77.
    [45]于立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探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5):91-94.
    [46]刘峰.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救济“双轨制”的正当性——种经济分析法学的诠释[J].知识产权,2008(2):50-54.
    [47]李睿.知识产权审判中民行和民刑救济冲突之困境与突破[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10):116-119.
    [48]杨涛.论知识产权法中停止侵害救济方式的适用——以财产规则与责任规则为分析视角[J].法商研究,2018(1):182-192.
    [49]张春艳.我国知识产权停止侵害救济例外的现实困境及突围[J].当代法学,2017(5):112-120.
    [50]郭禾.关于现行著作权法修订问题的随想[J].中国版权,2011(4):36-39.
    [51]冯晓青.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必要性与修订草案探微——兼论修订草案“总则”部分的完善[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18.
    [52]肖燕.《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与国际著作权立法进展评析[J].图书馆杂志,2014(3):4-10,17.
    [53]李明德.关于《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的几点思考[J].知识产权,2013(9):3-8,19.
    [54]管育鹰.专利法第四次修订中的两个重要问题[J].社会科学文摘,2016(4):75-76.
    [55]徐春成,张楚.商标法第三次修订的两个问题[J].中华商标,2011(5):53-56.
    [56]杜颖.在先使用的未注册商标保护论纲——兼评商标法第三次修订[J].法学家,2009(3):123-134,15.
    [57]王莲峰.我国商标权限制制度的构建——兼谈《商标法》的第三次修订[J].法学,2006(11):126-134.
    [58]叶赟葆.论商标权限制体系中的商标先用权——兼谈修订后的新商标法[J].理论月刊,2014(4):121-125.
    [59]吴汉东.试论《民法通则》中的知识产权制度[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6(4):7-11.
    [60]李琛.论《民法总则》知识产权条款中的“专有”[J].知识产权,2017(5):12-16.
    [61]李雨峰,倪朱亮.《民法总则》中知识产权条款的意义与影响[J].知识产权,2017(5):17-22.
    [62]易继明.知识产权法定主义及其缓和——兼对《民法总则》第123条条文的分析[J].知识产权,2017(5):3-11,2.
    [63]何华,肖志远.《民法总则》知识产权条款评析及未来立法展望[J].知识产权,2017(5):23-29.
    [64]冯晓青.《民法总则》“知识产权条款”的评析与展望[J].法学评论,2017(4):12-23.
    [65]吴汉东.民法法典化运动中的知识产权法[J].中国法学,2016(4):24-39.
    [66]吴楠.农业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的中美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2014(5):12-13.
    [67]高映.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度探析——以知识产权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中心[J].农业经济,2010(12):11-13.
    [68]刘丽军,宋敏.中国农业专利的质量:基于不同申请时期、申请主体和技术领域的比较[J].中国农业科学,2012(17):3617-3623.
    [69]朱文玉.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J].学术交流,2013(12):45-48.
    [70]李玲玲,李长健.农业知识产权绩效:逻辑起点、重点及方向[J].管理世界,2014(10):178-179.
    [71]瞿淼,马治国.论我国服务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河北法学,1998(6):54-56.
    [72]唐保庆,韩守习,陈启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吗[J].现代经济探讨,2018(1):69-79.
    [73]荣梅.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10):168-170.
    [74]毛昊,毛金生.对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思考[J].知识产权,2013(12):75-80.
    [75]刘菊芳.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关键问题与政策研究[J].知识产权,2012(5):67-73.
    [76]刘介明,杨祝顺.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分析及其完善建议[J].知识产权,2016(4):96-101.
    [77]王广震.大数据的法律性质探析——以知识产权法为研究进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8-63.
    [78]罗先觉,尹锋林.云计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影响[J].知识产权,2012(4):60-64.
    [79]董少平.云计算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9):136-142.
    [80]华劼.区块链技术与智能合约在知识产权确权和交易中的运用及其法律规制[J].知识产权,2018(2):13-19.
    [81]梅术文.基于3D打印技术的网络知识产权制度变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7):105-108.
    [8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个人非法制造、销售他人注册商标标识而构成犯罪的应按假冒商标罪惩处的批复[Z].1985.
    [83]谢晓尧,陈贤凯.知识的产权革命——知识产权立法的“中国奇迹”[J].法学评论,2010(3):37-48.
    [84]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最新增订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85]陈兴良.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之法理分析[J].人民司法,2005(1):12-15.
    [86]张波.人身危险性在我国知识产权犯罪定罪机制中的作用评析——以“两高”相关司法解释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2008(2):38-42.
    [87]杨志军.浅析网络服务商侵犯知识产权的刑事责任兼议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三)第15条[J].法律适用,2011(11):89-91.
    [88]杨涛.比较法视野下知识产权停止侵害救济方式的完善路径——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二)》第26条[J].知识产权,2016(4):43-48.
    [89]蒋利玮.知识产权行为保全中的担保和反担保——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行为保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9条、第11条[J].电子知识产权,2016(4):87-93.
    [90]伍敏欢,王岩.知识产权侵权诉前禁令的审查标准探析——兼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行为保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七、八条[J].电子知识产权,2017(4):75-81.
    [91]李晓秋.未决之命题:规制专利恶意诉讼的“路”与“困”——兼评新《专利法》第23条、第62条[J].学术论坛,2010(2):121-126.
    [92]陈永强.标准必要专利中的信息披露义务与救济——《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85条之完善[J].求是学刊,2017(4):85-90.
    [93]王迁.论“通知与移除”规则对专利领域的适用性——兼评《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63条第2款[J].知识产权,2016(3):20-32+2.
    [94]魏志明.对著作权法第46条的两点修改意见[J].知识产权,1998(2):45.
    [95]熊琦.著作权法定许可的误读与解读兼评《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第46条[J].电子知识产权,2012(4):25-28.
    [96]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97]杨延超.违法作品之著作权探究——兼论我国《著作权法》第4条之修改[J].法学论坛,2010(3):137-142.
    [98]刘书琼.如何认定《商标法》第31条中的商标“使用”——兼评“陆虎”商标纠纷案[J].中华商标,2011(8):48-51.
    [99]周波.姓名权作为在先权利在《商标法》框架下的保护现状分析——《商标法》第三十一条的适用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专利与商标,2013(1):65-74.
    [100]遲少傑.《商标法》第31条适用中的“类似商品”问题[J].中国专利与商标,2012(1):79-84.
    [101]凌斌.肥羊之争:产权界定的法学和经济学思考——兼论《商标法》第9、11、31条[J].中国法学,2008(5):170-189.
    [102]杜颖.商标先使用权解读《商标法》第59条第3款的理解与适用[J].中外法学,2014(5):1358-1373.
    [103]黄朝玮.商标先用权制度应删去“有一定影响”要件——评《商标法》第59条第3款[J].中华商标,2015(8):83-90.
    [104]柴永旺.未注册商标在先使用的法律保护——兼评《商标法》第59条第三款之适用[J].上海经济,2015(6):69-74.
    [105]叶挺舟.混合取得模式下商标共存制度研究——兼评2013年商标法修正案第59条[J].时代法学,2015(3):84-91.
    [106]高绍安,卫建萍.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成立15周年[J].中国审判,2009(5):5.
    [107]吴伯明.关于在我国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建议[J].知识产权,2001(3):3-4.
    [108]郭寿康,李剑.我国知识产权审判组织专门化问题研究——以德国联邦专利法院为视角[J].法学家,2008(3):59-65.
    [109]梅术文,曹新明.日本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置及其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2005(12):40-43.
    [110]曹博.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演进及启示——兼谈我国知识产权审判体制改革的方向[J].法学杂志,2015(6):121-131.
    [111]郃中林.境外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J].法律适用,2010(11):84-88.
    [11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院:司法改革的前奏[J].中国审判,2014(12):22-23.
    [113]张乃根.从知识产权法庭到法院[J].社会观察,2014(12):13-15.
    [114]易继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现实选择[J].中国法律,2014(5):27-31,83-88.
    [115]曹新明.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措施[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5):60-62.
    [116]张平.行走在司法改革前沿的知识产权法院[J].中国审判,2015(11):70-71.
    [117]许春明.浅谈知识产权法院体系框架的构建[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5(1):11-14.
    [118]张广良.知识产权法院制度设计的本土化思维[J].法学家,2014(6):55-65+177.
    [119]刘银良.我国知识产权法院设置问题论证[J].知识产权,2015(3):3-13+22+2.
    [120]刘春田.知识产权法院应有所为有所不为[J].河南科技,2016(6):7.
    [121]郭禾.专利权无效宣告制度的改造与知识产权法院建设的协调——从专利法第四次修订谈起[J].知识产权,2016(3):14-19.
    [122]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法院建设:试点样本与基本走向[J].法律适用,2015(10):2-5.
    [123]杨静.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的障碍与克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庭审实质化实证研究[J].法律适用,2016(10):69-75.
    [124]易玲.论知识产权法院体系的健全及其优化路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51-155.
    [125]汪一鹤.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应引起充分重视[J].国际贸易,1990(4):44-46,64;
    [126]朱雪忠.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新发展及中国的对策——析关贸总协定“知识产权协议”[J].国际经济合作,1994(2):4.
    [127]郑思诚.知识产权与国际关系[J].知识产权,1995(1):6-9+16.
    [128]王春燕.论知识产权地域性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3):61-65.
    [129]郑成思.可能与不可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与国际接轨”[J].国际贸易,1997(5):35-38.
    [130]李明德.互联网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J].环球法律评论,2001(1):65-67.
    [131]万鄂湘.国际知识产权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32]周俊强.与公共健康危机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J].中国法学,2005(1):111-118.
    [133]李顺德. TRIPS新一轮谈判及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发展[J].知识产权,2003(3):12-15.
    [134]徐明华.关于知识产权战略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3(8):90-95.
    [135]周莳文,梁灯.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国际战略——以美国对华“337调查”为中心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8-20.
    [136]张莹,穆之.国际制造业转移及其知识产权战略研究[J].财贸研究,2005(6):10-15.
    [137]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的国际战略选择与国内战略安排[J].今日中国论坛,2006(Z1):50-51.
    [138]孙益武.自主创新扭转知识产权国际贸易逆差[J].WTO经济导刊,2015(8):88-89.
    [139]宋河发.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知识产权发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40]林秀芹,刘铁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与法律机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141]王红珊.保护知识产权与发展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与创意产业国际论坛综述[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1):58-60.
    [142]王明旭,宋彬,张平川.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0):634-635.
    [143]刘芳,彭柏华,费世荣.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J].中国经贸导刊,2010(5):68.
    [144]侯水平.知识产权助推产业发展的十条国际经验[J].经济问题,2013(11):11-17.
    [145]管育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146]白光清.“一带一路”外观设计专利制度导航[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147]王莲峰,牛东芳.“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应对策略[J].知识产权,2016(11):94-97.
    [148]杨志民,龚红卫.“一带一路”背景下陶瓷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J].陶瓷学报,2018(1):114-118.
    [149]刘亚军.“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走出去的知识产权价值实现[J].社会科学辑刊,2017(6):119-125.
    [150]何蓉,黄玉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高铁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与法律,2017(1):40-51.
    [151]张乃根.试探“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海关知识产权保护[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5(5):1-9.
    [152]吴汉东.“一带一路”战略下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选择[J].人民论坛,2017(3):94-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